汉代褐釉瓷博山炉
唐代滑石熏炉
宋代磁州窖行炉
元代青白釉瓷熏炉
民国铜熏炉
近些年来,随着养生熏香活动的兴起,香文化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除了商家对香料的大肆宣传推销外,历代香薰炉、香铲、香粉盒等香具的收藏,也日益成为热门话题。
就香薰炉收藏来说,2010年以前,宋代以前的香薰炉收藏,一直是个冷门。多年来,明清香薰炉收藏,特别是以仿品为主的“大明宣德炉”市场交易火爆。
对香薰炉的认识和正确的使用,也是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社会上对香薰炉的收藏,主要是从实用出发,基本上是用于香席的手炉和用于礼佛的供炉。绝大多数“有炉一族”,还不大清楚香薰炉的文化内涵——茶席上用茶炉,书案上用文炉,琴桌上用琴炉等等。许多香文化“爱好者”专注于香料的味道和养生的感悟,忽视了那些出香香具的性质和特点,以至于书案、琴桌上摆放祭炉。
从材料工艺史角度看,战汉时期是青铜器主流时代,因此汉代香薰炉以青铜香薰炉为代表,尤其皇家、贵族使用居多。同时,战汉时期是我国陶器时代末期,大量陶制香薰炉依然流行。魏晋南北朝,中国进入到了瓷器时代,特别是南方,各个窑口纷纷兴起,配合着熏香活动由王宫贵族流向土豪士族,社会对香薰炉的需求量大增,这个时期大量瓷质香薰炉令人耳目一新。隋唐时期,社会由大动荡进入大一统,李唐王朝的开明统治使得国力大增,熏香活动也进一步普及。前代各种材质的香薰炉在唐代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有创新。特别是唐代进入到金银器时代,大量的金银质香薰炉开始在皇宫贵族中使用,乃至赠送或赐予僧家使用。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宋代的瓷质香薰炉以其质量高、数量大而在香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宋代还是香薰炉造型结构创新方面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此后历代的香薰炉再无划时代的创新了。元明清时代,香文化已经完全走进寻常百姓家了,香薰炉也随着在熏香活动“大普及”的同时,而进入到了“大普通”阶段。当然,大明宣德炉和大清皇家炉不乏精品,但是总的评价这两代的香薰炉,从造型、纹饰到表现出的气韵,已逐渐失去了前代简约、浑厚的大格局,进入到繁缛、精细的小格局中了。而这时期仿前朝的炉,更是仿其形不得其神了。
香薰炉这些时代风格,与使用者的审美取向和经济力量不无关系。因香料是奢侈品(驱虫疫的草木类除外),宋代以前参与熏香活动的,社会地位最低的也要是“小文人”、“小土豪金”。宋代以后,熏香活动逐渐普及至寻常百姓之家,因此存世的普通香薰炉多。明清香熏炉在制作工艺方面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除了明清皇家贵族传下了许多选材精良、制作精细的精品香熏炉外,明清两代还是香熏炉的集大成时期。一方面是屡仿前代并屡有创新;另一方面,除瓷质和铜质外,大量宝玉石类材料也用于制炉,甚至竹木牙角等畏火材料也拿来用于制作香熏炉了。
当代香薰炉制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香薰炉,以瓷质和铜质仿明清香薰炉为主,大量的仿宣德炉就属于此类。另一类是创新香薰炉,从古代香薰炉造型、纹饰中提取艺术元素,制作出了样式新颖的香薰炉,以瓷质的为主。
因当今大陆香文化主要是从日本和台湾“回流”的,对宋代以前传统香文化的深入了解不多。而且目前的香文化往往搞成了对香料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开发,忽视了其文化属性,因而对宋代以前的香薰炉等香具的研究、收藏还是薄弱的环节,以至于日常用香薰炉、影视作品中的香薰炉,甚至个别专业香文化活动中用的香薰炉,都是谬误百出。不过,民间“炉友”中还是不乏爱炉、藏炉、鉴炉高手的,只可惜的是,他们的视野往往局限在明清宣德炉这个范畴。
现代的香熏炉和古代的香熏炉,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古代是人们按照香文化仪轨制炉、用炉;现代人们主要是为了闻闻沉香的味道而制炉、用炉。古代香熏炉的价值表现在礼教、宗教、养心等等精神层面上,现代香熏炉的价值往往表现在实现沉香出香的工具层面上。古代的香熏炉,立足于香文化的精神内涵要求上;现在的香熏炉,立足于买卖沉香的商业炒作上。很显然,现代香熏炉性质和功能被异化了。看看那些所谓以传播“香文化”为己任的香道师家里摆放的那些称之为香熏炉的东西,就知道了香熏炉乃至香文化发展的扭曲状况。
归纳一下,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影响了香薰炉的使用和制作的风格。从主流风格角度来说,汉晋时代的香薰炉多山林之气,隋唐时代的香薰炉多庙堂之气,宋明时代的香薰炉多士夫之气,清朝时代的香薰炉多匠作之气,民国时代的香薰炉多市井之气,当下时代的香薰炉多莫名之气。
因此,香熏炉的审美和价值的落脚点,即真正有价值的香熏炉是,既能认同于古人,又能认同于今人,还能认同于后人的香熏炉。相信文化大发展中逐渐回归传统的香文化爱好者们,面对时下不伦不类的“四不像”香熏炉,是会做出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