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今年暑期档的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难以忽视——它以19.79亿元的总票房刷新了中国单片票房纪录。长城、武隆天坑等中国元素以及17个密集出现的中国品牌被认为是该片在中国市场取得高票房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国元素频繁出现在好莱坞大片中,并助其在全球市场所向披靡,红遍全球的《花木兰》《功夫熊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对于让中国元素焕发新的生命力并成功“变现”的美国片商,我国本土生产的文化产品并未“近水楼台先得月”,守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富矿却未能有效利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极富民族个性和特色的文化元素,茶、陶瓷、剪纸等传统工艺风靡全球,武术、杂技等项目在欧美市场相当受欢迎,孝悌、信用等核心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周边国家和地区。然而近年来,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演出项目,既能包含浓郁中国文化元素又能赢得全球市场的文化产品却不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根基和血脉,是我国文化产品生产的不竭之源,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来看,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前过洋节成为时尚、传统节日逐渐式微与饱含民族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的匮乏不无关系。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来看,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是了解这个国家的重要窗口,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和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亟须用更多中国元素塑造中国形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彰显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赢得一席之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市场上引起的热烈反响便是成功范例。
在当前国内经济“换挡升级”的新形势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成为当务之急。就我国文化产品而言,出口很大程度上靠的仍然是制造,而非文化,也因此在海外市场上竞争力较弱。以电影为例,2010年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票房为35亿元左右,2011年以来的海外市场销售额却以每年50%左右的速度大幅下滑。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挖掘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新时代的文化创意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合起来,生产出既体现中国元素又被市场认可的文化精品,是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也在做着这方面的尝试。《英雄》《夜宴》等古装大片无不借用历史故事进军海外市场,今年贺岁档上映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更直接脱胎于“四大名著”之一;国产动画《兔侠传奇》也塞满了兔儿爷等中国元素;万达集团投资6000万元打造了首个旅游演艺产品三亚《海棠秀》,将一个流传于三亚海棠湾的古老爱情传说搬上舞台。然而,从市场表现看,这些尝试难言成功——古装大片虽然国内票房飘红,海外市场却集体遇冷;《海棠秀》演出未满3年便正式关停。
为何好莱坞将中国元素运用得得心应手,而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化产业从业者们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和阐释却不到位?对于文化产品来说,元素通过什么形式来呈现非常重要,而我们的从业者对民族文化元素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仅仅满足于将其简单堆砌在作品中,并未深入挖掘其中的理念、精神,没有将内容、形式和大众欣赏心理融为一体,这在一系列古装大片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我们市场经验不足,无法合理利用艺术创作规律将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利用,只是生硬拼接,缺乏对文化元素与市场反应结合的判断,也缺乏对国际文化产业成功案例的研究。
港台、海外华人的作品围绕着中国传统艺术的轨道,引入现代元素进行创新的做法值得借鉴。如台湾的云门舞集用现代舞蹈表达汉字书法,既融入传统文化神韵,又在艺术门类的融合中突破传统样式。我们要利用现代的艺术创作手法、传播手段,赋予传统中国元素新内涵。此外,创作者应深耕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并积极研究国际成功案例,将民族文化元素内化于心,才能以恰当的方式外化于行,赢得年轻人以及世界市场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