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自由化、欲望化、娱乐化的风气盛行,严肃文化和经典文学遭遇严峻的挑战,许多传世名著受到嘲讽与调侃,一些既有的社会道德与文化标准被消解与颠覆,快餐式的阅读应运而生,一地鸡毛式的精神状态司空常见——这种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变迁,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而首当其冲的,是大声呼唤对于经典的重视与呵护。
经典是能够经得住再三阅读、反复学习的文本。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蕴涵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含有不会磨灭的美、伟大的情感和信仰的高度,它们代表着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价值趋向。文学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和语言修辞等,容纳了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与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形式的创造性,能对现在与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它们是毁灭不了的文学,是不会过时的文字。
但一切经典又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也不免会带有时代的烙印与局限,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受到重新审视。经典都是有生命力的,无时不处在起伏变化之中。它们永远都面临着时代和人们的选择、判断、确认和再选择、再判断、再确认,这是一个漫长反复而不会终结的筛选、取用的过程,其间难免会发生误解、歧义和贬损,也会经历戏剧性地被推翻、被否定,尔后又重新被发现和肯定的过程。所以说,经典是流动变化的,不断被各式各样的人阐释、接纳、解构与建构,而经典恰恰在此中显示其特有的高明、深邃和独特价值——原创性与开放性、丰富性与多义性、超越性与恒定性。换句话说,经典的范畴、理念、内容会改变,但它必须具备一种稳定的品格: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蕴含一些宝贵的经验,能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能提供后人不断诠释与阐发的空间,使得常读常新,意义永远不被耗尽。
经典有时候免不了被“娱乐化”,而这股“歪风”正势不可挡地侵入当前的文化生活,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因为经典不是可有可无、任人蹂躏的玩物,对经典、名著和许多众所周知的文学人物的胡乱“改写”“新编”,会混淆人们的是非观、价值观;对经典的任意颠覆解构,会破坏历史继承性、时代延展性,改变一个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如果我们对社会上“恶搞”经典的行为麻木不仁,对一些人为商业炒作和牟利之举,拿经典开刀的行为不管不顾,受损伤的将不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伟大精神财富,还将是一代人灵魂生长的根。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当今存在和发展中面临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很大程度正是源于对自己根的背叛和遗忘,源于精神力量与人格力量的萎缩。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经典?首先,经典需要认真阅读文本。经典是不可重复的创造,包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阅读它可以借我们一双慧眼,洞见人间真情百态;可以让我们渺小的心灵与伟大的心灵产生共鸣,让我们的精神同作家的精神水乳交融,让我们的心灵得到诗性的滋润,变得丰满而细腻。涵养全民族认真阅读经久不衰的文化经典的风气,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
其次,要加强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诠释。对经典的准确理解与正确阐释,是发掘财富与形成共识的基础,也是创造新经典的必要准备。诠释中需要善待经典,深入理解经典的灵魂,掌握其渊源,悟得其精髓;诠释中同样需要剔除经典之中受时代局限、逐渐褪色失效的东西。经典总是必须持续不断地被阅读传播、汇集整理、诠释接受、称引崇奉,才能成其为经典。
再次,要考虑如何吸取与弘扬经典文本中的精髓,作为我们新时代发扬光大的思想库、动力源。比如,要让经典文化和经典文学重回大众怀抱,让人们自觉地喜爱,可采取通俗化的方式,揭示经典的内在意蕴,将经典尽量推向最大化的普及,实现与现实生活的对接。
当然最好的保护是发展,是创造,是让我们文化典藏的宝库越来越丰富。仅仅只有保护和传承,终归是被动的,积极开拓创造,不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酝酿新的经典,为人类贡献更多更好的杰作佳酿,为世界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想、力量和信念,才是更有意义的事。这就需要我们不为积习所弊,不为时尚所惑,既自觉地守护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国文化的思想与智慧,又观照时代,引领社会,这样才能使我们文化和文学的参天大树更加根深叶茂,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