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徐鹏飞
能化缘就可以开研讨会,参加会议只会“送花篮”,这样的研讨会对培养作家和繁荣文学不仅几乎没有好处,还将严重损害文艺评论的风气
近一二十年文坛上的各类研讨会确实不少,仅在北京召开的就相当可观。给一位作家或一部新作开会研讨,本是件好事,对培养作家和繁荣创作都大有裨益。
回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若某权威部门给某位作家或某部新作开个研讨会,那可是个大喜事。多少老作家写了大半辈子书,却熬不到一次权威部门主持召开的研讨会,中青年作家就更是望尘莫及了。别说开研讨会,即使在较有影响的报刊上发一篇作家访谈或评论一部作品,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那时候等级观念极其严重,多少年的媳妇才能熬成婆,开研讨会你得首先够那个“级别”,有那个资格。对于一般作家,那也可能是终生的奢望。
现在好了,打破了一切论资排辈和各种等级观念,什么人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开个研讨会,可以请到顶尖级理论权威和文学界屈指可数的大腕,甚至可以把研讨会开到作家的最高殿堂乃至开进人民大会堂里。但我在出席过几次这类研讨会后,也嗅到了一股有碍文学健康的气味。不敢说所有的研讨会,但起码是有相当数量的研讨会,既无多少“研”的味道,更无几分“讨”的气氛,有时只是每个与会者各送一个“花篮”,说一些泛泛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溢美之词,好多是陈言加空话,只能算表个态,然后各拿一份礼品(或是一个红包)、吃一顿美餐了事。当然也少不了请媒体宣传和报道。
其实,说“什么人都可以开个研讨会”并不准确。开研讨会的前提是钱。只要你有钱,或是你能化缘来钱,那么研讨会开到哪一级、开进何等崇高的场所都不是不可能的。以质论价,越是权威大腕,“出场费”越高。因此,也有著作等身的作家或写出脍炙人口作品的作家,从来没尝过开研讨会的滋味,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钱,也无处化缘。
老实说,上述这种“送花篮”式的研讨会,对培养作家和繁荣文学几乎一点好处也没有,相反会助长一些人的浮躁心态,鼓励那种沽名钓誉的恶习,久而久之,还将严重地损害文学评论的风气。
某地一位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刚刚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便有人登上门来主动要为其张罗一个在京召开的研讨会,并说只要能掏出银子,可以请国家级评论大腕出场,而且可以在某某处召开。原来,有的人就是专门“经营”各种研讨会,甚至以此为生的。我知道有一些评论家是拒绝参加这类研讨会的,有时由于种种原因不得已而到场应酬,也公开表示因没有认真阅读作品而保持沉默。
召开研讨会一般不外乎两类,一类是为有前途的新人或已产生影响的新作而开;另一类是某作家的创作达到一定的地步,为助他一臂之力、帮他跨上新的台阶而开。对前者主要是向读者向社会推荐新人新作,指出作家成长的正确道路,或分析作品成功的因素及其影响;对于后者,则应该给作家“号脉”、分析“病情”和开一些参考性的“处方”,帮助作家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力争有新的突破。
研讨会需要开,但要改进“研讨”的方式。为此,我倒是想,现在很有必要开一次“开什么样的研讨会”或“怎样开好研讨会”的研讨会。希望作家、评论家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坐在一起,平心静气地共同分析研讨会的现状,研讨怎样杜绝“文学炒作会”,从而让研讨会真正担负起引导和繁荣文学创作的重任,让研讨会真正成为展开文艺批评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