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夏天来了。立夏和立春不大一样。立春的讲究更多一些,要咬春,踏春,打春牛,等等,因为那是一年之始,自然要隆重些。立夏,很平易,没有那么多的讲究。绚烂的春花开过了,飞天的柳絮飘过了,夏天来了。仿佛几夜之间,天就一下子暖和了起来,特别是在北方,可能前几天还需要穿毛衣,一夜之间,就要换上单衣了,就是告诉人们,夏天来了。
在老北京,在皇宫里,立夏这一天,男的要脱下暖帽,换上凉帽;女的要摘下金簪,换上玉簪。这些都是夏天到来的象征物。人体最能感受季节的冷暖变化,而装饰品则是为变化的季节镶嵌的花边。
当然,这是皇宫里才有的讲究。不过,即便是皇宫,这样的讲究也很平易了。在历史的记载中,据说在周朝的时候,立夏这一天,天子要带领文武百官到郊外去祭祀的。不过,这样隆重的传统,早已不再。在二十四节气中,立夏的地位,在皇宫中就已经变得家长里短起来了。
《帝京景物略》中讲:“立夏启冰,赐文武大臣。”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那时候,没有冰箱,冰的储存,是用天然的冰窖,如今北京城南北都还各存有冰窖厂胡同的地名。这样的冰窖,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延续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想象立夏这一天,从皇帝带领文武大臣出宫去野外祭祀,到赐冰给文武大臣,这样的变化也实在太大。不过,可以看到立夏真的是一个天人合一的节气。历史的演进,让节气接上了地气,从皇帝和文武大臣做起。
关于立夏这一日,清竹枝词有道:“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便是说立夏前后,无论官宅民宅,都要在院子里搭凉棚,就是老北京四合院讲究的“天棚鱼缸石榴树”老三样中的“天棚”。同时,要在各家的窗户前安纱帘。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凉棚和帘子是为了度过炎热的夏天的必备用品。特别是帘子,即使是再贫寒的人家,可以不搭凉棚,但是,门帘子,哪怕只是用便宜的秫秸编的,也是要准备的。而窗户即使不可能像有钱的人家换成竹帘子或湘帘子,起码也要换上一层窟窿眼儿稀疏的薄薄的纱布,即竹枝词里说的“糊冷布”。那时候,我们管它叫“豆包儿布”,很便宜。
帘子对于北京城里人的重要性,要重于冰。所以,在皇宫内务府的衙门里,专门有帘子库,就跟武器库一样,有专门管帘子库的官员。解放以后,前辈作家叶圣陶老先生在东四八条住的院子,就是清时帘子库的官员留下来的。现在想想,会觉得有几分好笑,居然帘子还需要官员专门管理,而且,在立夏前后,这帮管帘子的官员要上下紧忙乎一阵呢。要是没有了帘子,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还真的有点儿麻烦了。
立夏换帘子这样的传统,一直到我小时候还存在。那时候,我住的大院里,各家都会在这几天换冷布,换纱帘。别看换冷布和纱帘这活儿简单,但弄不好会糊不平,糊不结实。所以,一般都会请裱糊匠,连窗户纸和冷布一揽子活儿。那些天,裱糊匠都忙不过来。现在,我们的大院里那些残存的旧窗户,还可以看见能够支起窗户露出纱窗的挂钩和支架。这是那个逝去的年代对于立夏留下的一点儿记忆的痕迹。
如果说,立夏换首饰,多少还带有一点儿对这个节气形而上的象征意义,换帽,备冰和搭凉棚、换帘子、乃至换冷布,都是彻底的形而下了,却也是地道的民生,让这个节气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的关系,让这个节气彻底接上了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