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老北京城的血管和经脉。曾经,达官显贵、市井平民,都在或宽或窄的胡同出入;饮食起居、悲欢离合,都在或深或浅的胡同发生。
要问北京城究竟有多少胡同?这里流传下来一句话,“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每一条胡同,有哪些过往,可有人记得清,说得明?
北京市东城区最近就在干一件“记住过往”的事——为1200多条胡同撰写“编年史”。这是一桩难事,不仅要详细测量每条胡同的长度、宽度、走向,记录胡同里的典型建筑,还要梳理胡同的文化典故、名称更改、拆建合并历史……
这又是一件不容再拖的事情。城市发展、市政建设、产业勃兴,不断地改变着北京原有的城市风貌,大批胡同在一次次冲击中消失。
这次“编年史”的修编,选择了新中国成立后的6个标志性年份作为记录节点。毋庸讳言,正因胡同演变与经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过去的每一次大规模建设期,往往正是胡同的危险期。
即使今天旧城改造的理念已变,但开发强于保护的惯性,仍对一些胡同构成威胁。更何况,在正常的城市更新和社区改造中,一条条胡同也在悄然变换着模样。
变迁的必然,凸显了记录的价值。胡同有史,城市方有魂。
今天为胡同编撰历史,不是为古城画“遗像”。我们相信,那种无视传统大拆大建的无知和无畏,不可能再出现了。恰恰相反,我们理解了这座城市从何处来,感受到她的美丽,体会到她的厚重,才对她往何处去,更有几分清醒和自信,更有能力守护她的魅力。
今天为胡同编撰历史,也不是要为旧城区画一张“标准像”,以后就不允许一丝一毫的变动。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居住于胡同中的人也在变。危旧院落房屋的改建,生活设施的改善,是城市生长的自然法则,也是当地居民的愿望。对胡同现状的全面、细致梳理,将助力这一改善过程。一部好的“编年史”,将记录下胡同保护与生活改善的相伴相随。
为胡同编撰历史,也不能局限在房屋建筑上。传承数百年的民俗风情、传统礼仪,延续多少代的文化技艺、家常小吃,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有人才有历史。无论是何种改造、更新,都不能把胡同的老街坊、老邻居一迁了之。否则,即使完好保留、风貌如旧的胡同,也只是老北京的一个躯壳。
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每一个留下的都如此宝贵。“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古城的保护,或许从来没有遇到今天这样的机遇。当未来的人们翻开北京胡同的“编年史”时,希望他们看到一条虽然有坠落但最终升起的微笑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