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如果从那时算起,“汉译名著”已走过百余年,凡在世界学术史上有反响、有定评,在某一学科称得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均通过“汉译名著”传入我们的知识谱系,其中历史类占了很大比例。这种出版传统延续至今。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策划出版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基本反映了民国学术的整体水准,其中收录的历史类作品达数十种,蔚为壮观。
抗日战争是中国走向现代大国的真正起点,没有那一场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就无法形成统一的国家认知,这也是我们特别关注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刚刚入选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十大好书”,而且被许多学者推荐为值得细读的历史好书,它代表了近年来颇为值得关注的历史学研究中的社会史方向,大事件中的微观层面和普通人物得到了更多的细致书写。这在我们今年出版的《抗战大迁移丛书》中有鲜明的体现,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也有自己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也有西南联大这样的文化长征。
值得一提的还有商务的“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以《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疆域》《论文化帝国主义》《反对单一语言——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和《新自由主义的危机》等图书为代表,系统介绍了20世纪以来主要发达国家文化发展的经验,涵盖了戏剧、艺术、电影、电视剧和新闻出版等主要文化领域,至2015年底,这一套书将出到20本。这些书的作者多为美国之外的欧洲学者,从第三方的角度帮助我们理解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博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商务印书馆有悠久的博物学传统。1904年即开始推出一系列中等学堂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其中的《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等是当时最新、最好的博物教材译作。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大型丛书《万有文库》中也包含“自然科学小丛书初集”200种,是普及读物的精品。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繁忙生活的时代,我们还能否像古人一样,体察《诗经》中的“杨柳依依”“采采卷耳”,观照唐诗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否还有时间和心情关注一只鸟的飞翔、一粒种子的发芽生长、一朵花的盛开、一种树的秘密?这也许就是博物与新知类图书受欢迎的原因。2014年至今,商务印书馆的博物学图书已形成“自然文库”“自然感悟”“自然雅趣”“自然观察”等不同系列。2014年已经有《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看不见的森林》等获得国内各项大奖。被媒体誉为“博物三部曲”的《发现之旅》《伟大的探险家》《伟大的博物学家》出版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好评。
今年出版的《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阅读快乐,它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另一条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的路径,而且也提高了我们与植物世界沟通交流的能力。类似的图书还有《猿猴家书》《自然老师没教的事》《爸妈必修的100堂自然课》《昆虫脸书》。在前不久的“首届博物学文化”论坛上,商务印书馆决定创办《中国博物学评论》杂志,以推动博物学在中国的复兴。
一本书也许只是讲述了历史的一个细节,但一本本书的累积却可以奠定无形的坐标,让大众既可完成对过去的追溯,又能清醒地确认现在所处的时空,更是瞭望未来的微光。我们希望自己的书,既可以作为图书馆的学术积累,也可以成为每个家庭和个人的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作者为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