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昆曲《牡丹亭》你能接受吗?如果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那么用法语演唱的另一种传统戏曲你又能接受吗?
这个问题不是空想,而是恰好出现在最近某综艺节目上,流行歌手尚雯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道情加以改编和填词,用法语的“花园”“伊甸”“善”“恶”等唱出了渔鼓道情的《要荆州》。
据了解,渔鼓道情是安徽萧县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于2008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尚雯婕的这次洋派改编引来了老艺术家李谷一的不满:“我不太喜欢你们在中国的舞台上,尤其跟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的时候用外语唱。”对此,年轻的尚雯婕也有不同的看法:“世界音乐面对的听众不只是中国人,如果太原汁原味,外国人可能就听不懂了。”两个人的辩论也引发了网友们的论战,有人认为应当尊重民族传统艺术,不能搞得不伦不类;也有人认为传统艺术也应当与时俱进,让更多年轻人喜欢。
实际上,民族传统艺术在今天究竟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一直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唱腔的通俗化究竟是不是戏曲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捷径?声光电无所不有的舞台美术带来的视觉刺激,是否淡化了戏曲最核心的写意性?而到了法语版的改编,则走到了又一个极端,语言变了、唱腔变了,民族传统的艺术还称得上民族的和传统的吗?它真的还跟民族传统的审美有关系吗?
当然,这并不是说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改造都是不好的。相反,传统艺术确实应当与时俱进,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变,倘若传统艺术总是固步自封,怕是只能进了博物馆等落尘,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但传统艺术的改造决不能没有边界和原则。任何一种艺术之所以能够流传数百上千年,必然是因其具有某些文化与形式上的独特性,以传统戏曲来说,虚拟性、程式化、写意性就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倘若这些特征都没了,戏曲还如何称得上戏曲?
年轻人关注传统艺术是好的,善意的改造也是好的,但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因此,改造须有度,这是发展文化的常识,也是对传统艺术起码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