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家风这个古老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家风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古人说“立身成败,在于所染”,父母作为离孩子最近的人,其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父母品行端正,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容易走上正途;反之,像某落马贪官那样教育孩子“要做人上人”“要成功就要走捷径”,子女没有不“坑爹”败家的。
道理谁都懂,可为什么一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能够有意识为子女后代树立标杆的人却不多呢?甚至有父母本人非常善良正直,可子女却大不肖,触犯刑法、锒铛入狱。为什么父母的优秀品行其后代就没能学过去呢?
对前一个问题,关键在于父母本人能否看透名利的本质。后一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父母看透了名利,自然就懂得究竟要给孩子留下什么。
名利不是坏东西,但问题在于名利是世人皆向往的,也就成为争夺的对象,因此名利绝不可能长久。凡汲汲于名利者都是在和变动不居的东西做绝望的斗争,哪怕暂时取胜,最终还要失去。因此,与其给孩子留下金钱、豪宅,不如给孩子留下谁也抢不走、夺不去的好东西。正如犹太人的俗语:“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里的书。”健康的身体、正直的作风、丰富的知识,才是跟随和护佑子孙后代一辈子的宝贝。有的父母本人堪称正人君子,但就是没有看破名利的本质,他们妄想把孩子养在蜜罐里,一辈子不愁吃穿,结果酿成了“慈母多败儿”的悲剧。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若农夫农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对“不长久”的恐惧使得曾国藩对待名利采取了明智的态度。身为湘军最高统帅,每日过手钱粮不计其数,但曾国藩决不中饱私囊,他告诫弟弟和子侄:“以升官发财为耻。”在曾国藩本人的带动下,曾家家风好,代代传,后代子孙大都成才。
而共产党员的家风更有胜过古人之处。老红军董洪国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部队后勤领导岗位任职。三年困难时期,董洪国管后勤,有仓库有农场,但家里和其他家庭一样没有吃的,只能喝粥吃野菜。董洪国将军烟瘾很大,但后来毅然戒了烟。原因是1949年河南军区供给部在郑州开办了河南第一个烟厂,烟厂负责人逢年过节经常给上级领导送烟。但董洪国将军认为,如果经常这样送的话,那不是要出问题吗。于是,他以顽强的毅力戒掉了几十年的烟瘾,他说:“我不抽烟,别人就没有了送烟的借口。”董将军把自己的7个子女全送到最艰苦的部队,有三个子女先后参加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并立功受奖。
董将军那一代人是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的,在生死面前早已看透名利,他们给子女留下的是朴素正直的作风,红色基因因此才能代代相传。究竟要给孩子留下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