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前,华中科技大学发布的《华中科技大学普通本科生转专科管理办法(试行)》,让很多网友长了见识——从下学期开始,普通本科生学分不达标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入专科学习;达到专科毕业要求后,按专科毕业。消息一出,就激起不小的舆论涟漪。
其实,早在2003年,海南大学就有过23名本科生因学分不够转为专科生的“先行先试”。清华大学早些年也有类似做法,2015年7月修订发布的《清华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中规定,学生因课程学习不合格导致一学期所取得学分低于12学分者,转入试读,暂保留学籍一年。试读期满,未达到解除试读学分要求者,转入专科学习或者退学;此外,因身体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者,可以申请转入专科学习。
原本在清华、华中科大等名校求学的学生,若未能达到学业要求,就可能从本科“直线滑落”到专科,这听上去有些残酷。但实际上,这只是高校保证人才培育质量的正常淘汰机制。
学生的培养质量是评价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在大学“宽进严出”的一些国家,这类机制很常见。在美国高校,学生因为学业或是身体原因而申请转到社区学院已是常态化做法。国内高校虽然多是“严进宽出”模式,但在本科教育期间仍需秉持应有的质量标准,逐步完善“退出”“淘汰”机制,这样才能避免考进名校“混日子混毕业证”的病象,保证高校的办学质量。
学业未达标,可转入专科,其实也给部分学生增加了可选择空间。以往本科生若学业无法达标,将直接面临被勒令退学的局面。一旦退学,之前修的学分、花的时间都“打了水漂”,这无异于荒废青春,代价沉重。相比之下,“可转入专科”则提供了某种缓冲余地,在顺利毕业和退学之间设置了梯度:作为“校内安排”的制度机制设计,它承认此前的课程和学分,让一些落后的学生免于推倒重来,颇显人性化。
值得注意的是,华中科大在拟试行“学业未达标者可转入专科”时,也对转入专科的适用条件做了细化规定:学校今后每学年秋季将对普通本科生(新生除外)所获学分梳理一次,对未达到培养计划总学分四分之三(二年级为三分之二)者,给予黄牌警示;对未达到培养计划总学分三分之二(二年级为二分之一)者,给予红牌警示。受到红牌警示或者累计两次受到黄牌警示的,应转入专科学习,否则予以退学处理。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不同程度的警告,这意味着对于收到黄牌警示的学生来说,仍然有补救余地。这类精细化管理使得该《管理办法》更加合乎情理。
有专家指出,高校间若能构筑起合理的校际学分互认和转学制度,将有助于弥补高校大学生退出和淘汰机制的缺陷。但在高校等级难消的背景下,这一建议短时间内难以实际开展。而高校自主尝试的“本科生未达标转专科”,则能以从易到难的改革次序,为更大的教育改革探路。
任何与教育规律、建设现代大学诉求相契合的改革尝试,都可资鼓励。就此看,“本科不努力,毕业成专科”式的创新做法难能可贵,将来路径和模式成熟后,也能为其他高校乃至更多领域改革提供良性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