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图》 华三川 作
农历正月二十日是纪念远古时代女娲氏补天补地的节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时,许多地方都过此节日,但如今只有极个别地方在过此节。
据《淮南子》等古籍记载,参考袁珂的《中国神话传说》以及西安地区的民间传说,在很古远的时代,撑天的柱子折断了,拉地的绳子也断了,于是天塌地陷——天上出现了巨大的窟窿,地上也裂开了大沟壑,并陷下许多大深坑。接着,山林燃起猛烈的熊熊大火,洪水汹涌、波浪滔天。从山林里窜出来的各种凶恶猛兽吃人,而水中的怪兽毒蛇也出来伤人,天上巨大的凶鸟则啄食老弱的人们。人类遭受着极大的灾难,几乎无法生存下去,眼看着地球就要全部毁灭了。这时,一位伟大的女性女娲氏挺身而出,她拣来五颜六色的石头,用烈火烧炼成闪光的星星,然后把这些石头扔到天上补好苍天。天空完好无缺之后,日月星辰又重新放出光芒;女娲氏又砍断了鳌鱼龙的巨腿,用来做四根天柱支撑天穹。接着,她烧芦苇填平洪水,杀死吃人的黑龙和各种害人猛兽,用带绳的弓箭射下了吃人的凶鸟。最终,女娲氏解除了人类的灭顶之灾,万众欢呼、歌颂这位伟大的英雄。
对于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许多人认为它荒诞、不可信。但是,通常神话传说能够映射出历史的影子。通过传说,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的历史情况。传说中的天塌地陷,可能就是一次大规模的地震灾害。原始时代的人们不可能认识地震,他们误认为,天地塌陷是因为撑天的柱子折了,拉地的绳子断了。也有人认为,在这里把各种灾难都集中起来是绝不可能的。但实际上,这些灾难同时发生是有一定因果联系的。通常,大地震伴随气候异常,有可能出现降雨量升高。在古代,平地多数是水乡泽国,暴雨一旦出现必然会造成洪水滔滔。而伴随暴雨的霹雳雷电极易使森林发生火灾。古代时期,我国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而森林大火必然威胁人们的生存。火灾烧死了各种小动物,而食草动物也饿死了,以小动物、食草动物为食的大动物、食肉动物饥饿难耐,于是就窜出森林吃人。因此,各种灾难同时出现是完全可能的。
有人认为天不可补。实际上,女娲补天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原始人看到陨石流星落下来时是被烧红的,他们就认为天上的星星是石头烧炼形成的,于是,就认为烧炼的石头可以补天。而用这个方式补天以后,恰好地震灾难平息了,他们就误认为,将烧炼的石头扔上天是很灵验的补天方法。
女娲氏应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部落女娲氏部落的女首领、女酋长。女娲氏的活动区域在哪里呢?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多数人认为她应当活动于骊山一带,即骊山南麓的蓝田县和骊山北麓的临潼区。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记载:“灞水之源出蓝田谷西,又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关中大学者牛兆濂(即小说《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主修的《蓝田县续志》中考证说:华胥氏生下女娲氏和伏羲氏,称为三皇,而蓝田就是三皇旧居之地。由于三皇对人类有卓越的贡献,人们将他们曾经活动的地方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用以象征和纪念。因此,蓝田县西北部骊山南麓有华胥乡镇,女娲氏庄、女娲氏谷、羲皇岭、风王沟等,有些古地名现在还在使用。《帝王世纪》说:“女娲氏亦风姓也,风王者,女娲也。”现在蓝田县城北口圆盘中有女娲补天的塑像,作为本县标志性雕塑;而近年来,祭祀华胥氏的活动也是隆重而盛大。
在骊山及其北麓也有女娲氏遗迹。据新编《临潼县志》载:老母殿,在骊山西绣岭第二峰山顶。据《王嶼传》记述,此殿建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时重建,清顺治时扩建,“建层阁殿后,北瞰城邑如画,遂称巨观。”传此处即女娲治处。《路史》云:“女娲氏立治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丽。”丽即骊,古籍云:“临潼东二十四里有故丽城,商丽国。”《长安志》:“骊山有女娲治处,为临潼肇始,立祠于骊山祀之。”骊山老母殿现在规模仍不小(按:骊山老母据说就是女娲氏。有方志学者研究民俗文化后认为,女娲氏是在骊山山顶将烧炼的五色石抛向天空去补天的)。
传说,远古的大灾难使人类大量死亡,所以人口稀少。女娲就用黄土和泥捏泥人,而捏人极费时间,于是,她就将草绳从浑泥水中拉出向外甩出泥点子,这些泥点子就变成了许多小人儿。又传说,当时世界上只有女娲、伏羲兄妹(一说姐弟)二人,他们想做夫妻,又感到羞耻,于是分别站在两个山头上,向天神祷告,并最终让天神裁决:他们分别推下两个磨盘石,上天若让他们成亲,则两个磨盘合在一起;若不许结合,则让两个磨盘远远分开。结果,他们推下的两个磨盘石滚到山沟,阴扇和阳扇紧紧地合在了一起。他们当即成婚,繁衍了人类。后世将那个地方称为磨子沟。如今,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仍有类似磨盘石的石头。古时,人们在此地修庙祭祀,此类庙被称为人祖庙、人宗庙、仁宗庙,即人类祖宗的庙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四面八方的民众,会集于此,举行祭祀。比如在骊山上就有临潼区仁宗庙乡。
后世为了纪念女娲氏补天的功绩,将农历正月二十作为女娲补天补地节,一说,正月二十日是女娲氏的生日。届时,家家户户都要焚香燃烛、叩头礼拜以敬奉女娲娘娘,而且此项祭祀活动必须由家族里的中老年主妇来主持,以象征女娲在氏族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天人们还要烙很薄的煎饼,饼的直径约一尺,或者是蒸饼、烙厚饼等。饼做好之后,要撕一片扔到房顶,以表示补天;撕一片扔到井中或低处的地上,以表示补地,然后全家才能吃饭。此项仪式隆重且人心虔诚。据古籍资料可知,古时,许多地方都过这一节日。我曾经专门走访过许多老人,他们说,解放以前,关中好多个县都过此节日,连西安城中的居民商户也过此节。我的老家原属长安县,小的时候,就听祖母和母亲说,正月二十是女娲补天补地节。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经过解放初的破旧立新,西安城中已不再过此节日了;再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许多县市的农村也不过此节了。如今,只有极个别地方的农村还保留此节日,如蓝田县和临潼区骊山北麓、渭河以南地区;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连上述地区的人们对此节日也渐渐地淡化了,照这样下去,真担心这个历史悠久、意义重大的传统民俗节日在不久的将来会消亡。
我们应当保留这种珍贵的民俗节日,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
《西安晚报》2011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