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名首见于《史记》,司马迁多次使用这个词,而且多半是讲战国时期的人和事,但是战国时期的文献,几乎完全见不到这样一个名称,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没有人作过正面回答。
二十世纪的有些时期、某些学术领域,黄老研究几乎成为“显学”,四十年代郭沫若发表《十批判书》,其中有《稷下黄老批判》,蒙文通发表《黄老考》(《灵岩学报》1946年第1期),等等。八十年代以后,关于黄老的论文和著作,连续不断地出现。较早的,1981年钟肇鹏就发表了《论黄老之学》,“对黄老之学的兴衰流变做了历史的考察”,同时还有张维华的《黄老考》等。著作出版更为突出,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1985年出版,九十年代以后有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胡家聪的《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白奚的《稷下学研究》等相继出版,台湾有陈丽桂的《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黄汉光的《黄老之学析论》等。所有这些论文和著作,都没能说明“黄老”二字,为什么?李零《说“黄老”》(《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也曾提出这个问题:“黄老何以会并称?它们的内在联系到底是什么?”并写了“黄老的结合与归属”一小节,说了一句“它们在知识系统上比较接近”,未曾展开。
这里我想作一些释疑之议:
首先,要从《黄帝书》说起。
大家都注意到并征引《汉书·艺文志》的《黄帝书》,并且都同意原注所说,这些书是战国时人们的“依托”之作,但没有仔细玩味《黄帝君臣》之注所说:“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那就是《黄帝书》与《老子》书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是直接对《老子》原文的延伸,如《列子·天瑞》篇引《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用之不勤”前是《老子》第六章原文,以后的文字是引申(实际上列子又在此后继续言说)。因此《战国策》等书中有时引此类《黄帝书》只见《老子》之文,后人以为错了,其实当时真的是引《黄帝书》。这是《黄帝书》的一种情况。
另一方面,就是如马王堆帛书中《黄帝四经》那样的著作,以《老子》基本思想、原则为指导的各种论述,帛书的研究可以证明。是不是《黄帝四经》可以讨论,应该属于《黄帝书》之类是没有问题的。这和那些“发明黄老旨意”的著作一起,构成了黄老之学。
由此可见,黄老的根本在《老子》。讲黄老,离不开黄帝、老子之书,《史记·乐毅列传》赞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这当然是学黄帝、老子之书。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很有意思,“黄帝书”和老子“德道经”是放在一起的,这形象地表明墓主人和当时许多人一样,是喜好读黄帝、老子之书的。
但是,当时人更看重的是《老子》,人们心目中老子及《老子》书的地位实际上比《黄帝书》高,有时就专讲《老子》,如《史记·儒林列传》:“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辕固生曰:此是家人言耳……”老子地位实际比黄帝高,可以举《庄子》为例,《天下》篇称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而《田子方》说:“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牺、黄帝不得友。”伏牺、黄帝同“真人”做朋友的资格都没有!虽然这是《庄子》的夸大之辞,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反映黄帝与老子、《黄帝书》与《老子》书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位次。黄帝和《黄帝书》不过是时人经常打出的一个幌子,这从《列子》等书引述《黄帝书》的做法中可以看出,《列子》引述《黄帝书》之后继续阐述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发明黄老旨意”。
其次,我们再来仔细分析一下关于“黄老”的记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后世讲先秦的法家,法、术、势的代表韩非、申不害、慎到,慎到在《史记·孟荀列传》与田骈等一起,“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则所谓“法家”都是“本于黄老”的。所以今人有“道法家”之类的论述,原本只是一个“黄老”。
司马迁的黄老记述讲到很多人,是诸子百家的部分反映,至少涉及阴阳、名、法、道几大派,齐国的“稷下”又是一个集中点,所以有人说“稷下黄老新学”(胡家聪)。在“稷下”,哪些人属于黄老?哪些人不是?似乎没有讨论过。黄老与道家又是个什么关系呢?郭沫若写《稷下黄老批判》时,开头就说:“黄老学派,汉时称为道家。”文章最后写道:“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好像就是说黄老即道家。
黄老即道家,也有一定道理。古代诸子百家的分派,先是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后来刘向、刘歆作《七略》到《汉书·艺文志》又分成“九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都没有“黄老”,那么就只有认为黄老就是道家了。“黄老”之名后世用得不多,但从来没有间断过。
“黄老”包罗甚多,几乎与各家各派都有关系。然而实际上是一个各家各派与《老子》的关系问题。先秦诸子以老子最老,《老子》最早,影响最大。上世纪初,江瑔作《读子卮言》,有“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之说,很有点意思,与上述内容可相呼应。最近陆建华写了一本《先秦诸子〈老子〉注研究》,详述了庄子、《黄帝四经》、《管子》、慎到、《尹文子》、鹖冠子、韩非、《吕氏春秋》等的“《老子》注研究”,同时又附记了“先秦儒家”、“先秦名家”,“墨子”、“商鞅”等“思想中的老学因素”,具体论述了先秦诸子对《老子》思想的接受和发挥。这应该也是与“黄老学”有关的一种研究,同时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对老子和《老子》书的尊重和重视。
实际上这个源头问题还涉及许多相关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当时的黄帝、老子,如何看待各种各样的《黄帝书》,还有例如“黄老道”三字何以何时相联等等。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值得期待的。
(作者:熊铁基,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