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商品琳琅满目,那边招商如火如荼,远看是文化节,近看却让人犯起了嘀咕。旅游、美食、历史、名人……各种元素扎堆,文化却不见踪影,文化节中缺文化,岂不怪乎?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文化节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文化节”,海量新闻立刻映入眼帘,老子文化节、市民文化节、茶文化节、冰雪文化节、运河文化节、锡器文化节……名目繁多的文化节,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细看一些文化节的内容,却发现在实施过程中不少都变了味儿。有些文化节以文化立名,等到执行阶段,文化就让位于“商业价值”,变成招商引资的幌子;有的地方以文化热点为噱头赚流量、请名人、办晚会,造节扬名,好不热闹;更有甚者直接以文化节之名,行商业销售之实,开办度假村,推销商业产品……人们屡屡慕名而去,失望而归,好好的一个个文化节,办成了招商节、娱乐节、购物节。
商招完了,货卖完了,名人看完了,热闹过去了,文化还剩什么呢?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盛行一时,文化一时成了香饽饽,各地都希望以文化吸引资源,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文化搭台”的效应在旅游行业表现得最为突出,多地为了争夺名人故里、历史遗迹的归属权,打得不可开交,甚至连“孙悟空”“西门庆”等虚构人物都成为很多地方争夺的对象。几年后,发现经济没搞上去,文化节也就不再办了,大量文化节只办了一届就没了下文。
文化在文化节中错位乃至缺位,归根到底还是主办单位对文化认识不到位,低估了文化的价值。文化作噱头,文化节便只是“一锤子买卖”;文化当主角,文化节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发挥。文化唱响了,文化品牌立住了,自然能反哺地方经济发展。已有近四十年历史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就是潍坊风筝文化的鲜活载体。每年四月,形状各异的风筝都会飞翔在潍坊的天空。据《中国旅游报》报道,在风筝会的带动下,潍坊市风筝产业快速发展,风筝企业和经营户达到300多家,风筝产业链从业人员10多万人,风筝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超20亿元。形态新颖、技术先进的风筝在社交网络上引发讨论,也让潍坊这座城市有了自由和创新的城市品格。
文化的C位要站得稳,需要保持活力。比赛、表演、集市、论坛……文化节形式多样,根本目的是为文化赋能,汇集各界智慧,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作文主张“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保护和涵养地方的历史文化命脉。细数生命力持久的文化节,不难发现树立文化品牌,深挖文化内核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今年十月,第十七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在呼和浩特举办,作为地方文化节的标杆,内蒙古一方面通过歌会、合唱比赛、剧目展演等方式挖掘民族歌曲、戏剧等艺术资源,另一方面挖掘蒙古马的精神内涵,还原内蒙古文化的立体形象。同样广受赞誉的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通过论坛、演讲等活动不断推进孔子研究,保持孔子文化的源头活水,也成为曲阜这座城市响亮的文化名片,持续为曲阜乃至山东文化发展赋能。还有正在举办的绍兴虞舜文化旅游节,已经举办了二十一届,这次不仅推出祭舜大典、舜帝巡游、非遗庙会及非遗技艺展示等传统项目,还吸收时下流行元素,新增年轻人喜爱的国风系列活动,如国风集市、“虞舜十二品”快闪舞蹈、国风微短剧创作等。正如长期关注文化节的文旅策划人劳立江所言,文化节办出新花样,能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但前提是文化节一定要以文化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丰富文化活动的向往,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促进了文化节的繁荣。守正创新,让文化节回归文化,是满足人民需要,建设文明中国的关键力量。去年在惠州举办的第十届东坡文化节力图穿越时空,传承东坡精神,开展“我与苏轼的故事”征集活动,为大众提供两条“东坡游径”,以方便他们重走跟苏轼有关的文化地标。东坡文化协会相关负责人称“东坡游径”可以把东坡文化和当地的湖光山色、人文历史都联系在一起。这样立足本土的文化节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文化牢牢站住C位,推动文化节向实里、深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把各地的文化特色讲清楚了,把每个文化节落实了,文化发展才不空洞。把文化节办得扎实到位,让每一个文化节都成为文化传播的种子,深深扎进土壤,文化才能真正四处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