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底的意外走红,让放牛少年丁真一跃成了岁末年初最具话题性的人物之一。当网友们正担心他会步入“野蛮生长”的网红之路时,理塘县国企旗下的仓央嘉措微博物馆主动签约丁真。理塘文旅局的格桑曲珍说:“丁真是一道光,照亮了我们文旅人的道路”。应该说,丁真这束光,让世界看到了他的家乡——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而成为仓央嘉措博物馆讲解员的丁真,也使得这个海拔4000米+的“高空”博物馆群——理塘小微博物馆群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所谓小微博物馆,顾名思义,小型的、微型的博物馆。相较于那些诸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各省的省馆,无论是规模、展品数量,还是观众到访量,它们都很小。虽然小,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们都或多或少地承担着传承文脉、教育民众等职能。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这些小微博物馆如何生存发展?
本期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博物馆从业者、高校学者、媒体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微博物馆的生存之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理塘小微博物馆群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勒通古镇。作为展现当地人文特色、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景点,这些小微博物馆在很多细节内容上都呈现了十足的用心。
然而,在理塘小微博物馆群越来越受关注的同时,众多网友开始质疑其内容与专业性。在丁真近期的博物馆直播活动中,就有不少网友表示更愿意看丁真而不是这些“什么也没有”的博物馆。确实,细究就不难发现,小微博物馆群纵然试图通过内容传达当地人文特色,但从展览主题、内容偏重、宣传方向等方面都依然弥漫着“网红”打卡气息。比如蜡像博物馆、记忆博物馆,声音博物馆,让游客对博物馆质量产生怀疑。
其实,这也是当前不少文旅项目的惯用手法:在人造景区开设各种名目的“博物馆”以增加景区的文化氛围,使博物馆沦为景区的“美颜相机”。另外,此次文旅项目虽由政府负责开发,但理塘小微博物馆群的8家博物馆均未在当地文物部门登记备案,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博物馆,也不由人对其长远发展表示忧虑。
再者,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理塘县,最佳旅游旺季仅有两三个月,其他时间游客稀少。那么,以游客为目标群体的小微型博物馆群在旅游季后该何去何从?它们能否和常规意义上的博物馆一样,吸引本地游客参观,为他们服务?定位为文旅项目的博物馆,在内容诠释上是否能满足当地人的需求?当地人又该如何在博物馆中转换并认知、思考自己观者与被观者的双重身份?
目前,针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建设生态博物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生态博物馆打破传统博物馆的空间束缚,将社区内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协同保护,并特别关注生活于特定自然环境中、与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人”的因素和诉求,以促进社区文化认同,以及人、物、环境的和谐发展,而不只是遗产本身。在生态博物馆中,原住民能够以主人的身份管理、保护、传承自己的文化,深入参与博物馆的运营发展,从而实现文化保护和社区发展的统一。这似乎是更符合理塘需求的博物馆模式。
据了解,四川省博物馆协会已与理塘小微博物馆的运营方联络沟通,将在一些硬性条件的改善与规范方面给予协助支持,并进行登记备案。在未来,我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理塘小微博物馆群的建设中,让游客在沉醉于康巴山水的同时,也能更为深入地体验浓郁悠远的康巴藏文化,让理塘旅游实现长远、可持续地发展。
(作者:高磊,系弘博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