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十八年,张若虚在扬州出生。
七世纪的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气势恢弘的伟大时代,也是帝王将相们建功立业的黄金岁月。唐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土,使中国威势空前强大,版图直达葱岭以西。大唐开国之初的文治武功并进,使得那些随唐王朝从烽火战场上走来的赫赫战将们荣耀无比。威武雄壮的军乐,声韵慷慨,闻之使人激情澎湃。大量的边塞诗,描绘出一代建功立业的开国将士们拼杀疆场的艰苦历程与高蹈情怀。文人们开始崇拜那些以武功打天下,从血与火的战场上走过来的开国勇士;而远离那种以文胜质,高雅文弱,血统高贵的士族文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他们胸怀镇守边关,建功立业的志向,投笔从戎。请看“初唐四杰”笔下那些壮怀激烈的诗句吧:王勃“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卢照邻“虏骑入三秋,关云万里平”;骆宾王“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至于杨炯的《从军行》,则直截了当地宣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年轻的张若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成长的青年才俊,他怀着与初唐豪杰们同样的少年意气,投笔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然而,正像唐代许多边塞诗人一样,文人从军,虽也横刀跃马,沙场点兵,但他们人格精神的底色依然是文人。一旦远离边关烽火,来到花前月下,他们人性深处的那份温婉柔情便纤毫毕现。
一个皓月当空,江水如银的夜晚,张若虚伫立于长江岸边。仰望天空,思接千古。故乡扬州,这里是江河湖海交汇之处。他热爱这里的山光水色,热爱这里的春江潮涌,热爱这里的海上明月,热爱这里的十里春风。但是,长期的军旅生涯,使他戎马倥偬,暇不暖席,与家人聚少离多。也是在如此美好的月夜中,他曾多少次梦回故乡,又曾经多少次泪湿青衫。今夜,他徘徊在长江与大海相接之处,看着明月升起,又看着明月西沉。大海的波涛,明月的清辉,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暂,分离的痛苦,相逢的欢愉,万里海天奔眼底,千年往事入胸怀。感情潮水如江水激荡,人生感慨与天地同参。终于一首绝唱喷薄而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宋人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中,收录了7篇《春江花月夜》,除了张若虚之外,其他作者还有杨广、诸葛颖、张子容、温庭筠等。但是,恰恰是军人出身的张若虚写得最精彩。扬州人张若虚,以一篇《春江花月夜》惊艳大唐,而获得“孤偏盖全唐”之盛誉。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生命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这里有永恒世界与短促生命的对立,纯真爱情与惆怅离别的对立,无限与有限的对立。但张若虚的不同凡响之处,正在于他把这种对立,化作了诗意的描写。因此,那原本对立着的一切,都在晶莹剔透的月光朗照下,月色笼罩里融合为物我合一。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明代被人发现其文学艺术价值之后,知名度极速提升,不仅在文学界引起轰动,同时书画艺术界、音乐界也持续形成了一股“春江热”。明清之后,《春江花月夜》成为书法家笔下书写的重要内容。根据目前史料,明代书法家祝允明(枝山)是最早书写《春江花月夜》的人。
《春江花月夜》原本就是音乐,只是后来乐曲失传,只剩歌词。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批民族音乐家组建了大同乐会,他们致力于整理并推广民族音乐,将原名《夕阳箫鼓》的琵琶曲改编成管弦乐曲,取名为《春江花月夜》。此一改便大获成功,音乐借着诗歌的影响力,诗歌乘着音乐的翅膀,一起飞起来。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通篇情景交融,情理化合。辞藻绚丽华彩,情感婉转流畅。她像一首穿山渡水的山歌,又如一部惊魂裂魄的交响。它永远魅力十足,也永远无法复制。所以,它才“孤篇横绝”。所以,它才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