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一语,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大学》作为一篇首尾完整、逻辑清晰严密的论说之文,展示了儒家文化对于个体在社会中如何发展的整体构想:“大学”即是“大人之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大纲领为追求,而以八个条目为具体抓手与层级顺序——自格物、致知,而正心、诚意,进而修身、齐家,最终至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大学》一篇,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尤为集中而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家国一体、内圣外王等重要思想命题。“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一语,在《大学》讲论治国、平天下之章节中,原文言:“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有德者以民为本,得众人之心,方才能够有土、有财、有国。《大学》此语,体现了我国先民对于政治哲学的成熟认识:国家由人民组成,国家属于人民,民心的向背在根本上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归属。
这一思想并非某一儒家学者的个人天才发明,而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自身漫长历史经验的积淀与总结,根植于一代代先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与传承。中国早在夏朝时,就已认识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理。而周朝取代商朝,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便是坚持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周文王在临终之际仍不忘告诫众人,当年大舜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王”,重要的一点在于他长期生活在民间,始终不曾脱离民众,能够做到“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周武王所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与姜太公所言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共同成为民本思想最早的振聋发聩的宣言。周取代商之前,“天下三分有其二”;周武王伐纣,前徒倒戈。即使在最为残酷的王朝更替过程中,仍然期待将暴力的使用压至最低的程度。在现实的统治秩序中,凡民似乎处于社会的下层。然而从自然天理与理想信念的角度而言,人民而非统治者,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人民的好恶、人民的利益,才是国家的方向。
至于春秋末年的孔子之时,民本思想更成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的思想主张与精神内涵之一。孔子对此的论述可以说系统而完备。孔子主张管理国家的人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要有敬畏,有爱心,关心百姓;要关注民众的利益,要“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为政者不但要“富民”“足民”,更要“教民”“取信于民”。《孔子家语》中记孔子说:“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在孔子看来,为政治国要知民情、懂民性,从民众的实际出发,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制定的政策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支持。孟子所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与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比喻,在后世化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俗语,并广为流传,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近代民族危亡之际,一方面即以挽救民族、复兴中华为己任,以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无论是当时现实,还是历史传统,民本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开始融入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之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之中。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也是党坚持人民立场,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历史。
去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及时决断,以人民利益为重,在严重挑战面前,仍然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步迈进,也正因为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如今建党百年之期将至,中国共产党也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人民立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作者:杨朝明,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