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在谈到“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指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总结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经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原文为“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意思是为百亩田地没有耕种好而心怀忧虑的是农民,把钱财分给别人叫作恩惠,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叫作忠信,为天下发现人才叫作仁爱。该句描述的是孟子与农家学派代表陈相之间的辩论,农家学派主张“货力皆出于己”“万事不求人”,孟子则反对这一观点。孟子在与其辩论时以尧舜治国之大道,揭示社会分工、市场交换及政府服务等天下通行的法则,历数从尧到舜到禹“多难兴邦”的上古天下治理史与选贤任能史,指出人有“劳心”与“劳力”之分,从理论上驳斥了农家学派“君民并耕”的观点。“劳心”与“劳力”没有贵贱之分,“治人”与“治于人”也只是职责不同;“治人”者担负公共事务,是为公而不是为私,理应受到俸禄之养。农家学派否定社会分工的主张,不但在当时行不通,在任何性质的社会都行不通。
孟子抱有厚重的天下关怀,遂生发出浓郁的“为天下得人”的问题意识。称职的“天下”治理者,绝不能只怀个体身家、一行一业之虑,绝不能仅“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而应效法上天“巍巍”“荡荡”之德,“法天德以治天下”。在孟子看来,行仁政有三重境界:分人以财,施人恩惠,是第一重境界;教人以善,感化他人,是第二重境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第三重境界。作为“天下”的治理者,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成为“为天下得人”的“仁”者,为天下寻人才,进而引领万民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安身立命。然而,贤能难以世出,有德者也未必居其位,所以说“为天下得人难”。由此可见,“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以“德位相配”为核心诉求的贤能主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精华,人的因素在我国政治制度史上也就具备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为天下得人”,实际上是为人民大众谋求贤才治理天下,追求的“至善”目标是将自己彰明的德性推及天下。《尚书》云“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易》则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可见,“厚生必以正德为本”。孟子坚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畅通人才选拔渠道,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党始终重视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的理想成为现实。10年来,我们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改进干部选拔任用,突出政治素质考察,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被及时发现出来、使用起来;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资源总量已达2.2亿人。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奉行“为天下得人”的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的伟大变革足以让我们认识到,“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足以让我们认识到,“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也足以让我们进一步强化对于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深沉自信。
(作者:孔新峰,系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济宁市儒学尼山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