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电商久矣。”有人这样感叹。对于出版社来说,不上电商卖书难,上了电商也没什么利润。对于书店来说,不做电商等死,做了电商找死。
图书电商魔咒,本质上是图书产品属性和出版界在网络流量方面的缺失所造成的。作为低价易耗品,图书低廉的价格和较高的频次,很容易成为电商的最佳宣传品,与超市喜欢用打折鸡蛋吸引老太太一样。图书产品定价、品相甚至内容(特别是销量大的公版书)的透明化、仓储物流便捷化、后期服务轻量化,都使其容易成为基本电商产品,进入门槛较低,易致恶性竞争。互联网流量的缺失,加剧了出版业在电商各环节的被动性,不得不在大平台裹挟下走低价冲量的路子。
所以打破电商魔咒的路径也很清晰,一是在产品上下功夫,争取拥有独占性资源或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在流量上另辟蹊径,找到低成本引流手段。所幸的是,当前这两方面都有了一些机遇。
首先,从平台流量来看,单纯电商、传统社交平台正在衰落,抖音、头条、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崛起,从社交到内容、从文字到视频的转换,推动了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变革。相对于消费互联网的滞胀,生产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更增大了产业组织进入互联网的机会。这些都在催发电商格局的大变化。事实上,这几年传统电商平台衰落的趋势已经显现,社交电商、私域电商、新媒体电商不断崛起。
其次,出版社在网络流量方面有了一定的可为之机。不同于过去的单纯的社交平台、综合性阅读游戏平台,新媒体让出版社拥有了利用专而精的内容优势获取流量的可能,疫情以来的各种图书直播、自营电商探索已经体现出这一趋势。但这两年直播带货也说明了,出版社自营电商业务很难上规模,仓储物流成本也很难控制,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小出版社来说,自营电商只能是主渠道的一个补充,与书店等大电商合作是绕不开的。
第三,产品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在大通量图书之外,阅读的分散化推动了个性化、专业化图书生产,消费场景化提升,传统电商平台单纯靠扩大品类很难满足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融合出版物、数字化产品日渐增多,为电商产品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基于上述三点,社店在数字化时代形成新融合,打破电商魔咒,提升图书电商效益是可期的。重点做好三个突破:
一是产品的垄断性。对于大通量的图书,很难保持独占性,但个性化专业化图书则容易通过社店合作来实现。
二是产品的多元化。应该以图书为基础,形成多元化产品,着力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定价机制灵活产品,提高单品效益。特别要关注数字化内容与产品,其边际成本低、定价灵活、附加值高、服务轻等特点使其有望成为最有潜力的电商产品。实际上,随着版权环境的改进,这两年的内容付费发展迅猛,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三是利用新媒体平台,社店共同做好引流工作,经营好私域流量,从而获得低成本的流量,借此在推动综合性平台经营的同时,探索垂直化、专业化平台和场景化销售。
社店合作可以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首先可以选择一些小批量、专业化图书,形成独占性合作;对一些通量大的图书可以先从“专题包”做起,抓住一些热点问题或针对某一场景消费,组合相关图书与产品形成主题产品包。作为独占性资源,相关图书与产品包可以提高折扣,并通过自有内容平台、电商平台、新媒体平台引流,促成消费转化。
长期来看,要着力发挥出版社数字内容优势,将数字内容与图书相结合,形成融合带动作用。可以作为赠品提升图书服务,也可以借助图书销售带动相关数字内容消费,提升销售效益。
社店产品合作的锁定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合作初期或大通量图书,可以采用开放合作为主,少量产品锁定。磨合期后,可以达成一定锁定期,优先合作,锁定期内独家;合作深化后应加大独家合作力度,朝着共同策划、共同运营方向发展。
总体来说,数字化时代的社店融合,本质上是将出版社的内容优势与书店的运营、物流、仓储优势结合起来,改变电商产品结构,打造融合性新产品;并通过内容引流、私域流量经营等拓展电商新模式,探索出版业知识付费、知识服务的新渠道。
(本文作者为凤凰出版传媒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