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主席于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中,习近平主席引用“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强调各国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共建共享、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再次明确提出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出自《魏书·吐谷浑传》,原文为“单则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吐谷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西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吐谷浑王阿豺临终前想传位给其弟慕璝。于是,他让自己的二十个儿子各献一支箭,命另一个弟弟慕利延折其中一支箭,箭轻易被折断,又命慕利延折另外十九支箭,箭无法被折断。阿豺此时说,单支箭容易被折断,众多箭在一起就难以被折断,所以只要大家团结一心,社稷一定会稳固。阿豺折箭训子的故事,意在告诫后人要高度重视集体力量,主动维护集体团结。
团结出凝聚力,还出战斗力。古语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局限、能力短板,只有融入集体、依靠集体,紧密团结,取长补短,方能超越自身、取得成功。《易传·系辞传上》提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此后被引申为俗语“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意为团结一心,可无往而不胜。先秦诸子也都从不同角度阐述团结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指君子主张团结共事。荀子说“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其实也是在讲“人心齐、泰山移”。此后千百年,无论是孙武的“上下同欲者胜”,还是孙权的“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都意在告诫后人,只要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就能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也必能应对一切挑战、战胜一切困难。
团结要“众人拾柴”,也要和而不同。《国语·郑语》就曾经记录了郑桓公与史伯的对话,史伯曾提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意思是不同事物相互调和,方可获得长远发展,若只是简单累加,力量用尽就结束了,旨在强调团结有力,必须注重求同存异,兼顾好一致性与多样性。《论语·子路》中有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主张,不仅对于人际交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交往,也有着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他强调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团结既要强化内部力量整合,更要积极争取外部各方支持。《管子·霸言》提到“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说明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回首百年党史,我们党正是凭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并最终凝聚起磅礴伟力、成就百年伟业。毛泽东同志曾经就外部团结问题谈道,“只要是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有一点用处的,我们就应该团结”,充分彰显其视野之开阔、胸襟之博大、境界之高远,以此展开的外交实践,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求同存异的战略智慧,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这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大格局和大视野,彰显了中国以团结引领世界大势、以合作开创全球未来的责任担当。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关键时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更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奋斗向前进。尤其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主题,懂团结、会团结,画好中华儿女最大“同心圆”,真正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作者:韩燕丽,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基地研究员、山东省政德与廉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