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博物馆是恭王府博物馆对自己的全新定位。一个国家一级博物馆,一个拥有近三百年古建筑历史的原址博物馆,一个举世闻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要这样定位?
家在什刹海。明代时,什刹海地区就是达官贵人宅邸与寺庙林立的地方;进入清代,由于封王不出京,这块紧邻皇宫的宝地就逐步成为王府集中的所在,形成王府、官宅、民居、寺庙共处的局面。恭王府从乾隆中期成为和珅宅邸开始就处于这种社区环境之中,并一直不间断地延续下来。现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景区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机构,它仍然没有脱离这种环境,而且周边紧邻的全都是民居,天然地为鲜活的民居环境所环抱,是什刹海大社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原址博物馆就该顺应并充分运用好这种先天条件,以社区一分子的形态融入环境,发挥文化机构的引领、传承、教化作用。
根在什刹海。从金代大定年间营建大宁宫等都城建筑开始,什刹海地区历经800多年的发展,其间王府、官宅、寺庙、民居等生活空间的叠加,客观上造成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不断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而恭王府则成为其中王府文化的代表。作为一个真实的生活空间,恭王府曾出现了诸多鲜活的人物、事件及活动,伴随而生的是大量亟待挖掘的与人生理念、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的文化内涵。剔除其中反动、落后的森严等级、剥削等观念、奢靡腐化等元素之后,我们发现,肇始于先秦、昌盛于唐宋的士文化正是隐于其中可以提炼、转化的积极元素。诸如和谐敦睦、礼义廉耻、崇文向善等精雅生活的追求,与当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遥相呼应,完全可以成为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的突破口,成为恭王府博物馆作为社区博物馆的根之所在。
既然是社区的一分子,就要打破府墙、深入生活,用社区化的方法运营博物馆;就要放下身段,拒绝封闭、拒绝距离,人人都可以参与。所以,我们鲜明地提出一个口号、一个观点——“我的地盘你做主”,以互动性、共生性实现引领性。我们的责任就是传承,就是解读,就是转化,就是创造!这就是社区博物馆的使命,这就是公众恭博的使命,这就是博物馆的人民性的体现。
比如对博物馆最传统的产品——展览来说,我们尝试拿出东二区展厅空间,吸纳社会有识之士,按照他们对恭王府的理解来策划展览,由恭王府博物馆具体承接实施。这就打破了传统模式,使得公众可以深入地、平等地、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博物馆的业务当中。这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就不再只是资金等物质条件的加入,而是智力资源的投入,体现出强烈的社区一家亲的认同感。
此外,我们尝试通过情境式的方式解读展览,还原过去的活态空间、时间维度,以适度的代入感使观众融入展览、体会展览,而不仅仅是静态观看。3月底开幕的“中国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展”,在现场用情境话剧呈现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1937年踏勘恭王府的故事,帮助观众了解展览的背景和内涵;将于8月开幕的“恭王府与什刹海”展览与配套讲座,则是居住在这个社区的居民策划、演讲的一座博物馆与邻居的故事,将会生动地诠释“我的地盘你做主”的理念。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就是生产力,数据的应用不但是超越时空的,还应该是共享共赢的。通过建立起恭博数字社区,同样可以实现“我的地盘你做主”。以社会共享、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的数据库,让公众参与到博物馆建设当中,包括文物的研究保护与修复、展览策划、产品开发、知识传播等,实现与公众的有益互动,这是更为广阔的天地,更为开放的社区。例如,通过与大学、专业保护机构合作,综合运用考古、建筑、历史、计算机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技术,以数字化手段“复原”已消逝的恭王府水法楼。这是一处假山、亭阁、流泉巧妙布设的室内花园,堪称建筑奇迹。未来我们将把更多的业务诸如情境式展览、沉浸式展示等,借助数字技术飞入千家万户、常驻公众身边。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与恭博所追求的传统文化中精雅生活理念的解读、转化、创造不谋而合。今年是恭王府博物馆创建40周年,我们希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我的地盘你做主”的开放姿态,以大文创的立体布局,促进文旅融合。让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及其传承路径不再局限于博物馆之内,也不再局限于传统产品,而是馆方、受众、媒体等社会多方全方位多渠道合作、多方向发力。比如“海棠雅集”诗会活动、“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走出恭王府走向全国;又如即将推出的安善堂“福文化体验馆”,以及年底上线的“恭王府旧藏珍品数字展”等,都是希望人们无论来到什刹海边的恭王府博物馆,还是线上的虚拟恭王府博物馆,抑或是巡行在国内国际的恭王府博物馆的活动,都能徜徉在温馨的生活空间中,体味精雅生活,随处都有亲近如家的感觉。
以普及性、活态性的方式,向公众解读历史文化,努力进行创造性转化,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精粹融入公众生活,成为当代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恭王府博物馆,这就是作为社区博物馆的恭王府,这就是“我的地盘你做主”的恭博。
(作者:冯乃恩,系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