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雀山竹简本《孙子兵法》出土前,学术界主要是对传世本《孙子兵法》进行研究,书中“率”字出现3次,并无“衞”字使用,所以很少有人对“率”字产生异议。1972年银雀山汉简出土后,整理的竹简本《孙子兵法》中出现了“和衞”字,就有了两种版本的对比研究。本文即以此二种版本做些肤浅探讨。
现在学术界对银雀山竹简本《孙子兵法》 “[□□□□]□师比在陉”一句的“ ”字产生诸多说法。认同“ ”字有:1976年“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释文,李零先生的《兵以诈立》,王正向先生的“孙子十三篇《竹简本校译》”等著作。认为是“衛”字有高友谦先生的《孙子揭秘》,不过书中引为“卫师比在陉”(第226页),又在书中注释引为“率师比在陉”( 第293页)。还有网友认为秦汉时互为通假,“率”通“卫”,继而提出“楚之兴也,卫师比在陉”。何新先生所著“兵典《孙子兵法》新考”一书认为是“衡”字,那句话是“□之兴也,□衡师比在陉(荆)。
在传世本《孙子兵法.九地篇》有“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之句与银雀山竹简本《孙子兵法.九地》“譬如衞然;衞然者,恒山之蛇也”有所不同。目前对“率然与衞然”解释仍以传世本“率然”为主,研究者多认为由于古代“衞与 ”字相似接近,竹简本的“ ”是“衞”字的误入。这一现象持续约40年,到目前没有多大变化。
一、竹简本《孙子兵法》的“ ”与“衛”字
传世本《孙子兵法》中“率”字出现过3次,即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然而这句话里的3个“率”字在银雀山汉简残片中仅存2字,分别是:116号‘117号汉简,而且这2字都写作“衛然”。其如下:
这样竹简本《孙子兵法》只存在“ 师比在陉”中的一个“ ”字了。
二、《孙膑兵法》中的“ ,衛、衡”字
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的《孙膑兵法》(尚有争议,姑且按此讨论)汉简中也仅有一个“ ”字,是320号简“秦军获三 ”。
汉简《孙膑兵法》中“ ”和“邦”字
其他有多处“衞”字出现,分别是:
擒庞涓235号竹简“攻衞”,236号“衞”,238号“救衞”,239号“有衞”,394号“衞人”,266号“衛六”。如下:
此处的“衞”字,指衞国、衞国人,以国名人名出现。
相似易混的“衡”字在汉简中出现多处:371正号“权衡、正衡”,372号“悬衡”,129号正“敌衡”,224号“衡二”,226号“以衡”,227号“衡”。如下:
此处的“衡”字,指衡量之意。
仔细观察汉简上的这几个字很容易区分,尤其是“”字的两次出现,证明与“衞”字并没有混肴。“竹简本《孙子兵法》“[□□□□] 师比在陉”的“ ”是没错的,说成“衞师比”是误解。今人将“衛然”说成是“率然”也是不对的,“衞然,率然”的演变过程也有其时代原因。
三、“衛然与率然”的探讨
1.传世本
【孙子兵法】‘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2.竹简本
银雀山竹简本《孙子兵法.九地》“故善用军者,辟(譬)如衞然;衞然者,恒山之□。。。。。。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敢问:“□可使若衞然虖(乎)?”曰“可”。越人与吴人相恶也,当其同周(舟)而济也,相救若□……齐勇如一……□已也。”
一般认为传世本《孙子兵法》是东汉末曹操删裁所成,大约在公元190年前后。银雀山竹简本《孙子兵法》专家界定在秦末汉初公元前134年至118年,两者间相距约300多年。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战国策.魏策四. 献书秦王》记载了策士以蛇论势与孙子兵法如出一辙,但并没有“衞然、率然”之语[献书秦王曰:“昔窃闻大王之谋出事于梁。谋恐不出于计矣,愿大王之熟计之也。梁者,山东之要也。有蛇于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解救。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是山东首尾解救中身之时也。”]。秦昭襄王在位属战国晚期,献书时间大致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距银雀山汉简入墓约有170年。从献书中没有“衞、率”字出现看,春秋末“孙子十三篇”应没有“蛇论”内容,可以说竹简本不会早于献书这个时期。
3、“恒山到常山”的演化
过去讨论对常山与恒山的变化注意不多,只有张震泽先生在《孙膑兵法校理》提到“恒”并给予断代。传世本第一句“故善用兵者”,竹简本为“故善用军者”有一字改,第二句“率然者,常山之蛇也”,简本“恒山之□。。。。。。”缺了以下“恒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几个字,不过是称“衞然和恒山”了。不避讳汉文帝“刘恒”说明竹简本在其之前所成,改为“常”字,表明在汉文帝之后所作。同样,张震泽先生认为漏遗的“邦”字,在竹简本中出现“晋邦”两次,不避讳刘邦字号,亦证明银雀山竹简本是秦末时期所抄写。
恒山指现在的大茂山,在今河北阜平、唐县、涞源接壤处县境内。[恒、衞旣從,大陸旣作。師古曰:「恒、衞,二水名。恒水出恒山,衞水在靈壽。大陸,澤名,在鉅鹿北。言恒、衞之水各從故道,大陸之澤已可耕作也。」漢書 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衞水发源于灵寿县进入滹沱河,所以禹贡有“恒、衞即从”之说。《读史方舆纪要》说的最清楚“衞水,县东北十里。俗称雷沟河,源出恒山。”而恒山郡是秦汉时所设,“恒山”显然指恒山郡而来。汉为避讳文帝恒字,改为常山郡[其郡治在河北元氏县]。
以山水命名地名事物是自古通法,“衞然”之蛇是以“衞水”的“衞”称之,合乎情理。以“率然”替代“衞然”,“恒山之蛇”改为“常山之蛇”当属汉文帝时期或三国曹操所为,不过可以看出是沿用竹简本的痕迹。
四.结语
从以上来看,对“ ”字的界定,推翻了“衞”误用“ ”字之说。“ ”字确认对“ 师比在陉”一句,有判定作用。其作为名词通“帅”,动词为“带领”之意,可否定人名之说。“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率师比”应指“将帅佩带胡饰”,或“率领胡服军队”。“陉”代指在陉地的“中山国”。若成立,则“[□□□□] 师比在陉”一句可填为“赵之兴也,师比在陉”。
《战国策.魏策四》没有“衞然与率然”之议,孙子当年向吴王献十三篇亦没有此内容。传世本源于竹简本,时间跨度数百年。期间的增益与衍删丰富了《孙子兵法》的内容,也派生出众多难解之题,但二者透露出的信息,仍有着一脉相承地关系。显然竹简本“衞然”比传世本的“率然”更接近原文本意。
论文作者:陈国兴
参考文献:
1.《兵以诈立》李零 , 中华书局 , 2006年8月
2.《孙子揭秘》高友谦 , 团结出版社 , 2009年2月
3.《新校竹简孙子释文》王正向 ,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4.兵典《孙子兵法》新考 何新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8年8月
5.《孙膑兵法校理》张震泽 , 中华书局 , 2007年12月
6.《孙膑兵法新译》 李兴斌邵斌 ,齐鲁书社 , 2007年10月
7.《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1995年6月
8.《国语.战国策》左丘明 刘向,岳麓书社,1994年1月
9.《漢書 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