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民国初年培本有限公司经营账簿系统完整,类型多样,内容丰富。账簿完整地记录了培本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等活动,较为细致地展示出近代徽商经营乡村工业的实态。这批账簿揭示了徽商经营乡村工业与地方资本市场、商品流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也反映出近代徽商转型的若干特点。
【关键词】培本有限公司账簿;民国;乡村工业;地方市场
随着徽商研究的深入,近代徽商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不过,近代徽商研究成果中有关晚清徽商的论著相对较多,而民国徽商的史料发掘和研究至今仍是空白。遗存民国初年培本有限公司账簿数量多达26册,类型多样,内容丰富,详细地记录了民国初年该公司的经营实态,为民国初年徽州乡村工业与近代徽商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珍贵史料。本稿拟以培本有限公司账簿为对象,试对其作一初步考察分析,并就徽商与地方资本市场、商品流通和供求市场,以及劳动力要素市场等诸问题加以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一、培本有限公司及其账簿简介
培本有限公司创立于民国十二年(1923)【1】,为乡村织布企业。生产为白布和花色布等产品,主要销售于屯溪和邻县,生产和销售两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纱源断绝而停产。1945年,抗战胜利,恢复生产,改名平民布厂,1947年,迁厂到屯溪。【2】
公司创办人为卢崇卿,徽州黟县十一都卢村人,少年时曾到上海经商学艺,后研究织布技术,于是回到家乡创办织布厂,租用宏村三座大祠堂为生产车间【3】。宏村与卢村为临近村落,分别为黟县十都和十一都,相隔只有2公里【4】。利用宏村闲置的祠堂,不仅满足了设厂所需的厂房,而且空间距离较近,也容易得到卢氏家族的支持。由于黟县位于皖南山区,故而培本有限公司为典型的山区乡村工业。
培本有限公司设为总厂和第二厂两个生产实体。分厂与总厂每天开动机器二十部,可织布15匹左右【5】。民国19年,培本有限公司雇佣“70人从业”【6】,可见其规模不小。其中第二厂存有账簿,记载24名织工织布数量以及开支的工钱,织工人数也有一定规模【7】,且第二厂的生产能力并不低于总厂【8】。
培本有限公司的机器设备主要由铁木织机和木织机构成。铁轮机又叫铁木机,系铁木合制的机器,其主要传动部件是铁制机件,安装在木制机架上,通过织工的双脚踩动踏板驱动,生产效率比传统织机有很大提高。纺织业发达的江苏南通、海门等地1930年代才有使用铁木机的记载【9】。因此,木织机、铁木织机的混合使用,表明在机器设备和技术水平上,培本有限公司乃至于徽州乡村手工业尚处于过渡的时代。
培本有限公司遗存有大量的经营性账簿,凡26册,现藏于黄山学院图书馆。该系列账簿,时限始自民国十二年(1923),迄于民国十六年(1927)。属于培本有限公司早期阶段的经营账簿。按账簿类型归类,共有银钱总簿3册,批发账簿5册,棉纱、色布和白布账簿4册,织工、绕纱工账簿6册,日生账簿2册,杂支账簿4册,各路进货账簿1册,各路往来账簿1册,合计26册。这些账簿详细记录了培本有限公司早期阶段的进货、销售、开支、结算等经营细节,展示出培本有限公司市场经营的具体形态,是研究民国初年徽州乡村工业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即以这些账簿为基础,通过对培本有限公司股东、股本金和流通资金借贷的分析,研究培本有限公司的股东构成、投资回报率与借贷利率等内容,揭示出民国初年徽州金融市场融资与借贷的基本特点。根据培本有限公司进货和销售等市场经营环节的考察,研究培本有限公司经营地与货源市场、销售网络和销售市场的地理空间,进而揭示出公司市场经营的基本特点。依据账簿有关工人情况的记载,研究培本有限公司雇佣劳动关系,从中反映出民国初年徽州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基本情况。总之,以培本有限公司为切人点,试图研究民国初年徽商经营与地方市场的若干问题。
二、培本有限公司与近代地方市场
根据培本有限公司账簿资料,以下对培本有限公司的资本构成、进货、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进行初步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培本有限公司与地方市场试作初步的分析。
(一)股本构成与地方资本市场
资本金是公司设立的首要条件。账簿记载了培本有限公司股东、股本金额,以及投资时间,较为具体地反映出培本公司股本的构成情况,从中可见徽州地方资本市场融资的基本状况。如:
收圣记股本洋五拾元正。癸三月底。
收胡仲记股本洋五拾元正。癸六月初十。
收俞玉记股本洋五拾元正。癸七月初二。
收卢映记股本洋五拾元正。癸腊月十八。
收卢子记股本洋五拾元正。癸腊月十八。
收卢继记股本洋叁拾元正。癸腊月十八。
收丁霭记股本洋五拾元正。甲二月初四。
收吴寿记股本洋五拾元正。甲二月十四。【10】
收崇记股本,洋贰伯元。(癸亥年)【11】
由上述股东构成看,民国十二(癸)年合计股本280元,此外还有卢象山200元股本【12】,合计480元,股东共8人。从股东构成看,卢姓6人【13】,约75%比例,俞姓和胡姓各1人,约25%比例。民国十三(甲)年初有丁霭记、吴寿记2名新股东人资培本有限公司,股本100元,此时外姓股东占股东人数的40%,比例略有增加。同时,年中又有新股东和股东增资的情况,该年《银钱总簿》记载:
三月初三,收卢静记股本洋五拾元正。
收沈志记股本洋贰拾元正。
收不列名记股本洋叁拾元正。
六月朔日,收卢继记股本洋七拾元正。【14】
因卢继记“六月朔日”为追加投资,故培本有限公司股东人数共13人,资本总额950元,其中卢姓股东7人,其他姓氏6人,分别为53%和47%的比例。从股本金额看,卢姓股本700元,为股本总额的74%,他姓股东250元,只是26%的比例。从股东及股本的比例构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培本有限公司已经吸纳了一定比例的外姓股东,尽管比例不高,但却显示出民国初年徽商逐步摆脱传统徽商家族合资经营的模式。
股东资本的投入自然追求回报,账簿记载了培本有限公司偿还股本的时间、数额及回报的利息,例如:
270天,13元5角。 三月三十,付亦洋五拾元正。圣记过。
200天,10元。 六月初十,付亦洋五拾元正。仲记过。
178天,8元9角。 七月初二,付亦洋五拾元正。玉记过。
110天,5元4角3分9。九月初九,付洋四拾元正。里过用。
十二月十八,付洋四拾元正。宜过用。
12天,1元九角2分。 又,付亦洋壹佰元正。映子记过。
又,付亦洋叁拾元正。继记过。【15】
文中“洋”、“亦洋”为墨西哥英洋的简称和别称。圣记、仲记、玉记等均为民国十二年人资的股东,其股本在使用270天、200天、178等天后按日息1厘收取回报,因此可知,股东资本的回报是以天数计算。若转换为月利率,则利率3分。这在其他股东的记载中得到印证,例如:
326天,16元3角。二月初四,付亦洋 五拾元正,霭记过。
310天,24元8角。二月廿,付亦洋五 拾元正,寿记过。
291天,29元7角。三月初三,付亦洋 壹佰元正,静、志、不记过。
165天,8元2角5分。七月十日,付 亦洋五拾元正,付里用。
130天,2元8角,八月,付亦洋五拾元 正,宜记过。【16】
霭记、寿记、静记等均为民国十三年人资的股东,其资本的回报也是月利3分。从时间上看,资本使用时间最长326天,最短12天,表明公司对股东的约束力不强,股东可以随时抽回自己的资金。因此,培本有限公司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有限公司”,一定程度上却具有传统合伙制的特点。
培本有限公司在创建和经营中得到了卢象山的支持,如方志资料记载:
办厂初期因资金缺乏,只置了数十台木机,只是织些小白布……。培本布厂经 过数十年的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同时得到外出经商的卢村人卢象山先生的投资帮 助。【17】
卢象山生平情况不详,从上述方志资料中仅知其与卢崇卿同为黟县卢村人。培本有限公司的账簿中专门列出“卢象记申庄”【18】类目,记载二者之间的经济往来,这些记载反映出卢象山向培本有限公司放贷时间、金额以及收回的利息,其债权人身份不言而喻。这些借贷的记载,为研究地方金融市场的利率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如民国十二、十三年的记载:
癸年六月初四,收亦洋七元(办元粉)。付息毛子,206天,1元4角2分。
五月初八,收亦洋壹元七角,办看布镜。 232天,3角9分4。
十二月初九,收洋贰拾元正,由义生汇来。 21天,4角2分。
甲子年元月廿二日
收亦洋壹佰元正,又屯汇来。28天,2元8角。
二月十二,收亦洋拾五元,过付办货,318天,4元7角7分。
297天,29元7角。三月初三,付亦洋壹佰元正,静、志、不过
三月初十,收亦洋拾元正,过付办庄,297天。2元9角。
四月十九,收亦洋壹佰拾五元七角一分,办纱庄,251天,29元4分3。
七月初二,收亦洋肆拾八元叁分,纱庄,178天,8元5角4分6.
165天,8元2角5分。七月十四日,付亦洋五拾元,付里用。
130天,6元5角。八月付亦洋五拾元。宜记过。
十月六,收洋二佰六拾五元六角一分八,付售庄,82天,21元7角8。【19】
22天,1角。十一月二十九,付亦洋五拾元,里用。
在上述的记载中,借款金额、时间及利息十分清晰,从中可见其月利率3分。而同时期长江中下游乡村的高利贷利率,也只是2分左右【20】。显然,徽州的利率略高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上述的考察可见,培本有限公司在黟县地方资本市场进行了融资,由于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故而能够吸纳950元的资本入股,成为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股东也获得了月利率3分的投资回报。与此同时,因为周转和营运的需要,培本有限公司也有借贷。偏高的利率反映了地方金融市场借贷的部分特点。
(二)市场供求与市场空间结构
企业在进货市场与销售市场的经济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与市场联系程度,而市场空间的构成则又反映出企业的属性。培本有限公司市场空间的考察,可以从进货市场与销售市场两个方面人手。
从记载进货的《培本有限公司甲子年正月立各路进货附开货》账簿看,公司购进的商品主要是水月纱等织布所需的棉纱。进货是公司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但徽州地区并不出产棉纱,故而培本有限公司只能从外地市场求购棉纱。账簿记载了培本有限公司通过信件询问纱价、办纱、催办纱等情节,从中可见其与货源市场的紧密联系。《培本有限公司甲子年立杂支草发信底收料后附木工簿》内有“发信日期”类目,自正月初五至十二月初二,共发出29通信件,寄达地点分别是杭州、屯溪、芜湖、九江、蕲水、上海等地。其中将发给卢象山的信件编为壹号、贰号、叁号等,并简要注明信函内容,如“四月初四,六号申一封,问纱价。”《培本有限公司甲子年正月立各路进货附开货》账簿也有“各路发信日期”类目,自元月至十二月,共发出信件14通,每封信件编有号码,如“元号申信一函”、“贰号申信一函”等,寄送地点分别为上海、溪口等地,并有简短的说明,如“四月初一,三号申信一封。改办纱。”“八月二十六,六号申信一函。催办纱。”由上述地名来看,进货市场主要是上海、浙江等地,并与这些市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账簿的最后存有一封写给“子坚叔父”的书信底稿。由于棉纱是织布的基本原材料,故而卢崇卿信中主要讨论从何种途径购买棉纱。从信中内容可知,培本有限公司棉纱需求量较大。“每月用纱须要两件,极少要一件半。”正是因为棉纱的短缺,卢崇卿购买棉纱的心情十分迫切,希望在叔父们的帮助下,能够由大通或者杭州购买棉纱。从卢崇卿购买棉纱的信函中,我们可以发现,培本有限公司依靠的是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货源市场,货源市场与公司生产地完全分离。故而从货源市场的角度看,培本有限公司与区域外市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说明近代徽州乡村工业已经卷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产品只有在市场完成销售,才能实现生产的价值。毫无疑问,培本有限公司生产的布匹也需要进行市场销售,而销售市场空间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培本有限公司的性质。培本有限公司在销售方式上,采取以批发为主,兼及零售的模式,《批发》账簿反映了这种销售方式。《培本有限公司民国甲子年立批发誊清》记载了永生号、和丰号等30家批发布匹的商号,也就是说,布匹销售采用批发销售的方式。《培本有限公司民国乙丑年批发誊清》在记载批发商号批售情况之外,还立有“各乡誊清”类目,详细记载了德兴嫂、连寿嫂等46人购买布匹的时间和金额。显然,德兴嫂、连寿嫂等人都是黟县乡村市场的农户。《培本有限公司民国拾五年岁次丙寅年春王吉立批发謄清》在记载批发商号名称的同时,也详细记录了批发商所处的地理位置,如黟城德裕号、西山永茂号、际村光兴恒号、际村和丰号等。根据《黟县志》,这些地名均位于黟县境内。由此可知,培本有限公司的销售市场基本位于黟县境内,市场空间不大,是以本地市场为主体的企业。
尽管培本有限公司以本地市场为主体,但其销售业绩却呈现良好的态势。《日生》、《银钱总录》账簿记载了销售业绩的这一态势:
(民国十三年)日生洋490元9角9分821。钱64300,入洋33角5分。【22】
(民国十四年)通年钱洋两总结共记日生壹千贰百零贰元八分。【23】
(民国十五年)全年钱洋两共日生壹千七百零五元。【24】
民国十三年日生合计490元43角4分8厘。从三年的销售业绩看,培本有限公司的销售营业额逐步上升,民国十四的日生销售额1202元8分,是上一年度的二倍多,增长幅度达到59%,民国十五日生销售额1705元,其增长幅度高达41%。由此可见,培本有限公司早期阶段的生产、销售状态基本良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率,反映出黟县地方市场对工业产品存在较强的购买意愿,也折射出徽商只有实现近代转型才能获得新的生机。
(三)织工与劳动力要素市场
工人管理制度体现着企业的性质。账簿记载了培本有限公司织工管理制度,显示出该公司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揭示出培本有限公司与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首先,在雇佣工人的构成上,以村落周边的村民或外地人员为主。《织工》账簿具体记载了工人的姓名,如忠荫嫂、慎修嫂、祖同嫂、忠和娘等【25】,如上文所云,这些织工均为黟县卢村周围的村民。同时,也雇佣外地人员,如“细英,太邑人。”【26】“太邑”,即临近的太平县。从周边劳动力市场雇佣村民及外地人员从事工业生产,表明培本有限公司已经突破了传统徽商家庭、家族经营的局限。
其次,织工生产管理上,突出了质量和效率。由于布匹销售价格取决于布匹的质量,因此布匹的质地决定企业的业绩。培本有限公司在织工生产管理上,将织工所织布匹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如织工“老静”自五月初一至十一日共生产“甲等十八匹一丈五尺。计洋2元4分7。”【27】同时期“老月女士”共生产“乙等五匹一尺,7角4厘。”【28】“老保”“丙等十二匹一丈一尺,计洋1元4角5分4。”【29】而织工“老彩”则是“丁等。六匹四尺。”【30】公司则依据所织布匹等级计算工钱,对于提前完成的工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为生产更多的布匹,培本有限公司实现奖励,鼓励织工超时完成任务。账簿记载了奖励的办法:
五月廿八,甲等十九匹,计洋2元9分。
收奖励洋2分。
七月初八,甲等。收奖励洋4分。超先二天。
甲等共织十叁匹二丈一尺,并奖励洋1元5角6分4。
廿九,本月共织城布四匹,6角4分。
巴布十叁匹贰丈壹尺,1元5角2分4。
收奖励洋4分,共计2元2角4厘。
十月卅,本月共织布十六匹贰丈,2元3角l。
收奖励洋2角5分。
冬月卅,本月共织城布叁拾五匹半,4元9角7分。
收奖励洋1元。
腊月十一,共织布十八匹壹丈八尺,2元5角8分3。
收奖励洋2角5分。【31】
由上述记载可知,7月8日织工“老静”所织布匹仅为13匹2丈1尺,总数低于5月28日的19匹,但因为完成任务时间“超先二天”,故能获得“奖励洋4分”,高于5月28日2分的奖励洋。同样,12月11日所织布匹为18匹1丈8尺,数量多于10月30日的16匹2丈,但奖励洋均为2角5分,这就说明,虽然二次织布数量不同,但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相同,故而奖励金额相同。此外,账簿还有“老巧”等织工所得“奖励洋”的记载,其奖励办法与“老静”相同。显然,时间效率成为发放奖励的主要依据。
也有部分织工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对于延时织工,其工钱明显地低于普通织工。例如,
七月廿六,过期廿天,丙等。共织7匹3丈8尺。
计洋 8角。【32】
六月廿四,过期一月三天,丁等。6匹4尺。
丁.计洋6角1分。【33】
“珍眉”、“老彩”由于时间超过二十天、一月另三天,故其所织布匹为丙等和丁等,其工钱只是每匹洋钱1角,低于平均每匹1角4分的工资。由此可见,质量和效率原则在培本有限公司织工管理中反映的较为突出,也具体地说明了培本有限公司雇佣劳动的性质。
余论
从上述的考察中可以发现,培本有限公司在资本市场、销售市场,以及劳动力要素市场上表现出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出近代徽商与传统徽商的不同,显示出近代徽商转型之后的生产、经营的具体形态。因此,培本有限公司个案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从中揭示出徽州乡村工业与近代徽商、地方市场等若干重大问题。
第一,发展路径。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手工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传统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之间有着内在的、前后相承的关系。早在20世纪60年代,戴逸先生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经济和手工业所达到的水平,是中国近代机器工业由以产生的出发点和内在根据。离开了这个出发点和内在根据,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事情。”【34】徽州为内地山区,经济欠发达,人们以外出经商为传统,几乎不存在类似资本主义萌芽形态的手工业。从培本有限公司创立的社会经济条件看,徽州地区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和转型的社会条件,而是创办人卢崇卿在上海经商,并学习和掌握了织布技术之后,回到家乡创办的企业。因此,近代徽州乡村工业的创建并不是传统手工作坊近代转型的结果,而是在“振兴实业”热潮的影响下,拥有技术条件和社会阅历的“地方能人”发挥了关键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徽州乡村工业的出现是外在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与江南和华北乡村工业的发展路径略有不同。
第二,市场结构。学术界认为乡村工厂大多设立于以集镇为中心的农村社区【35】,而培本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地点却是位于徽州黟县宏村偏僻的山村,不是“以集镇为中心的农村社区”,其经营生产模式比较独特。从销售市场看,培本有限公司只是以县域地方市场为主,不仅市场结构单一,而且市场范围极小,反映出近代条件下徽商市场开拓能力的有限性。虽然培本有限公司每年的产量和销售额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但其对货源市场的依赖性较强。这是由于徽州本是山区,更不是棉纱产地,所以无法提供培本有限公司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原材料,故而依赖江苏南通、浙江杭州等原材料产地。原材料的短缺,以及供应渠道的困难,说明培本有限公司对货源市场的依赖。从中不难看出,徽州本地没有棉纱供应,亦进一步说明近代以来的外国洋纱、洋布等洋货并没有进入徽州这样的内陆地区。而外国洋纱、洋布等洋货是否进入内地,则是学术界一直争议的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重要理论问题。【36】
第三,社会环境与企业变迁。前文已述,培本有限公司的经营与生产呈现出年年上升的势头。但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培本有限公司由于纱源市场断绝而被迫停产。1945年抗战胜利,公司恢复生产。因此,中国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内部因素,而且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市场环境。培本有限公司从开工到停产、恢复生产过程体现着这样的环境变动,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乡村工业发展与市场的历史变迁。
注释与参考文献:
本文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BZX070)和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AHSK09—10D104)的资助。
【1】培本有限公司创立时间应为民国十二年(1923)。《培本有限公司民国甲子年立银钱总附乙丑年银钱草》账簿可见,账簿的第1页记有“民国甲子年謄癸亥年清账于下”类目。“甲子年”即民国十三年(1924),该年账簿在年初记账时,謄录了上一年度“癸亥年”即民国十二年(1923)的经营性银钱收支和结存情况。由此推断,培本有限公司至少在民国十二年已经成立,比方志记载的时间早二年。有关培本有限公司在民国十二年的经营活动,《培本有限公司甲子年立杂支货力》“甲子年謄癸亥杂支”、《培本有限公司甲子年立生财材料》“甲子年謄癸亥年账”类目的记载中,均可以见到该年度购买生产材料以及“杂支”等活动。账簿记载表明,民国十二年培本有限公司已经存在经营活动,培本有限公司有可能在这年创立。《黟县志》有关培本有限公司成立于民国十四年(1925)的记载似不准确。
【2】黟县志编撰委员会编:《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页。
【3】周光庭:《黟县第一个民营工业》,政协黟县文史委员会编《黟县文史》,首辑(内刊本),1997年版,第126页。
【4】程必定等:《“江南第一雕楼”卢村》,《徽州五千村》黟县卷,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92页。
【5】《培本有限公司甲子年正月立各路进货附开货》。
【6】黟县志编撰委员会编:《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页。
【7】《培本第二厂丙寅年立织工》。
【8】《培本有限公司丙寅年元月吉立白布总》记载,民国十五年二月,收进总厂12匹,二厂24匹。三月收进二厂130匹。说明第二长的生产能力不低于总厂。
【9】史建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十年间中国手工业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1920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
【10】《培本有限公司民国甲子年立银钱总附乙丑年银钱草》“民国十三年岁次甲子银洋总”。
【11】《培本有限公司民国甲子年立银钱总附乙丑年银钱草》,“民国甲子年謄癸亥年清账于下”。
【12】《培本有限公司甲子年正月立各路往来附乙丑年》“卢象记申庄”。
【13】卢姓股东5人中含“圣记”。“圣记”为卢子坚经营,事见《培本有限公司甲子年正月立各路进货附开货》所附书信底稿。
【14】《培本有限公司民国甲子年立银钱总附乙丑年银钱草》。
【15】《培本有限公司甲子年正月立各路往来附乙丑年》“卢象记申庄”。
【16】《培本有限公司甲子年正月立各路往来附乙丑年》“卢象记申庄”。
【17】周光庭:《黟县第一个民营工业》,政协黟县文史委员会编《黟县文史》首辑,1997年版,第126页。
【18】所谓“申庄”即是在上海开始的分号。
【19】《培本有限公司甲子年正月立各路往来附乙丑年》“卢象记申庄”。
【20】郭爱民:《民国前期长江三角洲农村高利贷问题与土地的流转》,《安徽史学》,2009年第2期。
【21】《培本有限公司民国甲子年立银钱总附乙丑年银钱草》,“民国十三年岁次甲子银洋总”。
【22】《培本有限公司民国甲子年立银钱总附乙丑年银钱草》,“民国十三年岁次甲子钱总”。
【23】《培本有限公司民国乙丑年吉立银钱总》。
【24】《培本有限公司民国丙寅年春正月吉立银钱总》。
【25】《培本有限公司民国甲子年正月立织工》。
【26】《培本有限公司乙丑年立绕纱工元册)。
【27】《培本第二厂丙寅年立织工》,“老静”。
【28】《培本第二厂丙寅年立织工》,“老月女士”。
【29】《培本第二厂丙寅年立织工》,“老保”。
【30】《培本第二厂丙寅年立织工》,“老彩”。
【31】《培本第二厂丙寅年立织工》,“老静”。
【32】《培本第二厂丙寅年立织工)“珍眉”。
【33】《培本第二厂丙寅年立织工》“老彩”。
【34】戴逸:《中国近代工业和旧式手工业的关系》,《人民日报》1965年8月20日。
【35】彭南生:《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 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90页。
【36】张思:《遭遇与机遇:20世纪初中国农村手工纺织业 的遭遇和命运》,《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
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