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民生教授主编的《中国北方经济史——以经济重心的转移为主线》(以下简称《中国北方经济史》)一书,已于2004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为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全书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按朝代顺序论述了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时期、金元时期、明代时期、清代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的发展演变,共10章,计60万字。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北方经济重心移动、演变的学术著作,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
本书洋洋数10万字,其内容上下跨连数千年、方圆纵横几千里,而且其中心论题虽是以北方经济为例考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却又不是局限于此。大体说来,其论点如下:
1.我国经济重心自远古时期形成于北方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最主要的是以河南、河内、河东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而早期经济重心是当时人口居住点最密切的政治中心或文明的发源地。至西周时期,经济重心又转移至关中地区。
2.至战国时期,以中原地区为主的北方东部地区完成了开发;至西汉末期,经济重心又从关中地区转移到关东地区。即由西向东移动。当时东南地区最为落后,只有巴蜀地区因自然条件优越,率先得到开发。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虽受到频繁战乱的沉重打击,但也在不断恢复和发展。故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与汉代并无本质变化。
4.隋与唐代前期的历史主要是北方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唐前期经济重心仍位于北方关东地区。而当时的河北地区又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社会经济环境恶化,经济发展艰难,但是经济实力仍很雄厚,南方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北南方经济总量开始接近。唐朝中央政府财赋重心南移,经济重心也开始向南移动,但这种移动是行业性的,首先是麻苎纺织业、矿冶业、盐业等生产重心移向南方,然后是行政区划南方多于北方,农田水利建设重心移向南方。而总体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5.从唐代中叶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至北宋时期越来越明显,但这一明显的趋势,不是表现在北方经济的衰落,而是表现在南方经济的迅猛发展。结果是双方在一定时期内基本均衡。之所以说宋代是大发展的时代,在地域上就表现为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北方经济的尚未衰落,所以能左右逢源。故而北宋经济重心仍在北方,直至北宋末年,河北、河东为代表的北方社会经济在国防和赋税的重压之下走向崩溃,随着金兵南下,以宋室南渡为标志,我国经济重心终于完成了300余年的南移历史过程。
6.金元时期北方经济在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后,存在一个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脱离的问题,但是北方经济仍有发展空间,如金代许多地区经济赶上或超过了北宋,其中山西经济在金元时代仍继续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古代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当然整体上不能与东南地区等量齐观。
7.明代除河南地区状况略好之外,大部分地区如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经济均走向衰落。清代除东三省、蒙古、新疆等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开发发展以外,其他广大的北方内地地区除个别地区外,大部分生产能力低下,缺乏新的增长因素,日趋衰落。尤其是清代后期以后无可奈何地衰落下去。总体上说,明清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强化于东南地区的时期。
8.明清时期北方经济的衰落除北方地区自然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南迁等原因以外。还有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精神萎靡不振与懒惰、生产关系倒退、劳役沉重等原因。尤其北方地区役重问题更值得我们重视。
拜读《中国北方经济史》后,深受启发,我们觉得该书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材料翔实,治学严谨。是否占有与课题相关的尽可能充分的史料,是该项研究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程民生教授曾发表了《宋代地域经济》等专著及大量相关论文,对宋代北方经济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程民生教授又埋首多年,搜寻有关资料,探讨相关问题,使本书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坚实的材料基础上。《中国北方经济史》正是在扎扎实实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从参考文献看,参考古籍书目达500多种,现代人论著80多种,数量相当庞大。从其所引古籍种类看,既有正史、野史、方志等,也有文集、小说,更有简牍、文书及其他文物考古资料,具备了一个广阔的采摘基础。另一方面,善于选择材料,古代文集、方志对各地经济、物产的描述多简略、模糊,本书面对有关记载,多注意选用其中相对叙述清晰而确定的记载,据此再作出准确、适当的判断。
2.见解独到,富有新意。关于中国古代北方经济重心的演变和移动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热门课题,成果颇多。程民生教授在对相关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又搜集了许多新材料,破立结合,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又有所创新。首先,程民生教授首次明确提出从商周时期起直到秦汉时期,北方经济东西移动学说,是个创举。其次,程民生教授通过大量的史料作为支撑,探讨了北方经济在辽金元时期尚有很大发展空间。至明清以后则走向绝对衰落。突破传统观点认为金元时期北方经济已经走向衰落的束缚。另外对明清北方经济地位,本书提出,不但是相对于南方经济地位的变迁,更是经济的绝对衰落。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传统的经济重心南移观点的一种深化。再次,程民生教授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并非是一条抛物线,而是两条曲线:一是南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北方经济的落后。即经济重心南移不仅是北方自身的问题,关键是外部对比。自唐至宋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于南方经济的崛起,而不是北方经济的衰落。对我们认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最后,对北方经济在明清以后衰落原因的分析,既涉及到自然环境变迁,又涉及到人的文化素质、精神状况、观念状况等,还涉及到生产关系和政治、军事事件。这些因素有些此前经济史界注意不够的,如人的观念、精神状况等因素。本书引用大量文献记载,综合这些因素,并将它与地区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确实使人耳目一新。
3.方法方面,新意迭出。第一,本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一个总问题的带动和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一个生动、和谐的论述分析整体。既有对经济重心南移问题的探讨,又有对几乎所有经济部门的全景式描述。在对经济部门进行描述时,既有农业、手工业、畜牧业、林业、矿冶业、水利等,又包括这些部门经济水平表现的人口、土地、赋税等指标,而且时时关注经济地理、行政地理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第二,采用历史区域经济地理方法,在论述北方经济状况时,一方面重视气候、物产、土壤、河流状况等较长时间内不易变动因素的考察,也在探讨如农业、手工业、畜牧业、林业、矿冶业等各部门经济时,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第三,重视地域间的比较。为使对北方经济的宏观考察置于更为坚实的基础上,本书将北方划分为几个基本上可以独立成立的经济区域,如秦汉时期的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以后各历史阶段的山西地区、河北地区、河南地区、山东淮北地区等,分别对这些区域内第一、第二产业、区域内著名的大都市如长安、开封、洛阳、太原、北京、临清等的经济进行了考察,还时常关注区域间的交通及通过财政和民间商品流通进行的物资交流等。在单独论述某一特定区域经济兴衰的同时,又时时关注其他区域,如整体考察北方经济注意与南方经济对比;单独考察关中经济时,注意与关东经济对比等。这样不但使对北方经济的考察具体而生动,而且对各个地区经济的定位更加准确。第四,注意数量分析和整体分析。本书在叙述一个地域的部门经济之后,对于一些可能计量的经济指标,如人口、土地、赋税等总是尽量作计量分析,以印证一些根据非计量资料作出的对这一地区经济状况的判断;注意将经济的兴衰变迁与当时政治、军事状况联系起来考察,如魏晋南北朝战乱割据、唐末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等;注意考察各封建王朝经济政策如重农政策对经济恢复的积极影响,北方役重对北方经济的长期压力等。这样使我们能更好地发掘材料中包括的一般性的信息,形成整体、全面性的认识。
4.可读性强,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作者在文中用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北方经济发展变化的画卷。如程民生教授在余论中把北方经济的发展变化历程比喻成一轮红日,认为它经历了灿烂的朝霞、辉煌的正午、悲壮的黄昏和气息奄奄的沉沦,非常直观形象。文中也引用较多的诗文,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如第221页描述唐后期虢州的稻田就引用了韦庄和韩愈的诗,“适望家田还自适,满畦秋水稻苗平”,“鱼肥知已秀,鹤没觉初深”。
当然,这部优秀著作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内容方面,本书呈现出两头弱,中间强的形态。本书对唐宋尤其是北宋研究最强、篇幅最大,而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及明清时期则相对薄弱。以唐宋尤其是北宋作详细探讨是必要的,因为它既是北方经济的辉煌时期,又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对先秦秦汉探讨稍弱因为文献材料太过缺乏,而考古材料又不成系统。主要是明清时期,如能再增加一些篇幅,或再作一两个小区域的个案研究,将会使我们对北方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入。另外,程民生教授很注意劳动人民在经济重心南移中的作用,但对国家政权及地主阶级对生产的组织作用则有些注意不够。
从总体上说,《中国北方经济史》既是一部从经济地理角度对北方经济进行考察的力作,更是经济重心南移问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不但应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对那些欲了解北方经济历史、以便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其他各界人士来说,亦当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071002)
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