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李华瑞主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9
目 录
唐宋变革论与20世纪的宋史研究(代序论)……………………………………………………………………李华瑞
“唐宋变革”论与宋代社会史研究………………………………………………………………………………张邦炜
唐宋军政变革史研究述评………………………………………………………………………………曾瑞龙 赵雨乐
2000年以来唐宋军政变革研究概述……………………………………………………………陈 峰 沈琛琤 王军营
“唐宋变革”论与政治制度史研究:以宋代为主………………………………………………………………王化雨
唐宋变革期学术史·经济篇…………………………………………………………………葛金芳 曾育荣 常征江
唐宋转折视野之下的赋役制度研究………………………………………………………………………………包伟民
日本关于唐宋变革时期流通经济史的研究……………………………………………………………………宫泽知之
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历程…………………………………………………………………宁 欣 陈 涛
唐宋法律变革问题研究述评………………………………………………………………………………………贾文龙
唐宋变革视阈中文学艺术的新走向………………………………………………………………………………虞云国
唐宋学术思想与文化史变迁研究综述……………………………………………………………………………韩 毅
作者简介
后 记
后 记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筹划,书稿终于可以交出版社了。
其所以要请学界的师友共同来做这个题目,主要是有两点原因,一是进入21世纪以来,如葛兆光先生所说:“学术界已经普遍以‘宋代近世说’或‘唐宋变革’论为基础讨论宋代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对于学术界过去讨论唐宋变革的“由来与发展”知之甚少,不免对概念、问题、范式的理解和解释出现混乱状态,所以有必要从学术史的角度给以适当的梳理,以便作为今后深入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平台;二是日本学者提出的“唐宋变革论”是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假说”,从其提出至今也已走过l00年的历程。100年来,“唐宋变革”论对推动国际宋史研究起了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今天对其进行总结和梳理既是对过去“以启山林”的很好纪念,也是为期待国际宋史研究出现新范式、新理论的一种寄托。
本书稿是北京市实施“人才强教——拔尖人才”工程资助的课题,感谢参与书稿撰写的各位师友拨冗对本课题的大力支持。张邦炜先生最早交稿,但又主动四易其稿,他的严谨学风很令我感佩。葛金芳、虞云国、宁欣、包伟民、陈峰诸位先生都是大忙人,他们慷慨允诺,甚至利用节假日赶稿也令我感动。感谢赵雨乐先生代表已故的曾瑞龙先生慷慨允诺使用他们已发表的成果。贾文龙、韩毅、王化雨都是近年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才俊,感谢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排解困难,而他们的努力也得到师辈的赞许。感谢邓小南、戴建国先生对部分篇章的审稿,也感谢我的学生纪雪娟帮我打印、校对稿件。在此要特别感谢日本学者宫泽知之先生,十多年前应先师漆侠先生的邀请,宫泽先生访问河北大学,做的学术报告就是有关“唐宋变革”论学术史方面的内容,当时我接触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太多,所以对其报告留下深刻印象。此次做类似的课题,自然就想到了宫泽先生。当时我约请宫泽先生撰写文章原希望他能对过去的报告有所增减即可,但宫泽先生回复说已写过的就不好再去改动,而是愿意写一些目前人们还没有系统总结的方面,于是就有了为本书稿增色的大作。感谢李晓学兄翻译宫泽先生的大作。
本书稿多从宋史研究的角度谈论“唐宋变革”论的学术发展史,这主要是基于日本“唐宋变革”论的核心观点是“宋代作为中国近世开端”,其落脚点在宋朝;l2篇文章主要就唐宋变革的由来、“唐宋变革”论对中国宋史研究的影响和唐宋变革视野下的宋代社会史、军政变革、政治制度、经济史、赋役制度、流通经济、城市社会变革、法律变革、文学艺术、学术思想和文化史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做了较为详尽的评述,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从学术史的角度进行梳理。当然各位作者对“唐宋变革”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而叙述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按日本“唐宋变革论”的范式梳理,按广义唐宋变革、转折、转型、变迁梳理,以及以日本“唐宋变革论”为参照杂糅广义唐宋变革、转折、转型、变迁梳理。三种叙述类型虽然不同,但基本勾勒出l00年来中国和域外唐宋变革视野下的研究宋史的面貌则是可以肯定的。
李华瑞于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