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就相伴而生,而且每隔若干年就要爆发一次的经济危机给整个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沉重打击了原有的生产力体系,甚至造成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瓦解和崩溃。尤其从15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原有封闭的区域经济体被逐渐打破,各国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加速了世界经济体的形成,经济危机可以在这个经济体里自由地渗透和延伸,任何一个区域性的经济波动都会迅速地向整个经济体系扩散,造成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从最初的在某一国爆发演变为在几个国家同时爆发,最后殃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世界性经济危机。
一、近代以来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历史形成
最早的经济危机可以追溯到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这是近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投资泡沫,但还没有带上典型的资本主义色彩,影响的范围有限,也不能称为世界性经济危机。人类社会在经历长期的短缺、匮乏之后,1788年英国棉纺织工业破天荒地出现第一次过剩危机。这是单个部门发生的过剩危机,、对其他部门波及影响不大。但随着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链条的延伸,出现过剩危机的部门越来越多。到了l825年,又是在英国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普遍性的工业生产过剩危机,这场危机几乎冲击了英国所有的工业部门。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在世界范围的扩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到了l847年,英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开始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出现了第一次国际性经济大危机。1857年,靠空头支票、出口信贷生存的美国进出口商首先大批破产,继之,银行纷纷倒闭。一度同纽约争夺全国金融中心地位的费城,几乎全部银行都停止支付。随后,纽约63家银行中62家遭到挤兑而停止支付。贴现率上升至ll60%–100%。铁路公司的股票价格跌去85%一87%。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英国,英格兰银行将贴现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10%。破产银行和有价证券共损失达80007Y英镑,危机造成的全部损失则高达25000–30000万英镑。在德国的贸易中心汉堡,曾因信贷贸易而异常繁荣的交易所一片混乱,数以百计的银行和工商企业倒闭,贴现率提高到l2%。法国情况稍缓和。从1856年到l858年间,破产事件12030起,动产信用公司股票价格下跌64%,达姆斯塔特信用银行股票价格下跌一半,法兰西东方铁路公司股价下跌三分之_。欧洲破产公司的债务总额高达7亿美元。这样,以英国为中心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终于更加猛烈地到来了。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于劳动者有效需求的过剩。导致危机的最深刻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总是有规律地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并且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的程度愈来愈深,危机爆发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到强制性解决,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得到暂时恢复,为新的增长奠定基础,直到下次危机爆发。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重要规律。
资本主义的历史是由一系列不问断的或长或短、或大或小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构成。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已经爆发了大大小小数十次的经济危机,其中,持续时间较长、影响程度较大,后果较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有11次。
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像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是能够在它的扩张阶段克服自身矛盾的,但它留给后代的矛盾,其对立程度则更加尖锐。这与以往各种社会制度的稳定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内在的不稳定性同时又是其发展的动力:在两次危机之间,扩展的规模非常大。以往时代的缓慢发展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资本主义在极其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况,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由于这种增长是一种指数增长(具有非均衡性和巨大破坏性),所以它不可能无限期地延长它的繁荣,必然周期性地经历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的发展阶段,因此,危机就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二、近代以来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特点
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发生的大体上在同一时期内袭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它在资本主义长达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停止,从而也使世界性经济危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是广泛而普遍的。首先表现在影响国家和地区的普遍性,危机一般从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因为这些国家是国际技术、工业、贸易和金融的国际交往活动的中心,是世界经济运行的中枢,然后危机通过贸易往来、资本纽带等方式向其他国家转嫁和扩散;其次表现在影响行业的普遍性,危机一般从某个行业和部门开始,而后迅速向其他行业传导,最后几乎牵连所有行业部门,如1873年的危机源于农业部门,却给工业部门带来沉重的打击,使美国l/3的企业倒闭,造船业下降了60%,采煤业、纺织业等直到l876年才恢复过来;再次表现在影响群体的普遍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给资本家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也给广大工人阶级带来灾难,如l929—1933年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下降了44%,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的水平,危机的沉重负担向广大劳动人民转嫁,根据官方压低了的数字显示,l932–1933年在工业、运输业及建筑业中,工人的实际工资比20年代后期下降了约1/4,退到了l900年的水平。
2.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
自从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普遍性的工业生产过剩的危机后,危机就像潜伏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瘟疫一样,每隔若干年就要爆发一次,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成长与繁荣,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令整个世界都纷纷卷入其中。从_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开始之间的这个时期,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即经济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不同的阶段。世界性经济危机同一国危机相比,它的周期进程更不规则。从周期的长度来说,有时表现得较为规则,如二次大战以前的时期,差不多每隔7—8年爆发一次;有时表现不规则,如在二次大战之后的时期,从周期的各个阶段来说,有时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很不明显,如1973一l975年大危机之后,只相隔4年多一点就接着爆发了l980–1982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周期急剧缩短,危机接踵而至。当然,我这里所讲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并不是说危机会定期爆发,只是指危机的不可避免|生和暂时性。
3.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呈现同期性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表现为同一时期内袭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时间和周期长短无明显差别。从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差不多每隔10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直到二战以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变化不大,次数也大体相同,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同期发生了经济危机。如l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不仅袭击了美、英、德、奥、法、俄……整个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对落后国家也有较大的影响。又女ll929–1933年危机,美、英、德、日等国也都是在1929年开始爆发危机,虽然法国在1930年才开始爆发危机,但并不妨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基本同期性。二战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发生的次数和爆发的时间上,都有了较大差别,出现了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发生的情况。如l964–1969年经济危机,各国爆发的时间相差5年。法国早在1964年5月开始,日本l965年1月,英国和西德同时在1966年4月,美国在1969年lo月才爆发。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发生危机的时间又比较接近,再度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同期性特征。如发生于l973—1975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西德在1973年8月爆发,法国在1974年2月爆发,13本、英国在1974年3月爆发,美国在1974年9月爆发,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因此,纵观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程,同期性是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特点之_。
4.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累积性
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表现为复苏、繁荣、高潮、衰退、萧条,周而复始,因此,经济危机也伴随经济发展的起伏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经济危机既是一定时期矛盾累积的释放,又是多次局部性危机累积的集中爆发,只有经过经济危机的调整,许多潜在的矛盾才能得到重新梳理,许多新的技术才会被重视和推广,寻找到新的支撑点和突破点的经济开始新一轮的增长。二战前,在1857年和l873年世界经济危机之间夹杂着1866年危机,在1873年至l929年经济危机之间又有l900年、l907年、l920—1921年等几个规模不一的经济危机;二战后,除了几次规模较大的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外,各国还发生了参差不等的局部性经济危机,如美国有l848—1849、1953—1954、1960—1961、1969—1970等、日本有1954、1962、1965、1970—1971等、英国有l951—1952、1961—1962、1966等,联邦德国有1952、1961、1971等,可见,一些各国共同所有的世界性顽疾经过局部性的调整是不能解决的,各国局部性危机的爆发是累积爆发更大规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前奏。
5.世界性经济危机具有很强破坏性
世界经济危机就像是无形的战役,对经济体本身产生巨大的破坏,最直接的是造成工业生产的大幅度下降,如l857年经济危机使美国采煤量倒退两年,生铁产量倒退四年,出口额倒退两年;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法国工业产量降低了32.9%,大约后退到1911年的水平,德国降低了40.6%,大约后退到1896年,英国降低了23.8%,大约后退到l897年;l979–1982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工业下降了11.9%,企业破产数将近2万家;1990年的经济危机,英国工业生产下降了7.4%,加拿大下降了7.3%。除了对经济的破坏,经济危机更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稳定,最典型的就是大量企业倒闭引起的失业率上升,l929—1933年的危机使32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失业人数从l929年的590万增加到1932年的2640万;1979–1982年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在10%以上;l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失业率从l990年的2.1%上升到l998年的4.3%;2008年金融危机也带来了各国失业率的高涨,英国2009年2—4月的失业率为7.2%,德国2009年6月的失业率为8.3%,法国和俄罗斯2008年第四季度的失业率分别达8.7%和7.1%。失业人口的增多又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工人不满失业和低工资,组织罢工和游行示威;社会犯罪率也会上升,英国犯罪调查透露,在2008年金融危机使公司董事长犯罪从l98起上升到818起,比以往升高了313%,信用卡诈骗升高了4%,达到280万起,小偷小摸上升了25%,商店盗窃上升10%。经济危机还会打击整个社会的信心,年轻一代面对经济危机和未来的迷茫前景,不知何去何从。
三、近代以来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成因
不同世界性经济危机引发的导火线和直接原因是不同的,有的源于工业产品过剩,有的源于国际资本过剩,有的源于经济泡沫破裂,等等,但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些深层次原因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愈加根深蒂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主义的狂热本性
资本主义社会自从诞生以来就带上了狂热的本性,这种本性是资本主义从骨子里所透出来的,无法改变和扭转。这种本性注定了资本主义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并凭着在经济上的强权令整个世界经济潜伏着躁动的因素,当这些躁动的因素迸发出来以后,就带来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新兴工业生产的狂热奠定了资本主义产生的血与火的历程,在工业化时期,资本主义对利润追求的狂热,一方面不断生产出大量的工业品,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压低工人的工资,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酿就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随着资本市场的兴起,资本主义的狂热从物质领域向资本市场蔓延,开始了对投资的狂热,甚至演化成非理性的狂躁。虚拟经济下的狂热吹大了虚假繁荣的泡沫,当泡沫破裂之时,带来的是实体经济更大的破坏。女ll929–1933年经济危机就源于股市的狂热,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是源于对网络科技的狂热,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对虚拟经济的狂热。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狂热只会愈加猛烈,并且延伸到每一个新兴产业领域,而狂热的极点就要爆发经济危机,并通过经济危机为其降温。
2.资本主义的强权理念
强权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资本主义产生后就开始不断扩张,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试图成为主宰世界的霸主。这种强权不仅表现为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强权统治,而且还表现为对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权争夺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权掠夺。这样,—方面可以使各国通过经济利益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各国的危机有了转嫁的目标。企业家加强对工人的管理,解雇和压低工资,企图将企业的重压转嫁给工人,反而使工人生活更加贫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力图通过与其他国家在国际上竞争,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原料、能源、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范围,将本国的压力由其他国家共同分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对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统治,压低原料收购价格和高价向那些地区倾销剩余的工业产品,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更加贫困,加深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在这种强权压力之下,一旦某个国家内部经济发生失衡,便很容易通过这种传导渠道迅速向世界范围内蔓延;同时也会激起被统治一方的反抗,导致危机影响范围扩散到全世界,影响程度更深,如拉美的债务危机就是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发达国家将危机转嫁至拉美国家,而拉美国家奋起抗争又引发世界经济动荡。
3.资本主义崇尚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遵循经济规律的调节自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配置,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崇尚经济的自由放任,将自由看做是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经济的法宝。但是过度的自由难以避免市场经济的缺陷,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由于过度自由竞争经济的代价,如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就是起源于对股市的放松,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也是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度自由。虽然资本主义从自由经济过渡到垄断阶段后,特别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反危机”政策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却采取过于宽松的形式,如宽松的金融监管政策,这反而可能成了危机的隐患。如亚洲金融危机就在于亚洲一些国家国际金融市场的宽松政策导致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也是在于对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宽松的政策。无论采取怎样的市场调节手段都不可能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因此,也只能令矛盾暂时缓和,这些用来医治经济危机的“反危机”措施,到头来会变成进一步加深危机的因素。
4.经济全球化的推波助澜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初就有了“全球化”的冲动,通过对外殖民地扩张和争夺霸权使世界经济愈加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带来了危机的全球化。早期经济危机一般都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但会通过“全球化”的纽带迅速传导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化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促成了矛盾和危机的扩散。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经济全球化愈加深入,技术使各国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跨国公司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国际化。以货币金融危机来说,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混乱,动荡不定,美元发生多次危机,各国汇率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等,这同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货币投机活动有很大关系。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再生产周期条件的差别逐渐缩小,也使各国经济危机从不同期走向同期,各国发生危机的时间日趋一致,形成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5.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
创新是建立在破坏的基础上的,技术创新的原因是在于原有推动经济发展的技术动力逐渐弱化,经济发展需要注入新的动力或寻求新的突破,特别是资本主义进入工业化时期之后,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就愈加明显。然而资本主义旧有发展基础和传统部门的广泛存在,特别是利益集团对既得利益的维护成为了创新的障碍,客观要求和主观障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危机成为矛盾解决的方式,所以经济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危机的根本解决依赖于技术上的突破。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正是得益于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将原有生产模式障碍的破坏。当然,技术创新也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埋下隐患,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再生产规模,但劳动生产率提高又会使失业率增加,加剧贫富两极分化,技术创新在不同国家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也会导致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缺少“科学创新”,又投机商业、泡沫经济,终于酿成了l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所以,技术创新与世界经济危机总是演绎在不断循环之中。
四、简要评论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也催生了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危机。导致危机的最深刻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虽
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革命、垄断组织的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种种反危机政策、措施,可以暂时缓和或中断经济危机的进程,使危机出现转机,但是它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我们绝不能为此而产生任何错觉和幻想。这些反危机因素的消极作用日积月累又给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深化制造了条件。当这些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起伏波动中继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就是在这种经济周期的循环动荡中,迈着充满各种矛盾的步伐而蹒跚前进的。毫无疑问,经济危机是同资本主义制度共存亡的。无论二战后经济危机出现多少新的特点,给资本主义经济怎样输血充气,都摆脱不了它给世界所带来的重重矛盾和沉重的灾难。
当前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使世界经济陷入“低迷”。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消费过度透支、货币政策失误、金融衍生品滥用、金融创新过度、政府监管不力等。但是,归结起来,上述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偶然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和强制性解决,当前的这场全球性危机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不断深化和集中爆发的结果。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难以在危机中独善其身。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呢?对此,既要有扎实有力的具体措施,如认真判断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立足国情,采取有效的方案参与国际金融救援,尽可能降低实体经济下滑的幅度,缓解社会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担忧,提升市场信心;更要有长远而全面的战略性选择,建立起真正以内需为龙头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而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根据现实的变化和要求适时调整和创新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赋予其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把严峻的危机转化成为前进的动力和发展的机遇,切实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原载《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