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明道,全称“净明忠孝道”。国内学术界对净明道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此前几乎没有对该道派的专门研究,仅有一些与之瓜葛的论述和文章。如大任的《许真君故事的起源和概略》(《北大国学月刊》,1927年第1卷期)。而日本学术界在1978年则由日本创文社出版了其唯一一部研究净明道的专著,即秋月观的《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该书对净明道的形成和传承、许逊信仰及其发祥地西山和玉隆万寿宫、净明道与太微信仰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可资后起之研究者参考。
近十几年来,随着道教学术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国内对此的专题的研究已逐渐开始,然为数尚少,且颇为零散。大概有如下数篇论文:徐西华的《净明道与理学》(《思想战线》,1983年第3期);柳存仁的《许逊与兰公》(《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卿希泰的《许逊与净明道之改革》(《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8年)、《关于净明道的形成问题刍议》(卿希泰著《刍荛集》,巴蜀书社1997年12月版)、《净明道在元代的传承和更新》(同上,原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曾召南的《净明道的理学特色》(《宗教哲学研究》,1988年2、3合期);张泽洪的《净明道简论》(《中国道教》,1989年第3期)、《许逊与吴猛》(《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1期)、《许逊与净明道》(《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唐长孺教授八十大寿纪念专辑》,武大出版社,1992年6月);章文焕的《许逊的生活年代和传说特征》(《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报》,1991年第2期)等。
除此之外,在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卿希泰主编的四卷本《中国道教史》之第三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等诸如此类的综合性著作中,都有专门篇章或篇幅对净明道进行探讨。另有道教类的工具书如黄海德、李刚编的《简明道教辞典》(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胡孚琛编的《中国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对净明道也有专条陈述。而在一些学术论文如李刚的《唐代江西道教考略》(《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1期);黄小石的《略述宋元新道教的主要特征》(《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4期)等中,净明道作为所探讨主题的重要部分也被加以论述。
至于对净明道研究的专著,现独有黄小石的《〈净明道的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巴蜀书社,1999年9月出版)。作者以净明道主要人物为纲,以历史先后为序,分四阶段对净明道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思想发展脉络进行了分析梳理,并从中找出该派发展规律及其内在逻辑。具体而言,该书对净明道的人物、组织、祭礼、信仰、教义、神系、典籍、修炼、法术等演变过程作了绵密考证。资料翔实,重点突出,其中作者有许多水到渠成的观点和精辟之语,不乏真知灼见。此书是国内首次系统对净明道展开研究的专门著作,因而对道教文化研究大家族的贡献,可谓功莫大焉。
各论文、专著对净明道的研究,其探讨的内容大致如下:
(一)净明道的创教时期问题。
由于净明道源于对东晋道士许逊的信仰,中途历经从民间信仰、思想信仰到宗教信仰的转变,因而形成过程较长,导致了国内外学者对它究竟产生于何时意见不一的局面:主张晋代,唐代,南宋,元代的都有。而分歧最大的还是主张南宋或元代的两种见解:前者认为净明道由南宋何守证正式创立,主要依据是净明道当时在经典、教祖、神仙传授系统、教义、宗教活动等方面均已具备了一种教派所应具有的要素。后者认为元代刘玉正式创立了净明道,并由其弟子黄元吉发扬光大,主要依据则是在何守证时期,净明道经书、思想更接近于灵宝经,而它的独特且核心的教义——净明忠孝思想却没有被阐发,更没有将忠孝观念宗教化,只是在刘玉手中它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表现出浓厚的理学色彩。不论何种见解,都各以所掌握的材料为据。
(二)净明道的历史演变问题。
学者普遍认为它经过唐前民间许逊信仰、唐时道士胡慧超的宗教改造、南宋何守证的改革、元代刘玉的进一步改革与充实、黄元吉与徐慧等的弘扬直至明后融汇于正一道而退等阶段。
(三)净明道的教旨、教义、修养方法等问题。
由于有关净明道的文献资料集中且表述清晰,因而在这些问题的探讨上,学者们无太多分歧。如它的教旨是“净明忠孝”,是在中国传统观念“忠孝”基础上,经道教观念神格化了的。它将仙道、人道合而为一,认为要修仙入道必须以忠孝为本。它的教义则是对忠孝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同时对这一理论给予哲学论证。净明所追求的宗教境界是“净明境界”,达到该境界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内在的本心澄清,而作到本心澄清就必须要“无忘八极”,即忠、孝、顺、廉、谨、宽、裕、容、忍。强调“真践实履”,主张“惩忿窒欲,正心诚意”是修持净明的根本方法等等。在廓清教旨、教义等问题时,学者们也会涉及到净明道与儒释,尤其是与理学的关系;与传统道教的关系等,因而对这些相关问题的探讨也是颇受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