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以唐诗谱写的交响性套曲《大地之歌.》(Das Lie dvonder Erde,1908)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传世名作。但六个乐章的7首唐诗,除5首早已得到公认外,第二乐章唐诗直到去年才获确证,第三乐章唐诗至今尚无定论。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过多次转译或改写,文本变异较大,来历不明。因此,弄清唐诗译本源头,在哪个文本上产生变异,是考证《大地之歌.》唐诗的基础。
马勒《大地之歌.》唐诗的译本源头
马勒从汉斯·贝格(Hans Bethge)1907年出版的《中国之笛》(Die chinesis che Flote)挑选7首德译唐诗谱写了《大地之歌.》。《中国之笛》是根据汉斯·海尔曼(Hans Heilmann)1905年作序的德译《中国抒情诗》(Chinesis che Lyrik),朱迪斯·戈谢(Judith Gautier)1902年法文版《玉书》(Le Livrede Jade)和赫维·圣丹尼斯(即德理文侯爵,Marquisd’ Hervey Saint-Denys)1862出版的法译《唐诗》(Poésiesdel’ époquedes Thang)等书改写的。《中国抒情诗》是根据戈谢1867年初版《玉书》和圣丹尼斯《唐诗》等书转译的。经对照比较,在两个德译本中,海尔曼《中国抒情诗》的译文比较严谨;在两个法译本中,圣丹尼斯《唐诗》的译文要可靠得多。戈谢从未说明《玉书》译诗所根据的中文版本,但有证据表明也参照了圣丹尼斯《唐诗》。圣丹尼斯《唐诗》是根据《唐诗合解》(1726年版),《唐诗合选详解》,《李太白文集》和《杜甫全集详注》四个中文版本选译的。
据法国汉学家彼埃·卡赛(Pierre Kaser)称,“中国诗词曲在法国的风行,无疑应归功于法国汉学家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德理文侯爵(1823-1892),他翻译的中国诗词曾被第三帝国时期的文学沙龙奉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译文一直流传至今” 。圣丹尼斯《唐诗》译风严谨,注释详尽。该书共选唐诗97首(为便于统计,一题为一首,下同),其中李白24首,杜甫23首(包括误为崔灏作的《前出塞》1首),其他50首。除1首来源不明外,96首都已查到原诗。《大地之歌.》六个乐章7首唐诗,除第三乐章1首外,其余6首都能在圣丹尼斯《唐诗》中找到;在戈谢《玉书》中可以找到第二、第三、第四乐章3首,其中第二、第四乐章2首也源于圣丹尼斯《唐诗》。事实证明,凡是根据圣丹尼斯《唐诗》转译或改写的,即使译文有一定程度变异,仍能根据马勒歌词和贝格《中国之笛》识别唐诗来源,如第一、四、五、六乐章5首唐诗;凡是根据戈谢《玉书》转译或改写的,就成为难解之谜,如第二、三乐章2首诗。由此可知,圣丹尼斯《唐诗》是《大地之歌.》唐诗的译本源头,是考证《大地之歌.》唐诗的可靠依据。
第一乐章“悲来乎!悲来乎!”的译法变异
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Das Trink lie dvom Jammerder Erde),歌词源于李白《悲歌行》。该诗在圣丹尼斯《唐诗》中题为《忧愁之歌》(La cha sondu cha grin),只译了原诗的前两段,估计因为后两段全是古代人名典故,无法译出。圣丹尼斯注明原诗重复出现的“悲来乎!悲来乎!”(Peilaiho!Peilaiho!)是“模仿呻吟之声”(uneimitation des sanglots),法语不可能有这种字,故不译。戈谢《玉书》未选此诗。海尔曼在《中国抒情诗》中,完全按照圣丹尼斯《唐诗》翻译,仍题为《忧愁之歌》(Das Lie dvom Kummer),并将“悲来乎!悲来乎!”的拼音(Peilaiho!Peilaiho!)用括号放在每段末尾。贝格《中国之笛》将题目改为《愁世的饮酒歌》,并将“悲来乎!悲来乎!”改为“生也黯惨,死也黯惨”(Dunke list das Leben,ist der Tod)放在每段末尾。该诗选自《李太白文集》。圣丹尼斯译文基本正确,但只译了一半,很难完整地传达原诗信息。经过贝格改写后,突出了生死问题。马勒正是看中了经贝格改写的这一反复出现的叠句,形成每个乐段之后的反复叠唱,用音乐语言渲染了死亡的恐怖。显然,这与原诗主旨大相径庭。但英国作家乔纳森·卡尔(Jonathan Carr)注意到,马勒在歌词中已经删去了贝格诗中第三段一句:“只有’一项财产’肯定是你的:到头来,这就是咧嘴苦笑的坟墓”(Nur Ein Besitz tumistdirganzgewiss:DasistdasGrab,das grinsende,am Ende)2。这句也是贝格任意添加的。可见马勒并不赞成这种观点。
确证第二乐章唐诗的根据
第二乐章《寒秋孤影》(DerEinsameimHerbst),现已确证歌词源于钱起《效古秋夜长》。所谓“确证”,就是要有确凿的证据,使人深信不疑。《寒秋孤影》在贝格《中国之笛》中题为《秋天里的孤独者》(DieEinsameimHerbst),在海尔曼《中国抒情诗》中题为《孤独者的秋夜》(HerbstabendderEinsamen),在戈谢《玉书》中题为《秋天的晚上》(LeSoird’automne)(见附录2),内容虽有变异,却一脉相承,作者署名都是张籍(德文Tschang-Tsi,法文Tchang-Tsi)。但是在圣丹尼斯《唐诗》中,张籍名下只有《节妇吟》一首。可知译本源头中断于戈谢《玉书》。在遍查《张司业集》毫无收获之后,我们根据圣丹尼斯《唐诗》提供的线索,不仅在《唐诗合解》中找到了钱起《效古秋夜长》,而且还在圣丹尼斯《唐诗》中找到了署名为钱起(Tsien-ki),题为《忆古,秋天的长夜有感》(Souvenirdel’antiquitéévoqueparunelonguenuitd’automne)的法译全文(见附录1)。用戈谢《玉书》中的《秋天的晚上》,圣丹尼斯《唐诗》中的《忆古,秋天的长夜有感》和《唐诗合解》中的《效古秋夜长》三个文本互相印证,全面查对《玉书》和《唐诗》原诗,是确证《寒秋孤影》源于钱起《效古秋夜长》的关键。
(1)在《唐诗合解》中找到钱起《效古秋夜长》,判明戈谢《秋天的晚上》第一句“秋天的蓝雾弥漫在河上”,是翻译“秋汉飞玉霜”时,根据《唐诗合解》笺注“秋汉,秋河也”,把“秋河”(即“天河”)翻译成“秋天的河”。这一错误反而证明戈谢《秋天的晚上》第一、第二段就是费尽心机翻译“秋汉飞玉霜”的产物,而且是根据《唐诗合解》翻译的。从而肯定张籍是钱起之误。
(2)在圣丹尼斯《唐诗》中找到钱起《效古秋夜长》的法译全文《忆古,秋天的长夜有感》,不仅作者标明钱起,而且全文句句吻合,确切无疑。同时证明圣丹尼斯是按
《唐诗合解》翻译的:诗中“净如水”,“啼雁起”,《全唐诗》作“静如水”,“啼鸟起”,最后一句“应怜寒女独无依”,《全唐诗》作“应怜寒女独无衣”,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充分说明选自《唐诗合解》。
(3)戈谢译文与圣丹尼斯译文有较多相同的关键词,如“秋”(automne),“玉”(jade),“北风”(leventdunord),“荷”(nénuphar),“香”(parfum),“灯”(lampe),“泪”(larmes),都是对原诗的正确翻译,而且出现顺序也符合原诗。证明戈谢和圣丹尼斯是翻译同一首诗。
(4)戈谢只译了原诗前四句,连作者都弄错了,怎样解释?我们发现,译风严谨的圣丹尼斯,译李白《悲歌行》也有只译一半的先例;译风随意的戈谢,大增大删,把作者弄错是“家常便饭”。例如,白居易《长恨歌》共120句,戈谢只译了最后6句,把作者白居易改为杨太真,可谓登峰造极了。因此,《效古秋夜长》10句只译前4句,增加了“婚姻的太阳”(lesoleildumariage)1句,不足为奇。海尔曼在《中国抒情诗》中将“婚姻的太阳”改为“爱情的太阳”(dieSonnederLiebe),为贝格所接受。戈谢译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时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更令人叹为观止。
(5)《玉书》比《中国之笛》更接近原诗。将戈谢《秋天的晚上》与贝格《寒秋孤影》对照,就知道贝格把“北风”(法文leventdunord,德文derNordwind),改为“寒风”(kalterWind),把荷花形容为“金色的”,还增加了“我心神疲惫”(MeinHerzistmüde),“我来到你这里,温馨的安息地—给我睡眠吧,我需要休息!”(Ichkommezudir,trauteRuhest?tte—Ja,gibmirSchlaf,ichhabErquickungnot!)。这些内容《玉书》中没有,原诗当然不会有。这样就避免了走入贝格《中国之笛》的误区。
此外,在已经确证第二乐章唐诗之后,又获得两个重要证据:一是发现圣丹尼斯《唐诗》和戈谢《玉书》中都有王维《送春词》“日日人空老,年年春更归,相欢有樽酒,不用惜花飞”一诗,按照《全唐诗》是王涯所作,而在《唐诗合解》中该诗作者却署名王维。又一次证明圣丹尼斯和戈谢都按《唐诗合解》选译。二是根据1867年初版《玉书》,证明《秋天的晚上》初版时曾经正确署名为钱起(Tche-Tsi)。
因此,光靠贝格的文本来确证第二乐章唐诗源于钱起《效古秋夜长》是十分困难的,借孔子的话说是“文献不足故也”。圣丹尼斯译文比较完整、正确地保存了原诗内容,只是译错了第八句。可惜海尔曼和贝格并未按照圣丹尼斯的译文,而是按照戈谢的译文转译或改写。原因很简单,这两首法译诗的作者署名不同,长短不同,从整体上看内容也不同:一是“寒女夜织之词”,一是诗人诉说婚姻的不幸,如果没有可靠的证据,就很难相信来源于同一首唐诗,这也是此诗长期未能确证的根本原因。
第三乐章歌词与《清平调三首》题注的关系
第三乐章《青春》(VonderJugend),在戈谢《玉书》中题为《琉璃亭》(LePavillondeporcelaine)(见附录3),作者李太白(Li-Tai-Pè)。在海尔曼《中国抒情诗》中,仍题为《琉璃亭》(DerPorzellan-Pavillon)。在贝格《中国之笛》中,题目也是《琉璃亭》(DerPavillonausPorzellan)。在圣丹尼斯《唐诗》中没有这样的诗。因此,译本源头也中断在《玉书》。《大地之歌.》7首唐诗,现在唯有这首诗来历不明。既然7首唐诗有6首都已在圣丹尼斯《唐诗》中找到,这首来历不明的《琉璃亭》有没有可能在圣丹尼斯《唐诗》文本中找到踪迹?这是我们提出“第三乐章源于李白《清平调三首》题注”的基本思路。我们认为,海尔曼和贝格在转译或改写戈谢《琉璃亭》时,一定会到圣丹尼斯《唐诗》中寻找有无此诗。如同第二乐章一样,他们显然没有找到,因此只能以戈谢《琉璃亭》为样本。值得注意的是,贝格按照海尔曼译诗改写时,在题目中用了“ausPorzellan”一词,指明亭子是用琉璃(瓦)建成的,又把戈谢和海尔曼译文中“小小的人工湖”(法文petitlacartificiel,德文kleinkünstlichSee)改为“小池”(kleinTeich),使译文意义更加明确。为什么贝格能作这样有意义的改动?我们推测,他可能从圣丹尼斯法译《唐诗》的《清平调三首》注释中受到启发。另外,他也会注意到,《琉璃亭》一词只出现在两首诗中,另一首诗就是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戈谢题为《皇帝》(L’Empereur)。这就是说“琉璃亭”是御花园里的“池亭”。更值得重视的是,在圣丹尼斯《唐诗》中不仅翻译了《清平调三首》,而且在注释中翻译了《题注》,对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庆兴池沉香亭赏牡丹,李白奉诏写《清平调三首》一事,叙述甚详。戈谢在初版《玉书》中没有选译难译的《清平调三首》,因此,以《题注》为素材,改写成《琉璃亭》的可能性很大。
总而言之,该诗的特征应是:(1)在“池亭”或“水亭”(不是“湖亭”或“河亭”)中饮酒、赋诗,(2)亭子以琉璃(瓦)为标志,或是皇家花园里的亭子,(3)有类似“岸帻”的描述。
第四乐章的译本源头是《唐诗》,不是《玉书》
第四乐章《美女》(VonderSchōnheit),歌词源于李白《采莲曲》。在圣丹尼斯《唐诗》中题为《若耶河畔》(SurlesbordsduJoh-yeh),基本上传达了原诗信息,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把少女们(lesjeunesfilles)“采莲”,错误理解为“采荷花”(cueillentlafleurdunénuphar)。该诗在戈谢《玉书》中题为《在河边》(AuBorddelariviere),译成中文是:“少女们走向河边,深入荷花丛。人们看不见她们,只听见笑声,风吹过她们的衣裳,发出芳香。一个少年骑马经过河边,临近少女们。其中一个少女,感到心跳,脸色也变了。幸亏被荷花丛掩盖了。”这里只有“少女”与“荷花”,没有采荷花,更没有采莲。在海尔曼《中国抒情诗》中,题为《在若耶河岸边》(AndenUferndesJo-yeh),由“采荷花”(pflückendieLotosblüten)可知,是按照圣丹尼斯《唐诗》转译的。在贝格《中国之笛》中,题为《在岸边》(AmUfer),也由“采荷花”(pflückendieLotosblumen)证明,是按照海尔曼《在若耶河岸边》改写的。由此可知,海尔曼和贝格很重视圣丹尼斯《唐诗》这个译本源头。
第五、第六乐章的译本源头更是圣丹尼斯《唐诗》
第五乐章《春天的醉汉》(DerTrunkeneimFrühling),歌词源于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该诗在圣丹尼斯《唐诗》中题为《春天的一日,诗人在酒醒后表述他的感想》(Unjourdeprintemps,lepoèteexprimesessentimentsausortirdel’ivresse),基本上传达了原诗信息。戈谢《玉书》未选此诗。在海尔曼《中国抒情诗》中,题为《春日》(EinFrühlingstag),是按照圣丹尼斯《唐诗》翻译的。在贝格《中国之笛》中,题为《春天里的醉汉》(DerTrinkerimFrühling),是按照海尔曼《春日》改写的。
第六乐章《永别》(DerAbschied),歌词源于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公不至》和王维《送别》。在圣丹尼斯《唐诗》中,孟浩然诗题为《诗人在业师山的洞穴里等候他的朋友丁公》(LepoèteattendsonamiTing-kong,dansunegrottedumontNié-chy),王维诗题为《旅途离别》(Enseparantd’unvoyageur)。两诗都选自《唐诗合解》,译文保存了原诗内容。戈谢《玉书》未选这两首诗。在海尔曼《中国抒情诗》中,孟浩然诗题为《傍晚》(Abend),王维诗题为《告别朋友》(AbschiedvoneinemFreunde),按照圣丹尼斯《唐诗》转译成德文。在贝格《中国之笛》中,孟浩然诗题为《等候朋友》(InErwartungdesFreundes),王维诗题为《告别朋友》(DerAbschieddesFreundes),是按照海尔曼译文改写的。由此可知,第六乐章的唐诗译本源头是圣丹尼斯的法译文,两首诗都选自《唐诗合解》。马勒用贝格《中国之笛》谱曲时,将两首诗放在同一乐章内,按作曲的需要,作了大幅度的改编和扩充。
马勒借唐诗抒发自己的“心灵感受”
《大地之歌.》7首唐诗已经有6首对号入座。凡是源于圣丹尼斯《唐诗》的,保存原诗内容较多;凡是源于戈谢《玉书》的,变异极大。显然,马勒采取“拿来主义”,“中为西用”的原则,借唐诗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钱起《效古秋夜长》原来是“寒女夜织之词”,在第二乐章《寒秋孤影》中成了“男儿悲秋之词”。马勒在贝格改写的基础上把女性孤独者(dieEinsame)改为男性孤独者(derEinsame),把“河”(Strom)改为“湖”(See),似乎在怀念沃尔特湖(Worthersee)畔乡村别墅中夭折的女儿,把“给我睡眠吧”改为“给我安宁吧”(Ja,gibmirRuh)可能也是发自内心。如果知道1908年马勒创作《大地之歌》时,已经辞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之职,不满五岁的长女已经死亡,医生确诊他有心脏病,乡村别墅已经卖掉,马勒与妻子阿尔玛(AlmaSchindler)之间开始出现婚姻危机,就不难理解马勒创作《大地之歌.》时的心境。马勒在维也纳大学学过哲学,想当诗人,同情社会主义。在1901年选举中,他不顾宫廷歌剧院院长的身份,公然投票支持社会主义候选人维克托·艾德勒(VictorAdler)。马勒认为音乐是“心灵感受的艺术”(theartoftheinnersense)3,《大地之歌.》大概也是他的“心灵感受”之作。
罗曼·罗兰在1908年对马勒作了这样的评价:“研究了他的作品,你会相信,他是当今德国极为难得的人才:一个转向内心世界的人,一个有真诚感受的人。然而,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找到真正忠实的,个人的表达方式。它们是通过一层怀旧面纱,一种古典气氛传给我们的。”4我们相信,马勒真心热爱唐诗,并尝试以自己理解的,经过多次转译、改写的“唐诗”来谱曲。这本身就是一个创举,而且取得了成功。马勒与唐诗融合在一起了。.
2000年12月5日初稿
12月9日二稿
12月13日三稿
附录1:圣丹尼斯法译钱起《效古秋夜长》全文及其中译文(本文作者译)
Tsie-Ki钱起
Souvenirdel’antiquité《忆古,秋天的长夜有感》
évoqueparunelonguenuitd’automne
Lavoielactéebrilledanscield’automne,etlegrésil银河在秋空中闪光,
voltigeenparcellesdejade;玉屑般的霜在飞扬;
Leventdunordemportelesparfumsdunènuphar.北风带走了荷花的芳香。
Unejeunefemmeconcentresespensees。Elledèvidedela一位少妇在沉思凝想。
soie,auxlueursaffaibliesdesalampesolitaire;她在孤灯的弱光下织锦,
Elleessuiedeslarmes;elletrouvebienlonguesetbien擦干眼泪,感到漏刻
froideslesheuresdeveillèequemarquesaclepsydre.标志的夜间特冷,特长。
Lesnuagespurs,quicourentsurl’azurcéleste,passent蓝天的净云在屋前飘过。
seuldevantsademeure.
Laluneestseulhotedupavillon,oúl’onn’que月儿是亭中唯一的来客,
lecroassementdescorbeauetlecridesoies在那里只听到乌鸦啼
sauvages.和野鸭叫。
Quelleest-elledonccettejeunefemmequibrodesur是谁家的少妇
sonmétierl’oiseauyouen?在机前绣鸳鸯?
Quis’abriteàgrand’peinedanssesrideauxdesoie是谁在镶嵌螺钿的屏风
derrièresonparaventincrustédenacre,后面,锦幕之中,隐藏着巨大痛苦,
Etqui,desachastefenêtre,regardetristement是谁看到窗外的落叶,
tomberlesfeuilles?忧愁悲伤?
Qu’elleest-ellecettejeunefemmequ’ilfaut是谁家的少妇在受苦,
Plaindre,quisouffre,etquepersonnene可怜,而且孤独无援?
Soutientdanssonisolement?
附录2:戈谢法译钱起《效古秋夜长》前四句及其中译文(本文作者译)
Tchang-Tsi张籍(是钱起之误)
LESOIRD’AUTOMNE《秋天的晚上》
Lavapeurbleuedel’automne,s’étend秋天的蓝雾弥漫在河上;
surlefleuve;lespetitesherbessontcou-小草上覆盖着霜,
vertesdegeléeblanche,
Commesiunsculpteuravaitlaisssétom-好像雕塑家把
bersurellesdelapoussièredejade.玉屑洒在草上。
Lesfleursn’déjàplusdeparfums;le花儿已经不再芬芳;
ventdunordvalesfairetomber,etbientot北风把它们吹到,这些荷花
lesnénupharsnaviguerontsurlefleuve.即将在河上飘荡。
Malampes’estéteinted’elle-même,la我的灯已经自行熄灭,
soiréeestfinie,jevaisallermecoucher.黄昏已尽,我要入睡。
L’automneestbienlongdansmoncoeur,我心中的秋日过于漫长,
etleslarmes,quej’essuiesurmonvisage,我脸上擦干的泪水
serennouvelleronttoujours.又重新流出来了。
Quanddonclesoleildumariagevien-婚姻的太阳,什么时候来
dra-t-ilséchermeslarmes?晒干我的泪水?
附录3:戈谢法文《琉璃亭》原文及其中译文(本文作者译)
Li-Tai-Pè李太白
LEPAVILLONDEPORCELAINE《琉璃亭》(此诗来历不明)
Aumilieudupititlacartificiel,s’éléve在小小的人工湖中央,矗立着
unpavillondeporcelaineverteetblanche;一座绿色和白色琉璃(瓦)的亭子;
onyarriveparunpontdejade,quise人们通过一条,像虎背一样的
voǔtecommeledosd’untigre.拱形玉桥到达那里。
Danscepavillon,quelquesamis,vêtusde亭子里有几个朋友,穿着
robesclaires,boiventensembledestasses亮丽的长袍,一起喝
devintiède.温热的酒。
Ilscausentgaiement,outracentdesvers,他们畅叙、做诗,
enrepoussantleurschapeauxenarrière,同时把帽子往后推,
enrelevantunpeuleursmanches.把袖子稍稍卷起,
Et,danslelac,oùlepetitpont,ren-在湖面上倒影着小桥,
ersé,sembleuncroissantdejade,quelques像一弯玉色的新月,几个
amis,vêtusderobesclaires,boivent,latête朋友,穿着亮丽的长袍,头脚
enbasdansunpavillondeporcelaine.倒置地在琉璃亭中喝酒。
《大地之歌.》的创作背景
1860年7月7日,马勒生于奥匈帝国波希米亚的卡利希特(Kalischt)村。父亲原来是马车夫,靠努力学习成为教师。父母生了14个子女,6个夭折。死亡的情景使他终身难忘。马勒从小就显示出音乐天赋。6岁学钢琴,10岁公开演奏。1875年进维也纳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开始精通作曲,1878年毕业后进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在1901年选举中投票支持社会主义候选人维克托·艾德勒。
但是,马勒没有读完大学,就担任乐队指挥,从此开始到处流浪的音乐生涯。从1880年到1900年先后在上懊地利、莱巴赫、奥尔米茨、卡塞尔、布拉格、莱比锡、伦敦、莫斯科、巴黎等地指挥演出,影响越来越大。在此期间,马勒利用指挥间隙,创作了第一、二、三、四交响曲。1897年马勒被任命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后来又兼任院长,标志着在音乐事业上取得公认的成就。1899年在沃尔特湖(Worthersee)边迈尔尼希(Maiernigg)买了一块地,盖了一幢乡村别墅,夏天在此度假、作曲。1902年,马勒41岁时与22岁的漂亮姑娘阿尔玛·欣德勒(AlmaSchindler)结婚,有两个女孩。从1902年到1906年,马勒创作了第五、六、七、八交响曲。这是充满欢乐的时光。
好景不常。1907年5月马勒不得已辞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之职。7月长女乡村别墅夭折,接着医生诊断马勒有心脏病。为了避免触景生情,马勒卖掉了乡村别墅,1908年在托布拉赫湖(LakeToblch,SouthTyrol)边买了一幢简陋的农舍,在这里度过了三个暑假,《大地之歌.》就是在托布拉赫创作的。1908年夏末马勒在给沃尔特(BrunoWalter)的信中说,“我非常勤奋(从这一点你可以推测,我多少有些适应了)。对整个情况,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丰收季节已经到来。我相信,这是迄今为止我做的最属于个人的事”,显然是指《大地之歌.》。
莱比锡Insel-Verlag登广告汉斯·贝格《中国之笛》在1907年7月底出版,10月以前不可能买到。是否马勒的老朋友TheodorPollack在夏天给他及时弄到一册供他创作?《大地之歌.》是在1908年夏创作的。(PeterFranklin,TheLifeofMahler,CambridgeUniv。Press,1997,pp。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