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佛教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促进中日两国佛教学术的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日两国佛教研究者的共同的愿望。1985年11月,日本《中外日报》社为纪念创刊90周年,经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协商,在日本京都举办了第一次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后,日本《中外日报》社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商定,每两年轮流在两国合作召开会议一次,迄今已召开过8次,为促进两国佛教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学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 中日第一次佛教学术会议
1985年11月9-10日在京都的佛教大学四条中心举行,是《中外日报》社创立9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心议题:“中日佛教的特点和古代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两国代表和发表论文是:
任继愈(北京图书馆馆长、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佛教的特点》、杜继文(当时任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严宗哲学范畴体系简论》、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杨曾文(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中村元(东方学院院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佛教的服务精神》、道端良秀(光华女子大学名誉教授、日中友好佛教协会会长,现已去世)《中国的净土宗和玄中寺》、牧田谛亮(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参天台五台山记〉的意义》,盐入良道(大正大学教授,现已去世)《日中佛教寺院形态的相异点》、镰田茂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在中国撰写碑文的日本僧——邵元的伟业》。
(二)中日第二次佛教学术会议
1987年10月7-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心议题:“佛教和中日两国的文化”。两国的代表和发表的论文是:
中村元《日本佛教的特点》、福永光司(北九州大学教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佛教与道教》、镰田茂雄《禅和日本武道》、沟口雄三(东京大学教授)《阳明学与佛教(禅)》、荒木典俊(大阪大学教授)《中国对佛教的接受-“理”的一大变化》;
任继愈《禅宗与中国文化》、杜继文《毗昙的哲学基础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方立天《佛教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冲突与融合》、楼宇烈《杨度的“新佛教论”》、杨曾文《中日的敦煌禅籍研究和敦博本〈坛经〉、〈南宗定是非论〉等文献的学术价值》。
(三)中日第三次佛教学术会议
1989年11月20-21日在东京有乐町朝日会馆召开。中心议题:“中日两国佛教的民族化”。两国代表及论文是:
孔繁(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当时任所长)《谭嗣同与佛学》、周绍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当时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弥勒信仰在佛教初入中国阶段和其造像意义》、黄心川(当时任亚州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因故未能出席,书面发表)《密教的中国化》、郭朋(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从汉僧生活看佛教中国化》、杨曾文《天台宗“性具善恶”的心性论》、蓝吉富(台湾福报周报社总顾问、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代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
中村元《生活在自然中》、田村圆澄(九州历史资料馆馆长、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古代日本的佛教吸收》、荒木见悟(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儒家何以畏禅?》、镰田茂雄(爱知学院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华严思想的接受形态——中国、朝鲜、日本华严的特点》、山折哲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关于中世的日本佛教》、伊藤瑞睿(立正大学教授)《〈法华经〉在日本佛教中的传播和发展》。
(四)中日第四次佛教学术会议
1991年10月14-1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厅召开。中心议题:“十至十四世纪的中日佛教”。出席会议的代表和论文是:
镰田茂雄《东亚的佛教交流》、竺沙雅章(京都大学教授)《关于白莲宗》、柴田泰(札幌大谷短期大学教授)《宋代的净土思想》、木村清孝(东京大学教授)《圆悟克勤的禅和华严教理》、土田健次郎(早稻田大学教授)《道学与佛教》;
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教授)《元代大都的皇家佛寺》、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元寺院经济》、石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代正统儒家反佛理论的评析》、蓝吉富(台湾现代佛教学会理事长)《关于白云宗之形成及灭亡的若干考察》、李富华(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赵城金藏研究》、陈来(北京大学教授)《南宋的心学与佛教》。
(五)中日第五次佛教学术会议
1993年10月17-18日在日本京都的佛教大学四条中心举行。中心议题是:“鸠摩罗什与中日两国文化——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中外日报》前社长本间昭之助以《创造“太平洋文明”的基础——鸠摩罗什》为题致词。出席会议的代表和发表的论文是:
杜继文(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大乘大义章〉析略》、余敦康(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鸠摩罗什与东晋佛玄合流思潮》、杨曾文《鸠摩罗什的“诸法实相论”》、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因故未出席,书面发表)《鸠摩罗什与姚兴》、丁明夷(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鸠摩罗什与龟兹佛教艺术》;
中村元《基于现实生活的思考》,梶山雄一(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佛教大学教授)《〈大智度论〉中的宇宙观与佛陀观》、镰田茂雄《鸠摩罗什对东亚佛教史的影响》、牧田谛亮《罗什外传——关于七寺一切经中〈大乘菩萨入道三种观〉等问题》、汤山明(日本国际佛教研究所所长)《从中亚地区对佛教典籍的接受情况来看罗什汉译〈妙法莲华经〉》。
(六)中日第六次佛教学术会议
1995年10月17-18日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中心议题“佛教与儒、道二教的关系”。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授予当时的《中外日报》社长本间昭之助以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顾问的称号。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授予镰田茂雄教授荣誉教授的称号。会议代表和发表的论文是:
镰田茂雄《宗密的三教观——以〈原人论〉为中心》、福井文雅(早稻田大学教授)《佛教与全真教的成立》、冈部和雄(驹泽大学教授)《〈父母恩重经〉中的儒教、佛教、道教》、荒木典俊(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从汉晋壁画及副葬物中发现佛像的意义》、中嶋隆藏(东北大学教授)《佛教的接受与传统命运的改变》;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佛教与宋明理学的和合人文精神》、许抗生(北京大学教授)《南朝佛教论中印文化之异同——析宋齐之际佛道的夏夷之辨》、蒙培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儒、佛、道的境界说及其同异》、马西沙(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道教研究室主任)《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魏道儒(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教授)《从伦理观到心性论——契嵩的儒释融合学说》。
(七)中日第七次佛教学术会议
1997年10月19–20日在京都佛眼针灸理疗学校讲堂举行,协办单位是京都佛眼协会。此是纪念《中外日报》创立100周年的重要庆祝活动之一。中心议题:“法华经思想和中日两国文化”。应邀赴日出席会议的除学者代表外,尚有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吴云贵、副所长戴康生、曹中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郑文林、副总编辑宋立道作为特邀来宾出席会议。代表和发表的论文是:
任继愈《〈法华经〉和中国佛教》、方立天《〈法华经〉与“一念三千”说》、楼宇烈《〈法华经〉与观音信仰》、杨曾文《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方广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教授,佛教研究室副主任)《敦煌遗书中的〈法华经〉注疏》;
中村元《日本人能拓展抽象思维吗——超越鸠摩罗什译〈法华经〉的一个思想动向》、梶山雄一(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教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法华经〉的空、神变、佛身》、镰田茂雄(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海东天台宗的形成——朝鲜佛教和〈法华经〉》、渡边宝阳(立正大学前校长、立正大学日莲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日莲对〈法华经〉“一念三千”的继承》、池田鲁参(驹泽大学教授)《道元“法华转法华”的传统》。
(八)中日第八次佛教学术会议
1999年11月9-10日在北京温特莱酒店举行。中心议题是“21世纪的佛教和佛教研究”。新任《中外日报》社长轰照次首次出席会议。两国代表及发表的论文是:
楼宇烈《“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潘桂明(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从太虚的“人间佛教”展望新世纪的中国佛教》、王雷泉(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室主任、教授)《面对21世纪的中国佛教》、尕藏加(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教授)《新中国的藏传佛教研究——回顾与展望》、杨富学(敦煌研究院副教授、《敦煌研究》编辑)《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
镰田茂雄《21世纪的佛教》、赖富本宏(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因病未能出席,由中国学者代读)《佛教图象学的成果和问题点》、落合俊典(华顶短期大学教授)《写本一切经的资料价值》、菅野博史(创价大学教授)《中国法华思想研究的诸问题》、下田正弘(东京大学副教授)《佛教研究的现状和课题——以佛陀观的变迁为例证》
从1985年至1999年的每隔两年召开一次的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共有两国著名学者80多人次出席会议并发表论文。在两国举行会议的时候,都有来自各地的学者出席会议,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在两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世界宗教研究》和《中外日报》刊登了历次会议的论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编的《中日佛教研究》、杨曾文、镰田茂雄编的《中日佛教学术论文集》分别集中刊载了前二次和前六次会议发表的论文。
1997年12月底本间昭之助先生卸任《中外日报》社长之职,由轰照次先生继任社长,郑重表示要继续与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将两国佛教学术会议举办下去。1998年6月11日至13日,《中外日报》轰照次社长与镰田茂雄教授、形山俊彦编辑局长特地到北京访问世界宗教研究所并拜访北京图书馆任继愈教授,再次表示:《中外日报》社虽然社长更换,但今后仍将大力支持并将与世界宗教研究所密切协作将日中两国佛教学术会议继续举行下去,为促进两国佛教学术发展和增进国民之间的友谊不断作出贡献。
在中日佛教学术会议的筹备和召开历次会议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单位亲切指导和帮助,也得到北京和各地佛教研究学者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一切为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做出贡献的部门、朋友和同志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这世纪之交,衷心祝愿中日两国在各方方面的友好交流进一步发展,建立真正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无愧于崭新时代的贡献。
(1999年10月5日撰写,11月16日修改,增加第八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