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清代乾嘉时期的泰州人仲振奎,作为清代红楼戏曲的首编者,在《红楼梦》传播与改编史上的地位已逐步得到公认。但对于其家世,特别是该家族绵延五代,成员达数十人之多,并在通俗文学创作和女性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的家族文人群,至今则未见论述。
关键词:仲振奎;家族;文人群;考证
作者简介:钱成,男,1977年生,江苏泰州人,文学硕士,讲师,校报副主编。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清代乾嘉时期的泰州人仲振奎乃是历史上改编《红楼梦》小说为戏曲的第一人。他在1792年秋,便谱写成昆曲折子戏《葬花》一折,后又于1798年改编成五十六出的《红楼梦传奇》,成为将《红楼梦》小说文本改编为戏曲并成功搬上舞台的第一人。
一、仲振奎家世考
由于仲振奎在《红楼梦传奇》中自署“吴州红豆村樵填词”。故自清代中后期以来,国内外治戏曲史者大都将其视作江苏苏州人。如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根据《红楼梦传奇》中河间春舟居士撰序有“吾友仲子云涧,以玉茗才华”的说法人为仲云涧为苏州人。[1]直至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才将《红楼梦传奇》一剧作者由仲云涧改题为“仲振奎”,但除此之外没能提供更多的关于仲振奎的情况。到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才根据陈道坦《道光泰州志》卷之二十四《文苑传·仲振奎》考证出其为江苏泰州人,以后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等著作均沿袭这一说法。
但需指出的是,以上诸先生对仲振奎究竟属于泰州何地人,祖居何处,家世背景等情况均未作进一步的说明。
据《道光泰州志》载:“仲振奎,字春龙,号云涧。”别号红豆村樵、花史氏,生于乾隆十四年,卒年不详。并说他:“工诗,法少陵,为文精深浩瀚,出入三苏,平生著作无体不有,而稿多散佚。”[2]笔者据泰州市图书馆藏光绪抄本《吴陵仲氏支谱》及亲临现场考察,得知仲振奎家族祖居泰州东乡西场古镇(今江苏海安西场镇),其祖上应为明代洪武二十二年由苏州阊门迁至泰州西场。其父仲鹤庆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举家移居泰州城中,今海安西场尚存仲氏祖屋明代住宅——春雨庐(该处仲氏旧居为明代古建筑,现有厅屋三间,穿堂三间,大门及生活用房等四间,庭院三百平方米。经原江苏省文化厅金毅厅长亲自鉴定为明代建筑,原外交部副部长仲曦东为题“春雨庐”额)。其泰州居所应在今泰州市海陵区税东街西首(原税务桥西),该地今仍有部分清中期嘉庆年间的仲氏旧屋。
二、仲振奎父子、兄弟及著述考
根据《道光泰州志》及《续泰州志》、《海陵文征》、《泰县著述考》等记载,仲振奎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族中男女老幼皆能诗善赋。其曾祖父仲邦文,《道光泰州志》有“能文”的介绍。祖父仲素,人称芍坡先生,为邑名诸生,才甲一世,制艺而外,诗歌词律无所不通。其诗“冲和淡远,不事雕饰,虽意别工拙,而纯任自然。”存有《茗叟诗草》,附刊于《迨暇集》之前。[3]
仲振奎之父仲鹤庆,字品崇,号松岚。《道光泰州志》云“乾隆十七年(1782)万寿恩科领解大江南北,乾隆十九年(1784)捷南宫,官庸蜀,使滇江,驰驱万余里”,“厥后以不称大吏意,几落职为流人,僚友部民皆为椎心泣血,而松岚茹苦如荠履尾不,和平冲澹,不改平身事。”仲鹤庆在《迨暇集·自序》曾写道:“予生平未有暇日也。少忧病,年已就傅,尚伶仃不能自行。长忧贫,未冠即事舌耕,四座村蒙喧声如沸,意殊烦恶。壮而奔走四方,聊以糊口。”生活维艰由此见出一斑。据清泰州夏荃《海陵文征》记载,仲鹤庆曾主讲镇江宝晋、南康白鹿等书院。文章诗赋冠绝一时,诗作被誉为有李白、杜甫之神韵。[4]清邹熊辑《海陵诗汇》云:“故吾谓松岚少年之诗,中晚唐也;中年之诗,盛唐也;入蜀使滇诸篇,异夜郎之放废,同夔蜀之流离,李之神而杜之骨也。”[5]如其《武侯祠》诗:“非不乐躬耕,拳拳三顾情。嗣君如可辅,大业讵难成。星落秋风冷,祠荒灶火明。遐陬诚服久,犹自说南征。”现存有抄本《蜀江日记》一卷,《迨暇集》十四卷,《迨暇集古文》二卷,《云香文集》一卷。《淮海英灵集·丁集》卷三收有其诗十首,韩国钧编纂《海陵丛刻·先我集》卷二刊载其诗词十五首。此外,仲鹤庆还善写竹、兰、菊。喜山水、花鸟,且书法、诗文俱佳,与钱塘胡西坨、丹徒李萝村、兴化郑板桥、邑人陈志枢等友善。李斗《扬州画舫录》云:“仲鹤庆,字松岚,泰州进士。画有生气,书卷盎然。团时根、宫国苞、李顽石,并泰州人,俱工诗画。”[6]
仲振奎兄弟三人,弟弟振履与振献,《道光泰州志》云“皆能敷华藻,绍其家声”。仲振履,据《道光泰州志》,其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于道光二年(1822)。字临候,号云江,又号柘庵。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进士,次年授广东恩平知县,后任兴宁知县,嘉庆二十一年(1816)迁任广东东莞知县,后调南澳同知。道光元年(1821)以疾病告归,卒于家。《道光泰州志·仕绩》载其著有《作吏九规》、《秀才秘龠》、《虎门揽胜》、《咬得菜根堂诗文稿》。另据《海陵著述考》载:仲氏别号群玉山木石老人,有《家塾迩言》五卷,诗集《弃馀稿》六卷,《羊城候补曲》一卷,《双鸳祠传奇》、《冰绡帕传奇》等。《全清戏曲》收有仲振履《双鸳祠》。萧凤台《弃余稿序》论其诗如“秋水芙蓉,不假雕饰。”梁廷楠《曲话》卷三评仲振履所撰《双鸳祠》传奇说:“起伏顿挫,步武井然……。”[7]
仲振履曾在兄长仲振奎晚年丧妻、丧女、潦倒不堪时将之延纳府中,照顾起居。仲振奎《绿云红雨山房诗钞》刊行,即得仲振履的帮助,其嘉庆刊本的扉页上署有“嘉庆辛未四月,兴宁官署藏版”字样,“兴宁”乃仲振履为官之地,可知《绿云红雨山房诗钞》刊刻于此。仲振履还曾为仲振奎《红楼梦》传奇题词:“十二金钗半折磨,生生死死奈情何。却怜情海波千尺,不抵颦卿泪点多。绛珠宫里春空老,青埂峰前月易斜。只有芙蓉情种子,年年开作断肠花。公子佳人总太痴,痴情何必作仙慈。一生玉笛高吹起,那是红楼梦醒时。”[8]可见其戏曲创作应受到仲振奎的影响。
仲振奎三弟仲振猷为泰州贡生,生平事迹不详。
三、仲氏家族女性文人群考
仲氏一族,在文学创作上,巾帼不让须眉。吴廷燮《迨暇集·序》云“闺闱之中,也不乏吟咏之声”,并记述振奎祖母查孺人与其祖父“闭门却埽!雅事唱酬。”今泰州图书馆所藏仲振奎辑《泰州仲氏闺秀集合刻》,刊行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收录的是仲氏家族中女性文人的诗作。[9]具体如下:
仲莲庆之《碧香女史遗草》一卷、诗作41首。仲莲庆,字碧云,仲鹤庆之妹,仲振奎姑母;
仲振宜之《绮泉女史遗草》一卷、诗作137首。仲振宜,字绮泉,号芗云,仲鹤庆长女、仲振奎之妹,嫁苏州崔尔封;
仲振宣之《瑶泉女史遗草》一卷、诗作34首。仲振宣,字瑶泉,号芝云,仲鹤庆次女,张祥风妻室;
赵笺霞之《辟尘轩诗钞》一卷、诗作106首。赵笺霞,扬州人,字书云、仲振奎之妻;
洪湘兰之《绮云闱遗草》一卷、诗作16首。洪湘兰,仪征人,字畹秀,贡生仲振猷之妻;
仲贻銮《遗诗》一卷、诗作23首。贻銮乃仲振奎、赵笺霞之女;
张贻僑之遗诗八首,张贻僑乃仲振宣女。
闺阁之中,有如此之多女性耽于吟咏,并最终结集成《仲氏女史遗草》一书传于后世,就当时社会而言,实属罕见。这样浓郁的家学氛围,对仲振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正如仲振奎自己在《茗叟诗草》前的编辑说明中所言:“奎六七龄时,先大父呼之膝下教以诗歌,多奖诱之,未几而先大父下世,生平著作随手散去,未尝存稿,今于敝簏中检得诗四首,列于先君集前以仰答爱奎教奎之至意,而先君之能诗,其汪源亦可见矣”。
同样,仲氏的第五代也是人才济济。仲振奎之女,仲贻銮,字年华,号金城,泰州宫怀浦妻,卒年二十七。在仲振履膝下:子仲贻勤(字蓉宾);女仲贻簪(字紫华)、仲贻笄(字玉华)、仲孺人(佚名)都能诗。其子仲贻勤也受到家族的影响,少有“神童”之称。神清性敏,髫龄即脱口成诗,随父于粤东时染疾,垂危之际犹不绝吟哦,卒年仅十七。著有诗集《蓉宾遗草》,现存嘉庆十三年(1807)刻本。
仲振奎家族五代世系简表(据泰州市图书馆藏光绪抄本《吴陵仲氏支谱》)
以上为笔者根据相关资料考证后,所列出的仲振奎家族五代世系简表。由此可见,清代乾嘉时期泰州西场分海陵仲氏凡有资料可考共一十六人,其中有文集流传后世者达十名之多。
四、仲振奎家世对其文学创作之影响
仲振奎在《红楼梦传奇》的序言中说:“丁已秋病,百余日始能扶杖起,珠编玉籍,概封尘网,而又孤闷无聊,遂以歌曲自娱,凡四十日而成此。成之日,呼短童吹玉笛调之,幽怨呜咽,座客有潸然沾襟者。”仲振奎为何有如此的创作动机,而他欣赏自己的创作成果时为何流泪不止呢?除了因为《红楼梦》原作本身:“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悲剧魅力以及曹雪芹出众他人的才华外,还因为仲振奎与曹雪芹有很多相似之处。曹雪芹家道中落,仲振奎也是潦倒一生,命运却颇多坎坷。
海陵仲氏是地方上知名的书香门第,却非显赫之族,除仲鹤庆、仲振履中进士、历任知县一类的小官外,其他成员都未有科名。尤其是仲振奎本人,尽管才华出众,然而命运却舛。他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失利,一生仅以监生终老;加之老父无端获罪,心境悲怆;中年后家境萧条,生活维艰。更有甚有甚者,中年亡女,老岁丧妻,膝下无儿,晚景凄凉。他在悼亡其妻的诗中说:“嫁衣尽典供甘旨”、“无复鹅膏同泪日”。诗下自注:“乙巳予贫甚,邻馈鹅膏以燃灯,随燃随灭,两人泪涔涔下矣。”可见其清贫凄苦。他在为其妻赵笺霞《辟法轩诗钞》所作的序中,详记了丧妻亡女之不幸:“……而又无子,惟一女贻銮,颇聪慧,能吟七字诗,婉娈膝下惟称意。既而婿宫桐山。不三年而桐山夭。书云痛婿怜女,泪无干时。而贻銮又殁,书云思之,而又无孤子,尽瘁心力,精气遂大耗矣。丙寅春一病,及伙而逝。呼呼!命之不藏,失我珍偶。顾念此身,颓然已老,料今世也无以慰书云之痴心,且恐先秋而零,胜似草木,乃取其藏稿编辑之,并贻銮所吟诗,付之梓人。回忆就婚山右时,侍女捧砚索催妆诗,几如梦寐。而予之泪,又将何时霁矣!嘉庆丁卯九月云涧仲振奎撰。”[18]由此可见,仲氏的身世与曹雪芹有相似之处。他改编的《红楼梦传奇》,当是有感而发。现存《红楼梦传奇》前有徐鸣珂《研北花南吟草·仲云涧以感怀诗见示即次韵》诗云:“文章半世无知已,只分红楼索解人。”邹熊《声玉山斋诗集·吊仲云涧》诗云:“造物何心诞此公,赋才八斗数偏穷;百家诗侣题襟遍,一代文人被褐中。淮海遗迹留爪雪,京师魂断马头风;悲歌谱出红楼梦,葬花一曲写牢骚。”处境类似,灵犀相通,发而为文,情感自同。
同样,根据严敦易《仲云涧的〈红楼梦〉与〈怜春阁〉》指出,《怜春阁传奇》中李塘盖作者自喻,其剧中所写,实为仲振奎家庭间实有之事。该剧中之宾白,多可间接考见作者生平事迹。[10]又其《牟尼恨传奇》中的原型蕉子,蹭蹬科举40年,仅中副榜,又兼无子、丧偶,为挫抑、困厄之尤,正可谓他自身真实家庭生活的写照。《香囊恨传奇》一剧据他在《自序》中所言,实乃取材于其弟仲振履之婚事。
五、结语
综上所述,清代乾嘉时期泰州仲振奎家族五代文人辈出,形成了一个以泰州海陵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有明显通俗与女性文学色彩的文化家族。而且,与明清泰州其他文化家族的诗文传统不同,该家族在通俗文学创作和女性文学创作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泰州地域文学史个例,在清中期文学史上也极为罕见。此外,家学渊源为仲振奎在文学上的成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科举之途的穷途失意和家庭的不幸变故所带来的种种人生体悟,则成为仲振奎戏曲创作主要的现实素材与直接动机,使其成为清代“红楼戏曲”改编第一人。
注释:
[1]日本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431.
[2]清王有庆等修,陈世镕等纂.道光泰州志.[M].道光七年(1827)刻本.泰州图书馆藏.
[3]清仲鹤庆.迨暇集十四卷.[M].嘉庆辛未年(1811)兴宁刊本.泰州市图书馆藏。
[4]清夏荃辑.海陵文征二十卷,附录十二卷.[M].道光刻光绪九年(1883)补刻本,泰州市图书馆藏.
[5]清邹熊辑.海陵诗汇二十三卷,补遗一卷.[M].泰州市博物馆藏清同治抄本.
[6]清李斗撰,周春东注.扬州画舫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22.
[7]清梁廷楠.曲话.[M].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七百种曲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8):265.
[8]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M].嘉庆已末(1799)绿云红雨山房原刻本.泰州图书馆藏.
[9]清仲振奎辑.仲氏女史遗草.[M].嘉庆辛未年(1811)兴宁刊本.泰州市图书馆藏.
[10]严敦易.元明清戏曲论集.[M].郑州: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