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西夏的防御带基本在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直线上。中间是环庆路(中心城市庆州,今庆阳),往左是泾原路(谓州,今平凉),再往左是秦凤路(秦州,今天水);往右是鄜延路(延州,今延安),再往右是河东路的麟州(今神木)和府州(今府谷)。其中,西线泾原路和东线鄜延路最重要。仁宗朝三大战役——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都发生在这两路。
景佑年间,赵元昊准备进攻宋朝,他的从父赵山遇多次劝告,不听。五年(1038年)九月,赵山遇带着妻子投奔宋朝。皇帝为了安抚赵元昊,下诏不接受。赵山遇被遣送回去,被乱箭射死。这件事说明宋朝的情报工作是失败的。十月,赵元昊自称大夏皇帝。
宝元元年(1038年)十二月,皇帝才知道西夏自立,任命了两个高级指挥官。夏竦为奉宁节度使,知永兴军;范雍为振武节度使,知延州。二年一月,元昊遣使结好,宋朝没有明确的态度。六月,宋朝正式与西夏决裂。七月,夏竦为泾原、秦凤两路沿边经略安抚使,范雍为鄜延、环庆两路沿边经略安抚使,分别成为东线和西线的最高指挥官。
宋朝打算讨伐西夏,只有右正言(谏官)吴育提出以南唐模式安抚。首相张士逊嘲笑吴育疯了。吴育接着提出了坚壁清野的防守模式。吴育曾得过状元,文采很好,也很有政治眼光。夏竦上十策,核心是积极防守。镇海节度使、知枢密院事夏守赟提出了“伺便邀击”的方案。宋朝给吐蕃领袖唃厮啰加官赏财,让他进攻西夏。唃厮啰象征性地出兵,应付了一下。
宝元二年十一月,西夏进攻保安军和承平寨,宋朝小胜。元昊向范雍遣使求和,范雍放松了警惕。三年一月,西夏进攻金明寨,宋都监李士彬被擒。原因有三:范雍留用降兵;李士彬骄傲自满,对手下严酷;听从了范雍分兵防守的命令。东线副指挥官(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帅军增援延州,在三川口与西夏激战。都监黄德和在关键时候撤军,导致部队崩溃。刘平与鄜延路副都部署石元孙被擒,巡检郭遵等战死。
三川口之战,东线指挥官范雍负主要责任,李士彬、黄德和负次要责任。应以知越州范仲淹取代范雍,以种世衡取代李士彬,以狄青取代黄德和。当时,范仲淹仅为副司级干部(员外郎),比范雍差远了。种世衡时任鄜州判官,狄青时任鄜延都巡检司指挥使,级别都很低。
范雍降官为吏部侍郎,知安州。从正部级降为副部级,处分太轻了。黄德和临阵脱逃,本该处斩,又诬告刘平降敌。折腾了三个月才搞明白,黄德和被腰斩、枭首。夏守赟被任命为陕西最高军事长官(陕西都部署、经略安抚使、沿边招讨使),没起什么,很快被夏竦代替,韩琦、范仲淹成为他的副手。
夏竦、韩琦制订了攻、守两个方案,朝廷决定采纳进攻方案,由泾原、鄜延两路进攻西夏。然而,遭到了东线指挥官范仲淹的反对。范仲淹反对,有一定的道理。当时,高级将领可以直接上书皇帝,不利于前线的统一指挥。于是,方案反复争论。
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经略安抚副使韩琦巡边至泾州,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来此议事。正好听说西夏准备进攻谓州,韩琦命令任福带兵出击抗敌。任福被夏军牵着鼻子走,走到六盘山西的好水川,中伏。任福、都监王珪等战死。此战主要责任在韩琦和任福。韩琦不该派任福进攻,任福不该深入。韩琦被贬官;范仲淹因为私自与西夏谈判,也被贬。
七月,西夏进攻麟州、府州,占领丰州。朝廷以鄜延都钤辖张亢为并代都钤辖。张亢经过数次战斗,成功守卫了二州。在左翼,秦凤副都部署、知秦州曹琮防守积极,外交努力,与张亢都可谓良将。
十月,分陕西为四路。韩琦管秦凤,王沿管泾原,范仲淹管环庆,庞籍管鄜延。二年九月,王沿听说西夏将要进攻,派泾原副都部署葛怀敏出兵御敌。葛怀敏非将才,拒绝了都监赵珣的正确意见,在定川寨战败。在四大指挥中,王沿最弱,却派他守卫最重要的泾原路。此战王沿和葛怀敏负主要责任。应以赵珣取代葛怀敏。
宋仁宗有一把好牌,却不会用。我若是宋仁宗,将这样安排:王德用为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知谓州;范仲淹为鄜延路都部署,知延州;张亢为并代都钤辖,知府州;曹琮为秦凤路都部署,知秦州。王珪知镇戎军,种世衡知金明寨,狄青为鄜延路副都部署。庞籍也是个出色的指挥官。不过,他严酷了些,让他当河北路都部署,防御大辽。
在中央一级,也就是枢密院,我建议这样安排。韩琦对好水川之败负有重要责任,不宜在前线指挥,此人热情很高,也有器度,可任枢密副使。吴育的眼光独特,很有才识,也可任枢密副使。至于枢密使,找不出特别合适的人选,选择正人君子杜衍。状元王尧臣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当参知政事。新设立一个官职——情报总监,让赵珣来干。
三大战役,大宋全输了。宋朝文盛武衰,由此可见一端。每当读到这段历史,我特别遗憾。如果按照我上面说的来安排,宋夏战争的结果肯定会改写。当然,这是我的事后诸葛亮,历史是没有如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