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形象奇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他继承陶渊明《责子》、杜甫《漫兴》、黄庭坚《打猛诨入,打猛诨出》的诗歌传统,并加以发扬和改造,使幽默之中又带上活脱和奇趣。他既能把一个寻常事物写得见所未见,又能叫人读后忍俊不禁发出会意的一笑并引起深深的思索。这首《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就是其中的一例。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7)三月,孝宗听纳翰林学士洪迈之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将张浚当配飨,指斥洪迈不俟集议、专辄独断,无异“指鹿为马”,这是将洪迈比为赵高,这样孝宗就变成了秦二世胡亥。于是惹恼孝宗:“(杨)”万里以联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阁,贬为绢州太守(今江西高安县)。第二年,孝宗去世,光宗继位,杨万里任秘书少监前曾为太子赵淳侍读,太子曾亲为杨题“诚斋”二字。赵淳二月即位后五月复杨万里直秘阁职务,八月被召,九月人京。这首绝句即是作于入京路上。上湖岭,在今浙江台州仙居县溪港乡境内,今有上湖岭村。是由江西高安赴杭州必经之地。招贤江,即今永安溪,江的南北有南峰山和北峰山。诗人赴杭必须翻越南峰山后渡江,在翻越北峰山北上。这首诗即是抒发诗人翻越南、北上时的感受。
此诗的诗题是件极为寻常之事,行旅中的翻山越岭。但表现角度却极为新巧——不说登山之时却说登上之后;不说人登山之难却说山在与人争高。把行人急于翻过山岭的心理状态处理得异常诙谐幽默,使人读后确实感到“语语未经人道”,对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也会发出会心的一笑。其手法颇像《孙子兵法》中“欲取之必先予之”的以守为攻战略:诗人要说的是山高,首先却说山低。要写山下登山,却写岭下望山;要写登山难,先写望山易。诗人说,在岭下望招贤江江南江北的山峰,就像招贤江上起伏的波涛那样平缓。“伏涛”,即起伏的波涛。另外,也暗示是在岭下看山,紧扣诗题,这是一种俯视的眼光,反映的则是一种轻视的心理。因此“岭下看山似伏涛”并不是在描述山岭的起伏不平、连绵不断的山势,而是意在表达招贤江南北山峰在尚未翻山的行人眼中感受。第二句“见人上岭旋争豪”在结构上是个过渡,写岭下行人开始登山。但此句妙在不说行人登山,而说山岭随即开始和行人展开一场竞争——“旋争豪”。这句在表现手法上登山妙处不仅在于把山拟人化,使它变成一个富有好胜心、可以消长的活物,更在于为下面两句写登山者的感受,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做好铺垫。
最后两句“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是写登山的经过,它集中表现了“诚斋体”幽默诙谐、活脱又寓深意的艺术风格。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再看看杨万里的另一首诗《寄题王国华环秀楼》(之二)
平地看山山绝低,上楼山色逐层奇。
不知山与楼争长?为复楼随山却移。
这首诗的内容与手法与《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很相似,但在艺术上却有高下。首先,《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活画出登山者的具体形态和心理:登山当然是“一登一陟”,但通过这“一登一陟”,尤其是“一回顾”,把登山者要与山争高低、急于翻过山的心态表现得生动逼真而且活脱幽默;而《寄题王国华环秀楼》(之二)只用“上楼”二字来概括,当然不及前者形象;其次,前者也暗暗道出“旋争豪”的结果:“我脚高时他更高”——人没有赛过山。这句诗表面上看似乎是违背了生活常识,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翻不过的山。诗人之所以要说成脚高山更高,这不仅仅是在暗示登山者急于翻山的急迫心情,也是登山者在岭下对登越过于乐观的幽默的反省。这种结尾方式与开头一句,以及与诗题“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首先是人看山,然后是山与人较劲,最后是人登山、山胜人(实际上是人胜山)。这比上面那首《寄题王国华环秀楼》(之二)以疑问结尾更显得风趣幽默。
当然,这首诗的主旨,并不仅仅是以一种极为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现一个登山过程。这个过程还告诉我们:天下任何事看似容易,实行起来并不轻松。因此对万事万物实践起来都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也就是宋代理学家所说的“知易行难”。 这就是蕴藏在这首表面上诙谐幽默的小诗中的哲理。杨万里不仅是个诗人,也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著有《诚斋易传》,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张拭是好友。只不过他能把哲理蕴藏于风趣幽默的形象之中,这是他比张载、二程乃至张拭的哲理诗高明之处。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南宋诗坛上,陆游和杨万里都是力主创新的高手。但杨万里的创新和陆游又有所不同。如果按钱钟书的说法那就是:“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以古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诚斋之化生为熟也。放翁善写景,而诚斋善写生;放翁如图画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谈艺录》)。也就是说,杨万里善于抓住瞬间流动的美景,用特定的摄影镜头快速的、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赋予人所未言的新的画面和感受。这首《小池》就是以此特色而著名。诗人把细细无声的泉流,倒映在水中的树影,才露叶尖的新荷和刚刚停立在上面的蜻蜓的瞬间,快速地捕捉下来,活刺刺地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这个夏日的小池给人留下及其秀美生动的印象。
诗人写小池,先从池边写起。池边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流进池里,晴日把岸边的树影也投入池中。大概有股微风吧,池面漾起涟漪,使树影在池面轻轻地款摆。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们称道,其原因就在于它很好地处理了景与情的关系。一首诗如果只写景,会显得苍白缺少灵魂;如果只是抒情,则又容易流于空洞和浮泛。杨万里对此的处理办法是以物拟人,把自己的情感灌注到景物之中。既逼真的描绘出客观景物,又让他们之间相互依恋你,富有人情味。这是个小池,源泉不大,但诗人不说泉流小,而说泉源珍惜水流,不肯吐出更多。也许还要加上珍惜这静谧的环境,不肯让泉流大声喧哗,而让它细流涓涓、悄悄流淌。同样的,诗人也不说岸边的树木倒影在水中,而是说树木喜爱在池水中轻柔款摆的身影。这样,泉眼、细流、树影、晴日围绕着小池构成了一幅秀美又静谧的画面。其中的景物又有一种互相珍惜、爱护的情感。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使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产生浓郁的生活情趣,反映出诗人愉悦又闲适的心态。
接着,诗人从水边写到水面。如果说前两句是诗人用“摄影之快镜”摄下的广角镜头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着意选取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撇开了红菱、鱼戏之类人们常用来描写江南池塘的景物,而是抓住一个刚刚露出水面的新荷进行描摹:这支新荷刚刚露出水面,新叶还未舒展开,只是尖尖的一角。其中的“才”这个画面有了时间感,也是这静态的荷叶有了成长感。“小荷才露尖尖角”顿时使这个画面增添了旺盛的生命力,也与前两句静谧的周边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如此,诗人又更进一步,让一只蜻蜓又飞落在小荷的“尖尖角”上,更给人一种空间流动感。从而使小荷,乃至整个水面更加摇曳多姿。要知道,蜻蜓落在小荷之上,这是个极细微又转瞬即逝的动作,诗人不失时机把它捕捉进画面并且用特写镜头放大出来,说明杨万里确如钱钟书所云 “诚斋善写生”,“ 则如摄影之快镜”。正是诗人这种高超 的写生技巧,使这首小诗既有优美的意境又有生动的情趣,笔调活泼又自然,给人一种清新的美的享受。
那么,诗人这种高超的技巧是怎样得来的呢?这就要从诗人的创作道路谈起。杨万里早年写诗学“江西体”,中年后认识到“江西体”老是强调“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在书本里变化腾挪、翻空出奇的弊端,认识到“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尽焚其少作“江西体”千余首,由师法古人走上师法自然的道路。“不是风烟好,那得句子新”。他在大自然中细细观察,慢慢体会,从而观察到别人没有观察到的角度,捕捉到别人没有捕捉到的瞬时,在千百次实践中又掌握了高超的表达技巧,从而写出类似这首绝句的既有优美的意境,又有生动的情趣和活泼自然语言的优秀之作。他的好友著名词人姜夔曾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大概也就是在夸奖诗人捕捉景物的本领特别高强吧!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