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目前学术界都说印刷《古今图书集成》的铜活字是武英殿制作的,而笔者怀疑此说。窃以为铜活字是允祉支持陈梦雷作的,在实验阶段印刷了他的《松鹤山房诗文集》。兹用书信体形式初步表述出来,以向方家请教。
鸿君:
您好!我的《〈松鹤山房诗文集〉版本谈》写到“铜活字”搁浅了,根据掌握的材料,难于做出确定的判断。停下写作,再去读书查资料,其中又阅读了您的博士论文的有关部分和您发给我的《铜活字印本概述》,颇受启发,遂将我的想法和疑问写出来向您咨询请教。当然希望得到支持,也非常喜欢听到否定性意见,以促使我进一步思考问题。
1.铜活字问题。
用铜活字印刷《集成》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少不了皇帝的谕旨、臣子的奏折,可是康熙朝档案只字无载。因为文献阙如,致使众说纷纭。对此问题我在《〈图书集成〉研究》说“铜活字的制作是由古今图书集成馆完成的”,只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校正铜版”四个字推想的,自觉论据十分单薄。后来想从《松鹤山房诗文集》中捕捉些信息,寻觅铜活字的制作踪迹。我的想法得到清华大学苗日新教授的大力支持,他为我复印了《续修四库全书》本《松鹤山房诗文集》,从北图复印了百十来张原书缩印件。他主要考证清华园的历史变迁,专著即将问世。清华园最早是允祉的熙春园,陈梦雷曾在此校阅《汇编》。他与我共同还认为《集成》的印刷也在此。他已向校方建议通过考古办法来弄清铜活字是否也在此制作。建议很好,何时能实现,未卜可知。
《松……》为实验品,我俩的意见一致。不同的是您认为,试验之后,又用武英殿的铜活字印刷《集成》。我觉得陈梦雷不会在武英殿已有现成的铜活字的情况下再去花很大力量制作铜活字。我认为印《集成》的铜活字不是武英殿的,理由请参看我的《〈四库全书提要〉“校正铜版”释考》。我认为试印《松……》的过程,是不断改进提高制作铜活字和提高印刷质量的过程,成功了,选择试印中的美观的一类字形作标准,重新制作铜活字印刷《集成》。一般著作都说《松……》康熙五十二年出版,虽未见到其最初文献根据,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康熙五十二年是康熙帝六十岁大寿,万寿盛典,这年允祉受命立馆编纂《律历渊源》。陈梦雷试印铜活字《诗文集》与允祉有直接关系。允祉受命编纂历算书籍时考虑将来的印刷,组织力量制作铜活字,陈梦雷参加铜活字的制作,将自己的《松鹤山房诗文集》做实验印刷对象。首先是制铜活字,到一定阶段才进入印刷阶段。《松……诗集》有康熙五十二年秋才写完的诗作,五十六年的识语;《文集》中有五十六年的文章,这表明《松……》印完的时间不会早于五十六年。那么不到三十卷的书籍怎麼印了四、五年的时间?而且印刷的相当粗糙(《版本杂谈》里有详细论述)。我的解释是在试验过程中,要试制铜活字,试验拼版,试验油墨,应该说用铜活字印书的工艺是相当复杂的,都需要试验,当然费时间。印成流传到现在的《松……》是试验过程的最后阶段的总结性成果。以此为基础制作铜活字印刷《集成》。
总体看,《松鹤山房诗文集》铜活字与《集成》铜活字显然不一套。但《松……》中的一些字是与《集成》里的字是十分相似的。《松……》的字应属宋体字,但规格(字的大小,横竖笔画粗细之比例)、风格是不统一的,显得板滞,我分析主要是刻工技术尚不熟练,撇捺的弯曲度掌握得不好,例如“人”,多数撇捺弯度小,近似于两个棒支撑,两笔的交接点在撇的四分之一与四分之三处。但是有的“人”字撇捺从撇的上端稍下相接,撇、捺的弯度由上而下逐渐加大,捺画上细下粗,出锋尖利,成月牙形,其形态风格与《集成》“人”字毫无二致,再如有些“莫”、“言”、“安”等字都与《集成》里的字一样。《松……》的字,粗粗分类可有三种:(1),粗壮方正型。这类字占绝大多数,形体方正,虽然横细、竖粗有别,但相差不明显,有的粗细几乎一样,起笔收笔处楷书的笔法残存成分多。例见(《文集》卷之一疏三十)。(2),细弱修美型形。字体较小而略长,笔画细弱而秀美(例见《诗集》卷之三五言律十九)。3,《集成》字体,亦即典型的宋体字。横画起笔竖切,收笔处突起三角形,干净利索,撇捺弧弯自然,出锋尖利。总体舒展和谐。从上面例举的“莫”、“人”、“安”那些字可见一斑。我猜测,就是在此类型的基础上,重新加工刻制了《集成》的铜活字(关于《集成》的铜活字问题另文叙述)。从《集成》、《松……》的版框、字数比较,可判定两书的活字的大小是相同的。《集成》的版框我据复印件测得的高(外延)有21.1、21.3、21.9厘米。拍卖公司提供的数据有21.2、21.3、21.4(居多)、21.5厘米多种,相差不多。《松……》的版框《续修四库》本注明高为210厘毫米。《集成》边框双线,《松……》单线,所以前者稍长,后者稍短,主要是因为版框不同形成的,字钉的横宽相同。两书每行都是20个字,每个字大约是10毫米。这就是说,刻制《集成》的铜活字,只是提高了刻制水平,没有改变字钉的大小。
因为印刷《集成》的铜活字是陈梦雷在允祉的支持下进行的,其功显赫,雍正皇帝怎么能让关于实验的文献资料流传呢,清洗无疑,所以我们看不到康熙朝的有关《古今图书集成》的档案资料。许多文章介绍陈梦雷有《天一道人集》,不见有实物收藏,是误传还是被禁毁,尚需研究。将来如有发现,或许对解决铜活字问题提供宝贵的资料。如果《集成》的铜活字是武英殿制作的,对于彰显朝廷稽古右文大有作用,有关文献资料肯定会流传下来的。可是流传到现在的康熙朝的铜板古籍中,没有一种书籍明确标明是武英殿印刷的。陈梦雷参与了铜活字的制作,所以《四库全书提要》用“校正铜版”概括他的生平业绩。我的这种意见有很浓的猜想色彩,缺乏确实的文献佐证。但说武英殿制作了铜活字又有什么确切证据呢?
2.铜字库问题
许多文章都说武英殿设有铜活字库,乾隆曾说铜活字印完《集成》后“贮之武英”,武英殿有铜字库应该是没问题的。问题是何时设立的。《大清会典》没有说明设立的具体时间。如果设立的时间在印刷《集成》前,那么印刷《集成》就可能是用的武英殿的铜活字了。如果铜字库建立在印刷《集成》之后,那铜活字就可能不是武英殿的了,它只是保存曾印刷《集成》的铜活字。《大清会典》中记铜字库职责的那段文字,还记载书写雕刻木活字、铜活字和刻图板的工价,看来这不是康熙朝的事。康熙十九年武英殿建立的是造办处,雍正七年才调整为修书处。造办处的职责在造制,印刷图书只是他一部分指责,这方面的人员不多,力量有限,印刷能力不大,所以康熙朝武英殿印制的书不多,他哪有力量印刷《集成》这样的万卷巨作呢?
3.康熙朝《集成》外铜活字书籍
《概述》将清代的铜活字书理出头绪,方便分析思考。其中我关心的是康熙朝的书。康熙朝的铜活字书籍除《集成》外,只有《星历考原》明确著录为康熙五十二年内府铜活字本,其他都没有确切的出版时间。《数理精蕴》署允祉、允禄,梅嗀成等撰,应该是康熙朝的,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六十年才最后定稿,有可能印完时已到雍正朝了。《律吕正义》署名允禄等撰,当是雍正朝的。因为允禄比允祉小,编书时才十八岁,还处以学习为主的阶段,雍正上台允禄是皇帝的“股肱耳目”,特别是揭发罗织允祉罪行有功,被委任为内务府总管,雍正二年,封为庄亲王。三年管理内务府,七年任正红旗都统,与此同时允祉遭打击以致丧命。允祉本是《律吕正义》的重要编纂人,却被削去名字,放到“等”字里,这如同《集成》削去陈梦雷的名字同出一炉,可以证明署名允禄的《律吕正义》几种版本是雍正朝出版的。关于《数理精蕴》的编纂,各书所述小有不同,有说康熙二十九年开始,有说五十一年成书的(故宫博物院网藏书珍本介绍,)有说五十二年立馆,历经三十一年于康熙六十年最后完成的,它的具体出版年月不见记载,《国朝宫史》介绍说《御制律历渊源》“雍正二年校刊”,自然包括了《数理精蕴》。在康熙末年至雍正初,雍正还没有来得及罗织罪名致允祉死地的,所以《数理精蕴》列允祉为编纂者之首。而在它之后的《星历考成》就署名允禄了。《清史稿》载:“六十年御制算法书成,赐名《数理精蕴》……六十一年三月历书稿成,并律吕、算法共为《律历渊源》一百卷。”据此《数理精蕴》成书在前,有可能六十年或六十一年就开印了。《星历考原》的铜活字本我持怀疑态度,因为没有见到原书和书影,不能断言。我的疑问是如果真的为五十二年铜活字版,为什么五十二年前后编刻的书(例如五十三年的《朱子全书》、五十二年的《全唐诗录》)只有它一种书用铜活字,而其他多种钦编御定的书,却去另行雕版呢?我分析铜活字《星历考原》有可能五十二年编完,后来才用铜活字印行的。
4.《松……》中的的圈圈和逗号的作用
古籍中有表句逗的符号,我见到的多是用笔画上去的,极少印刷的,一般在句末字的右下方,《松……》中行间小圆圈、豆号、短竖,有的圈在句读处。但有的成串,在两行的正中间,从形状墨色看是排版印上去的。您过目的古籍多,见到过类似情况,它们各表示什么?如果是雕版,雕刻出这些符号还比较容易,用活字排版无疑要困难费事得多,《集成》没有这些符号,用界栏,拼板更容易些。
5.得一道人何许人
《松……》中有许多人的评语,评语最多的是得一道人,约427则,分布在几乎整部《诗文集》中,不仅量多,而且精当。例如他评论陈梦雷《半圃即事》“情已逐山林”之类的话是“庙堂中人语,不是农圃中人语”,这是很有见地的。在《重修郑夹漈先生草堂序》中陈梦雷说他年轻时就想“合三书(《三通》)之长,更为之标纲区目,绘图立表,扩其未备,而续其余。”编一部大类书。得一道人评语中说:“借题以发胸中所欲言,未几,大愿得售,遂使宇宙间成大不朽事业,真快事也!”联系陈梦雷生平,可知“大愿得售”,是指编成《汇编》(《集成》),“大不朽事业”,与王掞“不朽之盛业”的评价,都是十分中肯的,为历史所证明。由以上两例,可见出得一道人也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我手头工具书没有查到他的生平,您能帮我查查吗?我隐约地觉得,得一道人可能是陈梦雷的一位挚友,帮陈梦雷编辑《松……》的人。
2008年7月4日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