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在《水浒传》之中是“懦弱”的代表,武家兄弟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景阳冈上打死虎显现出了勇猛,一个被人把帽子涂成了绿色显现出了懦弱……
有趣的是武大郎在历史上真有此人,不过与历史相比,《水浒传》中的武大郎的形象上歪曲的太多,或者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人物。历史上的武大郎原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他生的身材高大,相貌不俗。与《水浒传》中描写的形象完全两样。他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弟武松相依为命。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大比之年,高中状元,任山东阳谷县令。武植的昔日同窗黄堂名落孙山后,不幸家中又起了大火,便去找武植去借钱。他来到阳谷县一住半月,只是来的当天见了武植一面,便再也见不到了,因为武植一直忙于政务:兴修水利,让阳谷百姓顺利赶上播种时节。黄堂以为武植是故意避而不见,所以一气之下回了清河县。在路上,他为泄私愤,于路边道旁树上,墙上写了很多武植的坏话,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还画了很多讥讽武植形象的图画。
回到家中,只见一座新盖的房屋亮亮堂堂。黄堂一问妻子才知道,原来武植得知黄堂的遭遇后就派人送来银钱,并帮着盖好了房子。本想一切准备妥当后再告诉黄堂,可是……黄堂懊悔不已,急忙赶回阳谷县,把他一路所写所画的东西全部涂抹掉。谁知这些东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并写进了他那部千古传诵的《水浒传》中,流传天下。所以,大家就看到了现在的武大郎。
武植的妻子潘氏金莲,是清河县黄金庄人氏,是一名大家闺秀。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嫁了家境贫寒的武植(当时武植还没有中状元)。然而经过施老先生的艺术加工,就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潘金莲了。
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墓穴呈圆井型结构,是座悬棺墓,未发现尚存遗物。为缅怀先祖,武氏族人又对武大郎墓修葺一新,并于1996年,筹资修建穿厅、展室、围墙、大门、甬道。在墓前修建碑楼,并撰写碑文如下: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裔胄,后徙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以上的材料很难考察它的真实性,只是觉得很多人会感叹武大郎还有如此光辉的形象。小说中的武大郎和历史真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可见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观倾向性。
武大郎是在《水浒传》第24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一回出场的。小说中写道:“这武大郎身高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一个诨名叫‘三寸丁谷树皮’”。这是一个完全被丑化了的想象。把武大郎定位为一个“懦弱而守本分”的人。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武大惨遭毒害,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性格悲剧
首先武大郎是懦弱的。小说中处处可见他的懦弱之处:对自己的娇妻从来没有反抗,言听计从。面对妻子的责骂、侮辱,总是逆来顺受;在清河县居住时娇妻受到骚扰,武大郎选择的是搬到阳谷县紫石街居住;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当得知潘金莲和西门庆有染,被西门庆踢伤时,懦弱的武大郎却劝说潘金莲“你救得活我,无事了,一笔都勾,并不记怀武二家来亦不提起”。武大郎大大方方很有绅士风度的接受了这顶绿帽子,懦弱程度可见一斑。当然我们也可以把他的这种言行理解成一种缓兵之计,等武松回来收拾这对奸夫淫妇。可是他能够这样想,那他还是武大郎么?
武大郎的懦弱还表现在他的没主见上,对妻子的言听计从、对武松的依靠和郓哥捉奸时的犹豫不绝都体现了武大郎的没主见。当从郓哥那得知奸情之后,武大郎道“我如今寄了担儿,便去捉奸,如何?”读到此处,我为武大郎叫了一生好,咱终于也做了回男人。可是令人寒心的是,武大郎听了郓哥的建议,还是等到了明天。虽然没有捉奸的经验,我觉得如果换做是我,我不会为了捉奸再给那一对狗男女在一起的机会。
其次,武大郎表现的值得称赞的是他的善良勤奋。但是我认为恰恰是武大郎的勤奋造成了他的悲剧。武大郎善良,以至于从来不怀疑妻子,看见妻子把门关上,把帘子拉下来就天真的认为妻子很乖很听话。孰不知潘小姐早从后门溜了。武大郎是勤奋,每天早出晚归的卖炊饼。应该是生意还算红火,不然他是养活不了潘金莲这个美娇娘的。但是正是这种勤奋造成了潘金莲的无所事事,胡思乱想。假如说潘金莲每天都干重活,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或者每天都跟武大郎出去卖炊饼,她哪还有时间去偷情啊。抑或是中午卖累了回家休息一会儿,也早就发现了奸情。有时候这种勤奋有点可笑。在捉奸时小说中写道:“郓哥说:‘早些个,你且去卖一遭了来。’武大云飞也去卖了一遭回来”。
二、社会悲剧
武大郎之所以有以上的性格,最后造成悲剧是与当时的社会分不开的。武大郎作为一个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懦弱是无奈之举。武大郎没有什么社会地位,面对别人的欺负,他不敢选择反抗,除非他不想活了。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依靠,妻子遭骚扰无奈才选择了搬家。因为没有了兄弟的依靠才任潘金莲和西门庆胡搞。相反,在镇上偶遇武松时也曾经放出过“谁敢来放个屁”的豪言壮语。可是更多的时候贫民是没有谁可以依靠的。他们不得不忍气吞声,懦弱一点或许就会有一个好一点的生存空间。毕竟每个人都想活着。
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社会黑暗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当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事在街上传为“佳话”时,碍于西门庆的权势没人感告诉武大郎,帮助武大郎。王婆撮合潘金莲和西门庆,甚至出谋划策毒害武大郎,不过是为了赚几个棺材钱。郓哥告密给武大郎,也是想从武大郎那找一些好处。西门庆贿赂官府胡乱验尸等都是武大郎悲剧的原因。
三、爱情悲剧
武大天生的丑陋,丑陋不是你的错,可是你要娶一个美娇娘就是你的错了,因为这完全颠覆“郎才女貌”这个传统的审美和择偶法则。俗话说“红颜祸水”,武大郎一个不会趟爱情之水的人,必将淹死在这潭祸水里。武大郎的婚姻是别人恩赐,23岁美丽娇艳的潘金莲看着丑陋的武大郎就来气恶心,又有什么爱情可言呢?武大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以为卖炊饼赚钱给潘金莲花那就是爱情。以为爱情就是简单的在一起生活。事实证明武大郎是错了。相信没有西门庆潘金莲也会有爱上什么“北门庆”、“东门庆”的。
诸多因素的结合铸成了武大郎的悲剧。反观历史上的武大郎武植的光辉形象与小说中的巨大反差,相信武大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定不能安息。然而作者为什么如此丑化武大郎的形象呢?我们只能猜测,或许《水浒传》的作者和武植有仇,杀父之仇或夺妻之恨。抑或是作者是与潘金莲,武植所组成的三角恋爱的失败者,为逞一时之快,才将武大郎和潘金莲如此的丑化,那些都不曾可知。我认为作者希望把武大郎塑造成为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不是为了衬托武松或者潘金莲,而是有他独特的思想价值。《水浒传》中描写的108位好汉各个都是身手矫健血气方刚,很有一股匪气。而武大郎却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武大郎善良忠厚本分却又懦弱,逆来顺受。显然,作者对这一形象是否定的,甚至是大加鞭笞。写他娇气被夺,最后惨遭毒害,无意之中暗示了这类人物的命运。虽然梁山的英雄们最后亦是死于非命,但是这种死死得轰轰烈烈,死得各得其所。作者通过武大郎与梁山好汉的对比,颂扬了替天行道的江湖义气,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官府的腐败。我认为这更是批判了市民那种麻木,那种懦弱的善良和逆来顺受的奴性。
武大郎的形象我认为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介中滋味很是奇妙。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也曾经做过一分钟的武大郎,正如鲁迅所说中国有许多阿Q的后人,武大郎又何曾不生活在我们身边呢?(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