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北京西郊略有些凛冽的风里,不经意间似乎可以闻到夹杂着远处十三陵水库水的气息,抬头看天空,是那样地澄澈高远;回首望远处,军都山清晰可见。然而,这一切于我,是那样的模糊和不真实,是那样的陌生和不适应。工作以来,整日埋头于上班、下班、开会、加班,整日埋头于写通告、报材料、写研究报告,半年前还在国学的乐土中少年恣意的日子,仿佛已经很远很远,恍如隔世;只有点开当日熟悉的国学网页面,才感到我的确曾经经历,于是在一刹那思绪如潮涌来,不能自已。
记得自己当初出于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不顾一切从理工科转到古典文学,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范子烨师门下。经范师介绍,我认识了国学网尹小林先生。仍然记得初次见到尹总时的情景:从首师大北一区南门进去,绕过文科楼,穿过两旁布满了依依垂柳的林荫路,到达位于校区西北角的综合楼。就在综合楼的四楼,我见到了尹总。初识尹总,当时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清楚。只记得当时自己的脸涨得通红,很是窘迫,浑身不自然。对此,和蔼可亲的尹总倒没说什么,临走时还送我两本书,一是《白文十三经》,一是《古代小说典》。后来时间久了,在不断的接触和国学网同仁的谈论中,渐渐感知尹总实在是一个极好而且很有思想的人,国学网的下属都很佩服他。
从此以后,我就在国学网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接触到了与传统媒介不同的国学载体,认识了许多对国学有持续热情、同时又富有才艺的同仁,知道了许多在国学领域内的见闻,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国学网做的第一件事是校对古籍。国学网尚有一种大型古籍文献数据库,即“国学宝典”——国学网的网头下面第一个链接就是“国学宝典”,我写毕业论文时从中获益良多。我所校对的古籍,就是属于国学宝典。记得当时校对了两种古籍,其一是《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其二是《全宋文》的部分内容。我在国学网做的第二件事是编辑《国学论坛报》,总共做了25期。每期《国学论坛报》分国学快讯、国学漫谈和论坛精华三部分。我在国学网做的第三件事是编撰国学彩信。这件事做得时间最长、收获颇多。我从2010年元旦开始做国学彩信,到2012年4月结束,总共做了228期。国学彩信共有“品经论典”、“历史讲堂”、“琴棋书画”、“谋略兵法”、“诗词雅叙”、“养生论道”六个栏目,正是因为做了很长时间的国学彩信,才使得我对古代儒家经典、历史文化、艺术、兵法以及中医等国学知识有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国学彩信这一项目时遇到的两位国学网同仁。刚开始负责统筹策划国学彩信的是孙健,尹总向我介绍他时,说,就叫孙老师吧。我心里颇不以为然,于是私下里喊他健哥。后来才发现,健哥乃是一传奇人物,文理兼修,而且国学方面的知识甚为渊博,所知范围极广,令人叹为观止。每每与之交谈,常常有我所不知晓的内容,让自诩为科班出身的我很是惭愧。后来健哥离职他就,偶尔还骋其才华,自作一两首诗作为节日的祝福。接替健哥的是闫兄国猛。此人与我同龄,所以共同话语很多。后来彩信的事情承他极力维持、多方设法,精益求精、认真负责,让国学彩信维持了较高的质量。国猛兄古道心肠、为人热情,且幽默睿智、善于机锋,除了工作上的沟通与交流外,我们在其他方面也保持了很好的关系,有许多我个人的事情也承他帮助,我很是感激。
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越来越暗,夜色渐起,秋雨绵绵,凉意渐升,回顾畴昔,不禁感慨良多,那许多美好而闪亮的峥嵘日子,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只剩下平平淡淡的生活。如今,再回首往日走过的旧路,真不知是喜是忧,请原谅当初的选择没能继续,请原谅当初的信誓旦旦没能实现,请原谅当初的轻狂和少不更事。然而,即使有些事会吹散随着这日渐凛冽的风,有些事会如梦逝去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也总有些事无论怎样走马兰台如同转蓬也会长留心中,比如我在国学网的经历,比如国学网的同仁,比如对国学的热爱。我当然无法忘怀当日面对国学网尹小林先生时的窘迫,无法忘怀在国学网经历的点点滴滴,无法忘怀当初对国学的执着与坚守,无法忘怀沉迷于国学中的痛苦与欢乐。抚今思昔,那种悲喜交织的复杂心态,已是难于讲清楚,只好在又一次点开国学网之前,面对着窗外“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情致,轻轻地叹一句“天凉好个秋”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