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曾现在安详宁静的傍晚,见过那样动人的夕照,我无法形容这种极致的美。因为这种美过于庞大,让我的心灵容纳不下;这种美过于沉重,让一个人的心灵无法承受;这种美太富于启发力,让人生出无限的惆怅,让人有许多喜悦想表达出来却无法言说,只能如同东晋时期听到清歌的桓子野那样“辄唤奈何”,而无法具体说出,只好让别人感叹一句:“桓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或者如同登上茅山的王伯舆那样,连声叹息:“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这种极致的美,就是国学;这种深情,就是对国学和国学网的深情。
对我来说,国学网已经不只是一个网站,也不只是一个实际的称谓,而是成为一种意象。她贯穿于我整个研究生阶段,陪着我在追寻国学和探索国学美景的道路上奔跑;她在我自以为风华恣意顾影自怜的年代里,伴随我一起在国学的山阴路上,欣赏自相映发的山川。她如同一个诗意的栖居之地,在这个地方,好像发生了太多的故事,这些故事荡漾在流水般的时间里,呈现在流水般的舞台上;这些故事是诗意的,美好的,让人心醉,也让人心碎。
在国学网,自然也有我的故事。有关我与国学网,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一些,当然不是全部。在这里,我无须补充。因为也许我可以写出当时发生的事实,却无法用笔墨去描绘那种美丽。如果说国学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的话,那么国学网就是这种家园的物质显现,是一个人心灵皈依的实体所在。在我看来,故事或者事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回顾这些故事和事实时不断涌上心头的情绪,是想起这些故事和事实的刹那难以言说的心情,是氤氲在这些故事和事实中的人所拥有的情怀。
对沉浸于国学中的我来说,国学就像是天涯,又像是圣地。而我,则如同游走在青春岁月里的飘泊不定的浪子,远行到国学的高山之巅;或者是一个朝圣的人,向着诗意的精神故乡,不断进发。国学网,则是伫立在海上的灯塔,散发出永远辉煌的灯火,照亮通向国学的路途和我对于国学的梦想,照亮腰间悬挂了一把长剑的少年儿郎,和不断缅怀的旧时月亮相得益彰。就像所有清新的落雪都在等待着河水融化后驶向远方,所有沉睡的落叶都想随着初冬的风一起飞翔,所有过去的日子在现实面前显得醇厚,所有远离的故乡都等待着有人回去守望,国学网就是在营造一个精神上的故乡,就是在铸就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精神空间,就是为了储存那些逝去的沧桑岁月,就是为了还原融化了的绰约冰雪。
如今,在地理上,我已经离国学网远了;我每天所做的事情,也已经与国学没有直接的关系了。那些在国学网发生的故事,那些在国学中任意驰骋的日子,也都渐渐远去。或许没有必要痛苦地提起它们,也没有必要忧伤地记住它们。只是那与天上的月光相得益彰的海上灯火是否像当年一样,照进入了有国学和国学网的梦乡?于是一霎时间,想起时间长河的岸边,曾有人怀着淡淡的惘然,仰望深蓝的云天。于是现在也像当年一样怅然,在刚刚黑下来的云天。那云天里,埋藏着对国学的热望,对国学网的缅想。
当风吹树影凌乱,落了一地的留恋,我会想起几多少年,几多流年,几多风烟,几多偷换,几多飘散,几多黯然。在梦想葱茏的海上,在绿意盎然的天上,在辽阔寂寞的大地中央,我当然会惦记做国学彩信的一个周期,会想起当年从国学网门口出来时看到的落日,会想起某一条国学彩信上描绘过的山峦。可是,我也相信,不论怎么怀恋,我却再也不会遇见,遇见那个当时执迷国学的少年。
于是在北京西郊的某个歧路前,目睹过多少次车祸,思量过多少次伤别,呈现过多少次秋风萧瑟后的沉默,总能够用国学和国学网的故事温暖一叠叠的少年愁和萧索。那些已成流水逝去的时光,那些不再发生的故事,总会留存在我的心里,总会流转在我的梦里。
对于过去,我宁愿携带着鞋底的泥土寻找旧日国学网的游踪,随着这秋季的最后一场风;我宁愿在超越了国学和现实的边境,等待逝去或者即将到来的暮鼓晨钟;我宁愿在葱茏的岁月里,看风在空旷的寂寥里吹起的国学旧梦长留心中。
对于将来,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仍然会游走在国学路途中没有终点出现的远方,我仍会醉倒在国学网的灯火照耀下有着月光的他乡,仍然会在“落山风吹过海洋,呜咽声仿佛是少年泪光”的那一天,向着国学“欲说又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