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山东人氏,早年父母双亡,孤身一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后流落长安,寄居到中郎将常何府中做门客。
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久不下雨。唐太宗认为,这是上天在警示自己,需要检查自己为政中的不当之处,于是就下诏令文武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对于一般的官员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不善文理、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武将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难事。常何就是如此。
正当常何为完成上书之事而着急发愁的时候,马周正好走过他的门前,便进去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问过情况之后,马周笑着对常何说:“此事何难!我来帮您起草这份奏章就是了。”
唐太宗本来对常何呈上来的奏章并不抱多大的期望,但一看不要紧,立即就被吸引住了。奏章里条陈的二十多件事,件件在理,合乎自己的想法,批评建议也中肯实用,很有条理和说服力。唐太宗知道常何的学问是写不出这样的奏章的,于是把常何宣进殿,问:“这奏章写得好!是你写的吗?”常何答:“我哪有这个能耐!是我的门客马周替我写的!”
唐太宗一听,非常高兴,立即召马周进殿相见。交谈一番后,唐太宗确认马周的确是个人才,于是即委以重任,并赏赐常何三百匹绢帛,以表彰他荐人有功。马周一直做到中书侍郎、中书令等要职,为唐朝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唐太宗曾说:“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点评
出身贫寒的马周,只是因才华横溢,便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由门客而步步高升。这反映出,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非常爱才、惜才、并注重发现人才的皇帝。他认为人才没有出身、学历、年龄、身份之别,应该不拘一格用人才。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这一思想一直贯穿于他整个的执政期间,由此开了有唐一代大胆用人的先进之风,为贞观之治和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唐朝之所以能够人才辈出,还与唐初确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密不可分。科举考试制度在唐初正式确立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发展演变,存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为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为大一统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年青人才的成长与脱颖而出等等,提供了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机制和通道。这种变过去的“相马”为“赛马”的做法,打破了讲求出身、论资排辈的腐朽传统,实行了相对公平的竞争原则和择优录取原则,为各种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
为此,我们认为,培养选拔青年人才不应唯学历、唯资历,只要真的“靠得住、有本事”,就应该不拘一格放手大胆地培养使用;应该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对那些干得好、能力强、作风实的青年人才,应该大胆使用,让他们在更重要的岗位上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同时,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用公正、公平、公开的选拔方式让周围的人服气,让年轻干部硬气。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我们的事业才能后继有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