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去石钟山,是因了苏东坡的缘故。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中写了他夜察石钟山的经历,绘声绘形与卓识妙理兼具,吸引着人们寻迹而至。
石钟山属江西九江市湖口县。与从《石钟山记》中得到的印象不同,石钟山并非危岩千尺、四面绝壁的湖中大岛,而是三面环水、一面连着陆地的水渚高崖。湖口县城半围着石钟山呈扇形展开,石钟山山门正对着热闹的街市,非常方便人们登山观景。
山门外是一片喧嚣的繁华。街道上的汽车来往穿梭,“湖口全鱼宴”的大幅招牌直入人眼,各样酒店、大排档、商铺一间挨着一间,老板和伙计热情地招呼着南来北往的客人。一走进山门,却又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静谧的世界。这里的游客随性地徜徉着,鸟鸣声不时入耳,微风夹杂着花香环绕在你的四周,未及细细游览,已然放下了心尘。
拾级而上,东坡先生3米多高的汉白玉雕像立时映入眼帘。每一名路过的游人都不禁要在此驻足良久。只见众人目光注视下的东坡先生背手而立,衣袂随风微卷,面容和蔼,很是恬淡自得。苏东坡从小聪颖好学,被欧阳修称赞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黜,多次出入江西,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庐山,他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千古绝唱;湖口石钟山,更因他的《石钟山记》声名鹊起,引发定名原因千年之争……
依依别过东坡雕像,经过一条茂林垂荫、修竹掩映的石阶小道,便到了景区的深处。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约9万平方米,体量不算很大。然而越走就越发现其精巧雅致,好一派江南园林风光。
据考古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湖口先民就在此结庐为居,从事渔猎活动。自唐初到清咸丰七年,石钟山曾有古建筑约50余处,但后来基本毁于历次战火。现存的古建筑群主要由清末湘军将领彭玉麟主持重新修建。石钟山的建筑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形态为一体,皆是依山就势,因地制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各种植物遍布山头,仅木本植物就有200多种,与各式建筑相映成趣。漫步其中,石钟亭、怀苏亭、昭忠祠、临湖塔等相继巧妙呈现,一步一景。尤其是当你走进浣香别墅,沿着天河向前,过听涛眺雨轩、芸芍斋,再至且闲亭,突遇石岩障前,几欲返身而退时,却有一座石板小桥,曲径通幽,又见一石门洞开,豁然开朗,原来是“桃花洞口,渔人精舍”,让人感慨别有一番洞天。
从临湖塔旁援崖而下,经绝壁,穿洞、跨桥、过隙,一路曲径陡险,便到了岩下水滨的泛舟亭。这是一个不大的亭子,周围乱石穿空,古树倒挂,景致清幽。900多年前一个月朗星稀的夏夜, 东坡先生就在此岩之下,乘一叶小舟艰难前行,他借着月光辨明了波浪冲击下的岩壁布满大小不一、不知深浅的洞穴,水声吞吐,哐啷作响,转而笑语:石钟之名原来如此,凡事还是要耳闻目睹才算啊。如今,静坐亭中,闭目细听,仍然可以亲聆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之美妙声音。
石钟山又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遗存的档案馆。这里集中了大量的由历朝历代大家名流、文坛巨匠留下的诗词歌赋、金石铭文、长短楹联。碑刻和石刻,现存有200多处,最早的可追至唐代魏征书四言书“遵王之义”。再看楹联,也是数不胜数,几乎每一处建筑都有,其中昭忠祠更是达百余幅之多。这些楹联文字质朴,多为即景抒怀之作,与建筑情景交融、相映生辉,更加增添了石钟山的文化魅力和感染力。
小小的石钟山一草一木一石都承载着厚厚的历史,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散文家、书画家、军事家、思想家争相驻足于此。特别是在苏东坡之前,陶渊明、谢灵运、郦道元、狄仁杰、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范仲淹等等,都曾不约而同登此感怀。看来,石钟山已远不止是东坡先生笔下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常击钟鸣之声的石钟之山。
待站在山的最高处,顿觉天地寥廓。刚才还婉约动人的石钟山,这时像一位坚毅的勇士矗立在一片汪洋之上,脚下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苍茫浩渺;右手边是中国最大的江——长江,直泻千里。千百年来,湖水北去,大江东流,石钟山笑看大浪滔滔,水分两色,一切尽在眼底。远处匡庐秀色若隐若现,近处舟楫云集来往穿梭,傍晚时分更有霞光映水,渔舟唱晚。
扼湖控江的石钟山,如此的自然天成,再加上人文造化,造就了这世上独一无二的“江湖奇峰”。石钟山吸引无数慕名者纷至沓来,不仅仅是东坡先生的一篇奇文,终究大家同东坡先生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朝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