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天
在这充满喧闹和浮躁的世界里,一些心灵宁静的人,依旧坚守自己清光四射的精神高地。上海作家赵长天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非常可惜的是,最近他去世了,仅66岁。在上海龙华殡仪馆,有1000多人向他的遗体告别,多数都是自发而来。大家悲痛异常,有的甚至泣不成声,包括许多曾经聆听他的教诲,或受到他的作品影响的青年作家和青年读者。
他走得十分平静。那天上午,我和爱人匆匆赶往医院。在他患病卧床的十几个月里,我们探望过他无数次,却没见上他最后一面,只差5分钟。我伤心地端详他的遗容,真是安详无比,他仿佛不曾离世,仍然和平时一样正在安睡。问及医生和护士,他们都说极少遇到像赵长天这样意志顽强的病人,不要说平时,就是在临终之前的几天,尽管已经痛苦难忍,却坚持不在任何人面前哼一声,牢守安宁。
长天宁静的去世正如他宁静的生存。他是宁静的,他总是让自己的精神境界、自己的心灵持续不断地进行磨练和修养;而从他一生对于文学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绩来看,呈现的则是一种奋斗不息、前进不止的动态美。
长天很年轻的时候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写出许多展示他出众才华的作品,后来很快进入上海市作家协会。此后的30多年间,他分身有术,在文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展现他多姿多彩的身影,这从他的多种身份可以看出:他长期担任上海市作协的领导工作;同时又是专业作家;从48岁开始,一直兼任《萌芽》杂志主编;即将退休的时候又兼任另一家杂志的主编。他自己在小说、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方面所取得的创作成就堪称卓著。他的领导水平与工作作风在上海文学界有口皆碑。他主编的《萌芽》杂志,发行量曾由原来的1万多份激增到50多万份。他开创性地组织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不知有多少爱好文学的青少年从中得到熏陶,受到激励,多位青年作家由此迈出文学之步,后来名声大震。赵长天为这一切争分夺秒,奋不顾身。人们常以“呕心沥血”赞颂一个人对事业的倾注之深,长天正是不可多得的日日夜夜为文学事业呕心沥血的人。
更为可贵的是,不论是面对各种袭来的艰难,还是收获各种荣誉,赵长天都矢志不渝,永远保持着精神的平静。他视奇崛为平常,以淡泊为操守,把名利地位看得很轻很淡,那些荣辱升沉、进退得失,在他眼里无非过往烟云。凡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从不夸耀自己,却总会说自身什么什么不够;他不轻易贬低别人,反而常常称道某某人如何如何优秀。他性格温和,处事从容不迫,不浮躁,不发火,不随便生气。他是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当然也会激动兴奋,但是他很善于克制;他也有愁苦烦闷,甚至蒙受过极大的委屈,但是他很懂得消解。我和他相识相知将近20年,他的忘我,他的克己,他的和气,他的静定,不断地通过大大小小的事感染着我,让我觉得可敬可亲。
往深处想,赵长天内心的平静,看似一种自然的表现,却是一种坚强的克制,一种严肃的对待。其实,在他一平如镜的心灵之潭的底部,也有急湍的深流在不时涌动。长天是一位心气很高、自强不息的优秀作家,他也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跃上新的高峰。比如他曾经多次和我说,他不满意自己已有的长篇小说,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写出一部真正称得上精湛的作品。以他的才气与毅力,他是一定可以做到的。但是,面对着他所担负的繁重琐碎的作协领导工作与刊物主编的重任,长天选择了个人的牺牲。另外,长天的夫人长年患病在家,他除了工作和写作,还要担当家务。他不得不一早起来买菜、做饭,挤时间料理其他许多家事。他更要排好时间,经常陪夫人去医院看病,并不断打听和寻访医生。这都要花费他多少精力与时间!长天默默地忍受着日复一日的劳累与辛苦,静静地迎来不能不认真看待、仔细处置的每一天。
然而,平静的心境,也没能阻止他最后的倒下。他不幸患上了不治之症。那一天,他确知自己已经戴上了急性白血病的帽子,却正好有《文汇报》的记者采访他。一般人在这种时候,哪儿还有心思接受什么采访?可是长天仍然像平时那样,不厌其烦地和那位记者作了详细的交谈。记者临走时,还提出约他写一篇文章,他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去世前的一周,在经历了几次病危和抢救之后,长天浑身骨头剧痛,说话已相当困难。可就在这个时候,《萌芽》副主编傅星接到了赵长天的电话。电话里,长天的声音非常低沉,断断续续而又含糊不清。傅星反复问了和听了多遍,才弄清赵长天在交代他一件事:有一位青年文学爱好者寻求长天的帮助,可是他现在已经无力相助了,便特地打电话要傅星帮他把这件事办好。傅星深受感动,眼前顿时出现了赵长天忍着剧痛,吃力地给他打电话的样子——上海文学界的朋友听说这件事之后都感动不已,纷纷感慨:难怪早就有人评价“赵长天是上海最好的文学编辑”!
赵长天逝世之后,我在深深的悲痛里回忆着关于他的种种往事。其中一幕是在长天患病的半年多之前,我和他去浙江安吉的深山里采风的情景。在一个静谧的水库里,我们一起游泳,同被天地合一的景色所陶醉:水库周围的高山布满翠青的竹子,广袤的竹海蔓延至天际;蔚蓝的天空,白云片片,宁静而纯净,无比明亮;这明亮,有的投进了水面的波纹,有的映照着绿竹……我非常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悲痛的日子里想起这一幕,因为赵长天明亮的心灵总能勾起我最美的记忆。这记忆不仅现在浮现在我眼前,还必将会经常在我的心头翩翩而起,直至永远。
(作者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诗词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