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千多年前的人吃什么
▲麦子 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青铜时代早期新疆地区就已开始了小麦的种植与食用,到两汉以后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小麦逐渐成为当地居民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资料图片)▲古代吐鲁番居民的花式点心。(资料图片)▲唐代饺子 为小麦面质,形如月牙,皮薄,内有馅,与现在的水饺无异。饺子在当时称“水角”、“角子”或“牢丸”等。作为中......
-
〓 “南澳Ⅰ号”考古纪实
随着丝绸之路和敦煌学研究的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实物载体——外销瓷研究也逐渐成为陶瓷研究领域的主流课题,克拉克瓷和汕头器成为陶瓷研究的宠儿。克拉克瓷和汕头器是当时欧洲对来源于中国东南沿海民间窑场用于外销瓷器的一种称谓,其具体产地一直是学者们亟待解决的课题。20世纪90年代,随着漳州窑的发现与发掘,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不......
-
〓 《学术月刊》2012年4月号(总第515期)
学界视点东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发掘——兼评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东方专制主义” …………………………徐勇(5)制度与文化并重:新时期利益格局调整的路径………………………………………………周怡张江(19)移动·传播·第二现代——手机传播的形而上学解释………………………………………胡春阳姚玉河(28)哲学关注哲学的未来·人类的未来......
-
〓 中国北方汉代壁画墓中的车马图
【核心提示】北方汉代车马图经历从无到有再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区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征。在墓室中绘制车马图,无疑是希望对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进行彰显。而车马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的思想,在汉代之前就已存在,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中国古代壁画墓的发现,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图像参考资料。随着汉代壁画墓的不断出......
-
〓 《学术月刊》2012年3月号目录
《学术月刊》2012年3月号目 录总第514期学界视点中美“政府创新”之比较——基于中美两国“政府创新奖”的分析 俞可平(5) 从国家“软实力”到国际“软权力” ......
-
〓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巴蜀文献要览》述要
巴蜀地区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摇篮。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丰厚的文献典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巴蜀文献至少在5000种以上,现存约3000余种,其中富有创造性、系统性,并产生较大影响的著作不下500种。《巴蜀文献要览》一书本着“撷其英华、详其旨归”的精神,系统回顾了巴蜀文献发生、发展的历史,品其精华,评......
-
〓 西部纵深行:土的凝重火的热情——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访问记
河湟谷地,田畴广布,湟水激荡,绿树葱葱。记者所乘的汽车从乐都县城驶下高速,走上乡间公路,穿过多个小村,最终到达柳湾彩陶博物馆。此前在来往于兰州和西宁的火车上,已两次见过这个外墙上装饰有人物等彩色图案的“陶罐”形博物馆。柳湾墓地曾令考古界兴奋柳湾彩陶博物馆馆长柳春诚原是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其研究涉及吐谷浑等多个领......
-
〓 考古发现的广东古栽培稻品种及其品名的商业利用
【内容摘要】根据考古资料,对广东发现的古栽培稻遗存进行综合论述;分析了英徳牛栏洞水稻硅酸体、曲江石峡古栽培稻、封开旧屋后山古栽培稻、龙川坪头岭古栽培稻、高明古椰古栽培稻和高州亚公山古栽培稻的品种属性;归纳了广东古栽培稻分布规律和发展序列,认为其品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具有倾粳型的趋向。这些珍贵的古栽培稻品种还具有一定的商......
-
〓 倾听古文字的呼吸——聚焦新疆古籍保护
题图:参观者在国家图书馆观看“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CFP《高昌馆杂字》封面(资料图片) 汉语中的“消停”,回鹘文音译为“阿思答”;汉语中的“刮风”,回鹘文音译为“烟得伯刺的”……这不是今天翻译家们在教授学生学习回鹘文,而是两本明代抄本《高昌馆杂字》、《高昌馆译书》里告诉今人的信息。这两本抄本是古......
-
〓 探寻人类文字的“活化石”——东巴文
祖国西南边陲,距离赤道最近的大雪山——玉龙雪山四周,聚居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纳西族。千百年来,纳西人以自己的方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并创造了神奇的纳西语和东巴文。纳西语是纳西人自己的语言,而东巴文则是纳西人发明的文字。东巴文具备图画和象形文字的双重特点,用生动曼妙的图形勾画出纳西族先民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作为世界范围内......
-
〓 不到长城非好汉险走“土龙”觅遗踪:探访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之一
探访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2012年02月20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69期 两千多年前修筑的楚长城究竟在哪里?它为何修筑,规模多大,形状怎样,有哪些功能?如今是否有楚长城遗址?关于楚长城的研究进行得如何?本期《中国社会科学报》独家报道“探访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以飨读者。 不到长城非好汉 险走“土龙”觅......
-
〓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并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国外名校的客座教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
-
〓 2011年最具有学术价值的考古发现(图)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湖北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山东定陶县灵圣湖西汉墓、西藏定结县羌姆石窟成为学者......
-
〓 应将古籍纳入“非遗”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深入,不仅应该对其进行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还必须对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挖掘,说清楚其的历史源渊和来龙去脉,从而做到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来历发展及深刻的文化核心。关注该问题探讨的源起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个由文化部举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有关“中华典籍......
-
〓 古村落:学术研究不可忽略的角落
一座古村落,考古学者看到文物,文化学者看到“非遗”,建筑学者看到楼阁,民俗学者看到节日,宗教学者看到崇拜……作为“记录历史的活化石”,历经千百年传承,每座古村落都蕴藏有海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古村落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田野尽管我国的古村落大多形成于生活相对单调的农业文明时代,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风土民情、文化背景的差异,传......
-
〓 试评罗尔纲先生对《李秀成自述》真伪的鉴定
【内容摘要】罗尔纲先生通过锲而不舍的钻研,分别从笔迹、内容方面鉴定出《李秀成自述》确是忠王李秀成的亲笔真迹,这是罗先生重要的学术贡献。但是,罗先生定《谕李昭寿书》为忠王亲笔,并以此为标准来鉴定《李秀成自述》是否也为忠王亲笔,则需要进一步推敲。【关键词】太平天国;罗尔纲;《李秀成自述》;《谕李昭寿书》;真伪【作者简介】吴......
-
〓 中国经济史论文索引(2012年度之一)
【总论】新中国经济史学的繁荣与发展:访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李放∥中国社会科学报(京),2011.9.29.⑦关于中国历史GDP研究的点滴思考/史志宏,徐毅∥中国经济史研究(京),2011.3.3~5近代中国货币、物价与GDP估算/陈争平∥中国经济史研究(京),2011.3.6~9购买力平价法在中国经济史......
-
〓 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
二○○八年七月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性质主要是经、史一类书籍。其中有一种保存良好的史书,暂题为《系年》,一共有一百三十八支简,分成二十三章,记述了从周武王伐纣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史事,将作为竹简的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第二辑发表。作者在整理过程中发现,《系年》有许多可以补充或者修正传世史籍的地方,有时确应称为填......
-
〓 中国盐业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简介】陈伯桢,台湾大学人类学系。长期以来,中国历史学家及考古学者便投入极大的关注在古代盐的生产及分配之上,并认为盐在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受限于历史材料的限制,往往只能上推至东周时期。近年来由于三峡水库及南水北调工程的进行,工程受影响的区域刚好都是先秦盐生产的重要地区,使得考古学家在抢救发......
-
〓 以“侑卮”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彩陶器的历史价值——兼与王先胜先生商榷
王先胜的《再说仰韶文化尖底瓶非“侑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12日,以下简称“王文”)一文,对笔者的《小口双耳尖底瓶应为“侑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30日)一文提出异议。王文虽然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看法,但认为所有仰韶文化尖底瓶均与“侑卮”无关。笔者认为,王文尚不能从根本上推翻笔者对“侑卮......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