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办“马克思主义月刊”,每月一期,每期四版。“马克思主义月刊”力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内涵与现实内涵的有机统一,积极鼓励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规律,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国内外学术思潮的分析能力和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以全球视野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优秀成果走向世界。“马克思主义月刊”反对空谈,力戒浮躁,讲究学理,深入实际,希望以科学的理论建树、犀利的批判锋芒、深邃的思想力量赢得读者的欢迎,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
时代的变革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一系列重大课题,就其要者,一是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活的时代内涵,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概括和总结当今的时代精神,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鲜活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首要的重大课题。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因而是历史的而不是非历史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是凝聚整个人类文明史和自己时代精神的世界观。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深刻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才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概括,在自然经济的“人的依赖性”的存在形态中,古代哲学在本质上是论证和确立“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在市场经济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形态中,近代哲学在本质上是“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并以诸种“非神圣形象”取而代之的过程;而在由“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中,现代哲学在本质上则是“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也就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以资本的逻辑为实质内容的现代社会,它的时代性、世界性的人类性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在“非神圣形象”(资本)中的自我异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变革了以追究“世界何以可能”为目标的全部“哲学”,创建了以“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为哲学主题的“世界观”。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就在于它是恩格斯所说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之所以具有其他哲学无可比拟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实质内容而赋予世界观理论以鲜活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之观与“时代”之观是不可分割的。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抽象的、非历史的、僵化的“世界观”,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马克思所批判的作为“神圣形象”或“非神圣形象”化身的旧哲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课题首先是:以人的当代实践活动为内容的人对世界的当代关系是怎样的?以当代科学的重大成果为中介的人的当代世界图景是怎样的?以“知识经济时代”为特征的“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是怎样的?以当代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生命体验和社会思潮是怎样的?如何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而转向“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比阳光更重要的”公平和正义?这是时代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世界观问题,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汇集了“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与人民是最亲近的。把人民所关切的时代性问题升华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具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灵魂,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质。正因如此,马克思曾满怀自信地提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实质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地承担起了把人从抽象的“普遍理性”中解放出来、把人从“资本”的普遍统治中解放出来,从而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成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历史使命,因而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理想追求。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社会性质、社会内容和社会形式。在社会的价值理想与个人的价值追求、社会的价值规范与个人的价值认同、社会的价值导向与个人的价值取向的矛盾中,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总是处于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力量就在于,它赋予人的生活以理想、信念和动力,赋予人的思想和行为以理论力量的支撑。不断地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努力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马克思主义就会“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