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方面的成就,主要可分三部分,即:地理志书、古地图(舆图)、山川地理著作及其它。其中,地理总志的点校整理较为突出,近年来舆图研究逐渐成为热门。
一、地理志书
地理志书是一切历史地理学术研究直接或间接出发点,主要包括历代地理总志、正史地理志、地方志三类。
1.历代地理总志
成果形式,有点校、影印、辑佚、研究专著和论文。典籍整理,以中华书局推出的“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最为权威,影响也最大。丛刊最早出版的是影印《嘉庆重修一统志》(35册)和贺次君整理的《括地志辑校》、《元和郡县图志》(上下册),早在20世纪80年代业已问世。在本文限定的时段内,该丛刊又出版了三部,即:乐史《太平寰宇记》①、祝穆祝洙父子《方舆胜览》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③。谭其骧、王文楚、朱惠荣等点校的顾炎武《肇域志》,也属地理总志之列, 2004年4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传统舆地之学中,《尚书(禹贡)》、《山海经》占有重要地位,近十年内有高师第专著《禹贡研究论集》问世④,而《山海经》研究也持续有成果推出⑤。
对于地理志总志的研究,学术界继承、持续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良好势头,对于隋唐以下今存的历代总志均有研究成果面世。隋代总志业已佚失,王培华对此颇有研究⑥;但对于唐代《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缺乏深入的研究,仅有一些介绍文字⑦,或者个别拾遗补阙的文章⑧。
宋代的地理总志,以朝代而言应属最多,成果也较为丰富。为纪念《太平寰宇记》作者乐史逝世一千周年, 2007年江西宜黄县专门举办了学术会议,叶修武撰《乐史》也已出版⑨。李裕民专门研究《舆地纪胜》的续编⑩。关于《方舆胜览》,施和金在比较北图藏咸淳三年初刻本、上图藏咸淳三年旧版又补刻配印本的132条内容优劣基础上,认为北图本在版刻、印刷、内容等各方面均优于上图本,但北图本已非全帙,告诉读者点校本“集两种宋本之优点,又参校了元代各本及各种清代抄本,质量较以往任何一种版本都有很大提高,读者可放心选购并阅读之”11。李勇先等校注了《舆地广记》12,王小红探讨过它的地名学价值13。南宋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是一部地理名著,张保见《通鉴地理通释校注》已于2009年1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杜锡建比较研究了元、明、清三朝《一统志》14。《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是现存唯一一部元代地理总志,郭声波阐述了它在政区地理、地方史、分省地图之开启、校勘、爱国主义教育五方面的价值,同时指出体例不一、资料陈旧、张冠李戴三方面缺陷15。张英聘研究了《大明一统志》的编修体例、史料价值及其意义和影响16。
关于清代地理总志研究,新见迭出。《读史方舆纪要》卷帙浩繁,点校本分装十二册,以北京图书馆特藏善本商丘宋荦的纬萧草堂写本为底本17,参校了敷文阁本、职思堂本、邹代过本等而成,质量精良,是目前最为完善的本子。为此,点校者施和金发表了一组研究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的论文,诸如《〈读史方舆纪要〉校证举要》18、《〈读史方舆纪要〉删改考辨》、《〈读史方舆纪要〉稿本研究》、《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的经历和体会》191等,都是阅读《读史方舆纪要》必须参考的。关于《大清一统志》研究方面,张艳玲对康熙、乾隆年间的三部《大清一统志》做了比较20,华林甫利用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材料对嘉庆重修本陕西、贵州统部的编纂过程做了细致的研究21,侯德仁研究了西域新疆部分的纂修及其学术价值22。牛润珍等陈述了清代三修《一统志》的过程23。以前论著均未提及晚清的《皇朝地理志》,华林甫初步揭开了它深藏台北故宫的面纱,列表说明甲、乙、丁本《皇朝地理志》和丙本《大清国史地理志》各书的分省府州内容,分析各书所反映的年份,认为“丁本是甲本的母本,丁是源,甲是流”,认为《皇朝地理志》在学术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指出:即使国力走向衰落的清朝末世,也编纂了篇幅宏大、内容丰富的《皇朝地理志》,我们现有地理学史著作中有关清朝的部分应该修正、甚至重写24。
2.正史地理志
一部二十四史,内含地理志者十六部。华林甫对于20世纪的研究做过一个小结,认为研究成果分布很不均匀,像《汉书(地理志)》、隋唐《地理志》等研究比较透彻,诞生了一批高质量的著作,而有一些朝代的正史地理志研究尚待深入,北朝、五代地理志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广阔余地25。
谭其骧生前主编的“历代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26, 2001年以来已经出版了6种,即: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胡阿祥《〈宋书(州郡志)〉汇释》、吴松弟《两〈唐书(地理志)〉汇释》、郭黎安《〈宋史(地理志)〉汇释》、张修桂等《〈辽史(地理志)〉汇释》27。
十年间,高论层出不穷。《汉书(地理志)》郡国排序貌似杂乱,实则有章可寻,侯甬坚发现它是地域毗连法28,李新峰认为应来自秦帝国建立之初的册籍29。胡运宏等对《晋书(地理志)》点校本提出考异近30处30。胡阿祥对南朝地理志最有发言权, 5篇论文对《宋书(州郡志》提出了251条意见31,贡献巨大。郭黎安《〈隋书(地理志)〉所载旧置郡县考》对梁、陈、北齐、北周、隋代州郡县建置沿革中“旧置”、“旧曰”等语焉不详和背景不明处作了详细的考证和补充, 2002年发表了豫兖部分32。施和金不仅比较了新、旧《唐书(地理志)》的优劣33,而且举出了《元史(地理志)》与《新元史(地理志)》关于元代的地理讹误96例,厥功甚伟34。罗康智、王继红编著的《明史贵州地理志考释》35,则是进行正史地理志区域研究的开篇之作。研究正史地理志补志的,有郭培忠《陈澧〈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管窥》36、金麟《〈补陈疆域志〉订补》37等文,年轻学者对三国时代的地理志较有兴趣38,胡恒校正了《清史稿地理志》中的巡检司义项39。
对于正史所缺地理志的补撰,最值得称道的是施和金补《北齐地理志》,这是一部体系完整、著述严谨、考据缜密、功力深厚的传世之作40。自清代乾嘉以来的正史地理志补志之作,至此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正在进行中的有关项目,有《今注二十四史》中的地理志,大型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中也有赓续正史地理志传统的《清史(地理志)》(邹逸麟主持)41。
3.地方志
与地理总志覆盖全国地域不同,地方志是区域性文献,包含的最大地域也不过两个省、最小的只有一乡一镇甚至一山一寺,故有人将地理总志纳入地方志的做法是不恰当的42。
方志研究成果众多,令人目不暇接,笔者视角宜分为以时代而论、以地域而论、以专题而论三类。
以时代而论,从《越绝书》、《华阳国志》到当代方志都有大量成果,本文仅可点到为止。王毓蔺探讨了魏晋南北朝的方志状况43。华林甫研究了作为方志前身的隋唐《图经》44,首先辑佚五代及其以前之《图经》佚文,然后提出三论:一论《图经》佚文残存状况及其价值,二论现有辑佚成果,三论《图经》成书年代,多有发明。顾宏义著《宋代方志考》45仿张国淦之例,著录已佚宋代方志一千零二种,用力甚勤,所获颇丰,然编排次序不尽合理。潘晟、刘廷祥对明代方志地图做了有益探讨46,清代方志研究成果则层出不穷。
以地域而论,涉及到了全国各地,既包括内地,也涵盖了边疆。其中,历代都城的方志研究较为热门,中华书局的“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乃其中佼佼者,已出版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何清谷撰《三辅黄图校释》等,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标点本《光绪顺天府志》(八册)等。对于阎崇年校注的《康熙顺天府志》47,学界褒贬不一48,而发现、公布该海内外孤本之举则应予肯定。对于明清各省通志研究的成果不少,论文研究对象主要有:八旗、卫藏、江苏、安徽、浙江、陕西、湖南、山西、广东、广西、河南、畿辅。李正宇著《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49、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50均已面世。李健超《〈长安志〉纠谬》功力深厚51,而党宝海对《元河南志》的质疑也可成立52。吕志毅认为,范成大《吴郡志》是吴地定型方志的界碑53。
以专题而论,涉及了起源、体例、义项、流传等各个方面。其中,巴兆祥的《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是一部巨著,不仅研究中国方志流入日本的轨迹,还苦心孤诣地编纂了东传方志总目,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54。
某部具体方志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省、府、厅、州、县、乡土方志个体研究的论文十分丰富,古为今用方面也不乏献计献策之论,恕不一一评论。
二、古地图(舆图)
中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古地图资源,古地图研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因而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下面拟分五类主题,予以择要评价。
1.通论、目录与资料影印出版
通论性地图学史著作,除了此前王庸、陈正祥、卢良志三种之外,近年的余定国著《中国地图学史》55、廖克与喻沧合著《中国近现代地图学史》56虽篇幅多寡不等,而内容则越来越丰富。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地图学史研究,肇始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故汪前进编选的《中国地图学史研究文献集成》57收录了发表于民国时期研究中国地图学史的69种文献,分为通论、专论、传记、目录四类,依次编排, 16开本,精装5册,非常完备。
馆藏舆图目录的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走在了前面5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清宫舆图就有近8000件,这些图的门类众多,内容广泛,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文物价值,更是研究清朝历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59。
各种古地图选集的出版,是学术研究的基础。20世纪已出版的古地图选集有5种9大册,可参见华林甫著《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第474页。进入21世纪以来,影印、出版古地图蔚然成风,而清代舆图则是重点。其中,王自强做了十分有益的工作,由他主编而影印的古地图有《中国古地图辑录》、《清代地图集汇编》两个系列。前者由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自2002年以来已影印《康雍乾盛世图》和湖北、浙江、河南、山东、福建、台湾、广东7省约7000来幅舆图;后者选择清代编印上百种地图集中的3000余种区域性省级地图集影印,拟分5编,出版社不固定, 2005年以来已出3编,收录江苏、奉天、浙江、广东、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广西、台湾、福建、山西、陕西、黑龙江、新疆、畿辅17省18种,均为清末刊本,四编、五编待出版。与此同时,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于2003年10月影印出版了《大清一统舆图》,外文出版社于2005年影印出版了4大卷《北京历史舆图集》, 2007年出版了汪前进、刘若芳汇集的3巨册《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国家清史编委会组织了《水道寻往》60、《皇舆遐览》61两部舆图书籍。此外,还出版了李培编《清代京杭运河全图》62、李孝聪与席会东合著《淮安运河图考》63等。
地方性、区域性的古旧地图选集,时段也以清代或清代以来占主导地位,主要有:《澳门历史地图精选》,邹爱莲等主编,华文出版社, 2001年1月;《广州历史地图精粹》,邹爱莲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年5月64;《柳州市历史地图集》,柳州市方志办编,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6年10月;《杭州古旧地图集》,杭州市档案馆编,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7年1月;《湖州古旧地图集》,刘宏伟主编,中华书局, 2009年6月;《湖南方志图汇编》,刘昕等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9年5月;《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广州市规划局、城建档案馆编,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笔者认为:这个门类,今后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工作,自然让人们联想到清代以前的古地图。先清舆图数量相对较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早在1997年便影印了罗洪先《广舆图》(万历七年刊本),王自强则编成了两部书:一是《明代舆图综录》(6册),二是《宋元古地图集成》(上下卷),分别于2007年10月、2008年5月由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
因此,元代及其以前的古地图已全部影印,明代主要地图已汇集面世,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地图和地图集也已公开出版,大大方便了学术研究。笔者认为:虽然清图遴选有些粗糙,印刷质量也有高下之别,但成就应该是主要的,应予充分肯定;像近年来大规模地、集中地影印古地图,不大会持续很长时间,今后更应该细水长流,朝着精细化、地域化、专题化三个方向发展。
2.地图理论与出土地图研究
古地图理论研究不多,但十分可贵。关于古地图的起源,卢良志提出了自己的思考65。关于裴秀“制图六体”,辛德勇《准望释义》66认为“准望”不是传统认为的方位,而是地理坐标,同时认为“制图六体”一词是“晚近研治地理学史和地图学史的学者,则将其进一步简约规范”的结果。韩昭庆持不同看法,她查出“制图六体”一词出现在光绪年间石印本《皇朝经世文三编》中,对制图六体也做出了新的解释67。计里画方是古地图一大特色,安敏等《中国古代地图的数学基础与地理空间维度认知》68认为,“计里画方”已经实现了三维地理空间的科学认知,这也是“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可以持续一千多年的理论依据。葛兆光提出:从古地图中关于中国与周边地区的描绘,可探讨古地图与思想史的关系69。
余定国系外籍华裔学者,其《中国地图学史》撰写思路有些与国内不同,读来耳目一新,例如:提出“修正中国传统地图观念”(中译本第43页)、“重新界定地图”(中译本第187页)、“重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目的功能和环境”(中译本第44页)等理念,认为“为了了解古地图,我们应该根据古代统治阶级的信仰和价值观去进行研究,而不要根据现代地图学的概念去滥用这些古地图”(中译本第30页)等。韩昭庆的书评一方面“十分钦佩作者克服跨专业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敢于说“不”,认为“(余书)过分强调地图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会淡化地图的特征,地图史的研究不免会失去研究重点”、“余书所提倡的一些角度不应成为地图史研究的主流”,同时提到海野一隆提出的古地图流传中存在“精亡粗存”现象,认为“仅以流传至今的地图作为对象来描述、研究中国地图史,无疑是远远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事实的”,因而提出了当前中国地图史研究的四大内容70。
考古发现推动了学术进步,以甘肃天水放马滩、湖南长沙马王堆发现的地图最为突出。
有关天水放马滩地图的整体研究, 90年代以来取得过显著成就71,而最主要的是雍际春著《天水放马滩木版地图研究》72。全书7章,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章是实质性内容研究,不仅归纳了古地图复原的7条基本原则,而且提出了自己全新的组合编缀方案,最有创见。
关于马王堆地图,研究热情持续了20多年,发表过很多文章,近年则以探讨其技术方面成就较多73。
对于天水放马滩地图、马王堆地图研究最为精深的,首推张修桂,在他个人论文集《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74中仅就该两种出土古地图的研究论文即有12篇之多,成就最大。
3.传世地图研究
汉代以后直到五代,中间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持续700多年,却连一幅实物地图也没有流传至今75,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流传至今的地图中,主要是石刻地图和木刻本地图,越到后来则刻本地图数量越多,但研究成果中刻本舆图研究并不占绝对优势。从实际情况来看,时代越早的刻本舆图,相关研究的论著就越多。
传世地图中,要数宋代的为最早。对宋代舆图研究最多的,是现藏西安碑林的《禹迹图》、《华夷图》和镇江的《禹迹图》。继曹婉如、刘建国之后,赵静《〈禹迹图〉制图技术再认识》认为,作为古地图的精品,它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辉76。1964年在四川荣县发现的宣和《守令图》碑刻,与北宋沈括绘《守令图》有什么关系?郭声波认为沈括《守令图》的传绘本就是宣和《守令图》的最早底本,只要将宣和《守令图》作一定处理,一幅失传800年的精品地图可望重现人间77。
关于西夏地图,最富有价值的是黄盛璋、汪前进90年代发现的《西夏地形图》78。此说发表10多年后,胡玉冰《汉文西夏地图文献述要》提出挑战,分析了《宋两名相集》中、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所收、俄罗斯庋藏手稿《西夏地图》内的3种《西夏地形图》异同,又从版本流传、西夏疆域盈缩、行政建置、明朝舆图特征等5个方面论证,认为《西夏地形图》最合理的成图时间不会是在宋朝,而最有可能在明朝,具体是万历三十六年《宋两名相集》问世前的某个时间,绘制者已不可考79。
关于明代地图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了明代古地图珍品——《大明混一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含爪哇、北连蒙古,表明:早在欧洲人宣称他们“发现”非洲大陆1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对非洲有所了解,地图中甚至标出了非洲主要河流的走向。这是现存最早的由中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但图上没有标注绘制时间和作者,刘若芳、汪前进的考证结论是:该图绘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六月至九月间80。
2005年是郑和航海六百周年,关于航海地图的研究成了热门。向达1961年整理了《郑和航海图》,朱鉴秋等在向达基础上于1988年主编了《新编郑和航海图集》。周运中指出:向达所依据的版本不是明天启《武备志》原刻本,而是清初删改本,并且明末《南枢志》中也收录此图,比较3种本子后发现互有对错,认为将三图结合考其讹误、辨伪存真、作出新本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向81。这个见解,犹如石破天惊,必将开创“郑和航海图”研究新局面。与严肃的学术研究不同,近年冒出的《天下全舆总图》据称是一幅能证明郑和发现美洲的中国古地图,是乾隆年间从明初舆图摹绘的,刘钢撰有著作82,事实上则被证明是赝品83。
学界对于清代舆图的研究,近年来非常活跃。《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卷是1997年12月出版的,收入清代地图共84种、212幅,连同此前的两册,是古地图收集、整理和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汪前进《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国总图的绘制》是提纲挈领的论文,可以看做是他个人对康乾盛世地图研究的总结84。孙喆著《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85从康熙《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等清代舆图出发,研究了舆图所反映的清代疆域形成诸问题。姚伯岳总结了清代彩绘地图的4大特点,进而指出:即使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清代的彩绘地图仍然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地图的绘制方式和特点86。李胜伍、汪前进专门研究了收藏于石家庄市博物馆的清人叶子佩(圭绶)初绘于道光年间而在咸丰辛亥(1851年)重刻的世界地图———《万国大地全图》87。具体某一幅或一类舆图的研究,成果很多,无法一一评论88。
台湾同胞研究古地图的热情高涨,成果众多,既有全国各地舆图的研究,也有台湾本岛古地图的成果,还有专门的学术会议。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缕述。
4.中外地图交流研究与海外中文舆图的搜访
中外地图交流方面以利玛窦研究最为突出。利玛窦依据从欧洲带来的世界地图和其它有关图籍,在中国多次编绘用汉文注记的世界地图。黄时鉴、龚缨晏合著《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是一部巨著89,除“导言”之外,分成3编,上编是“绘制与刊行”,中编是“源流与影响”,下编是“文献整理”,同时配以许多插图,最后殿以利玛窦所绘各版世界地图的所有图版。如此系统地研究利玛窦地图,还是头一次,书中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观点,廓清了长期以来的一些误解,学术价值很高。阙维民专门研究了伦敦皇家地理学会所藏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90。杨雨蕾《利玛窦世界地图传入韩国及其影响》91考察该地图目前在韩国的收藏情况,并对它们带给朝鲜半岛的影响作了论述。与此同时,李氏朝鲜后期的圆形地图也进入了学者视野92。
海外中文舆图的搜访与研究,台湾学者从事于此更早93,但大陆学界后来居上。李孝聪通过在欧洲各国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调查,探讨了明中叶以来中文地图从中国西传的几条路径,披露了许多国外图书馆从未被世人所知的中文古地图收藏信息,并逐一鉴定地图的年代及相关内容,其《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图版印制质量亦佳94。华林甫撰《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已于2009年3月问世95。该书由前言和上、下两编组成,上编是3篇专题研究论文,下编是127幅舆图彩版和作者对每一幅舆图的逐一考证,对于1850年代两广天地会起义、早期太平天囯一些细节阐幽发微,颇有创获。郑永华对华林甫从英国国家档案馆携归的6幅两广洪兵起事舆图进行了考订,指出“对传统舆图的搜集、整理、考证与解读,将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档案资料,从而促进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研究”96。
流失海外的中文舆图尚多,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今后还将大有可为。
5.小结
总的来看,古地图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古地图实物影印出版了许多,空白领域和未经研究的个体越来越少,有的年轻人还以古地图作为学位论文选题97,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这是可喜的一面。
笔者认为,古地图研究领域尽管成绩是主要的,但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毕竟古代、近代中国的地图史料非常丰富,而已有成果的程度深浅不一,研究中产生的问题亦复不少,有些争议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而对于近代地图学史的研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环节)仍然薄弱98。并且,与欧美国家大量利用古旧地图来研究历史相比,我们中国还是有些落伍;就中国内部而言,海峡两岸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其实,与文字资料一样,舆图也是史料———是研究历史事件的史料,而非仅仅是地图学史或测绘史的史料99。
三、山川地理著作、游记及其它
陈桥驿是当今郦学大家,他整理的《水经注校证》是权威版本,由中华书局于2007年出版。然白璧微瑕,宋震昊指出了其校点中的24条失误100。郗志群《〈水经注疏〉版本考》101是一篇功力深厚、考辨扎实的佳作,在一一体验杨、熊合撰《水经注疏》批注本、稿本、钞本、刻本、铅印本5种版本基础上,指出:现藏台湾省“中央图书馆”的全稿本是最后稿本,而所谓“正本”或“誊清正本”只是对初稿本的一种夸张说法。这个观点,可了结一桩学术公案。
游记方面的研究,涉及了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王士性《五岳游草》等。张忍顺等对《徐霞客游记》中关于丹霞地貌记载的重要性及其科学贡献进行了论述102。黄珅从史实之真、史才之美、史识之高3方面评价了其书的史学价值,认为《徐霞客游记》是明末南方社会最直接、最真实、最生动的记载,是一部当之无愧的信史103。
其它方面,包括四部分类中史部以外所有关于地理的文献及其研究,或者说是包括子部、集部作品中关于地理的部分,例如王子今注意到了《南都赋》的自然生态史料价值104,魏华仙挖掘了《鸡肋编》生态环境史料价值105等。
最后,要提一下这个领域的通论性著作。80年代有靳生禾、杨正泰的两部著作, 90年代没有,近10年里则有杨光华主编《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的问世106。大陆学人一般不大注意的王恢著《地志识略》107,其实也是关于历代地理总志和正史地理志的一部佳作。
(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新时期经费”的资助。本节的一部分资料收集,获得卢祥亮协助,谨此致谢。)
注释:
①王文楚、胡菊兴、钱林书、祝培坤点校《太平寰宇记》, 2007年11月出版,前八册为正文,第九册为索引。这是点校者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吸收宋版残本、万廷兰本、中山大学庋藏钞本、四库全书本、傅增湘校本等优长基础上取得的可喜成果,也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本子。
②施和金点校的《方舆胜览》, 2003年6月出版,上中下三册。本书以上海图书馆藏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八个版本而成。
③[清]顾祖禹著,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 (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
④高师第著:《禹贡研究论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⑤张祝平:《宋人所论〈山海经图〉辩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年第4辑,第66-69页;张春生:《〈五藏山经(南山经)〉地理今释》,《历史地理》(第17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408-421页。
⑥王培华:《隋代〈区宇图志〉的编纂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9年第3辑,第115-122页。
⑦罗威:《〈元和郡县图志〉的版本及价值》,《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年第6期,第54-55页;李文才:《试论〈元和郡县图志〉的成就及特点》,《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第1期,第1-10页。
⑧乔凤岐等:《〈元和郡县图志〉勘误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年第2辑,第74页。
⑨叶修武撰:《乐史》,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4年。
⑩李裕民:《舆地纪胜续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第34-41页。
11施和金著:《关于两种宋本〈方舆胜览〉的差异及其优劣问题》,《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 (北京)中华书局, 2009年,第207-230页。
12[宋]欧阳忞著,李勇先、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上下册),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3王小红:《〈舆地广记〉的地名学价值》,《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年第4辑,第106-114页。
14杜锡建:《元·明·清〈一统志〉比较研究》,《中国地方志》, 2009年第7期,第32-35页。
15郭声波:《〈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的价值与缺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年第1辑,第82-90页。
16张英聘:《论〈大明一统志〉的编修》,《史学史研究》, 2004年第4期,第48-56页。
17没有以沪图庋藏顾祖禹原稿本为底本的原因,是原稿本年代久远,纸张已朽、缺页既多,字迹又屡有漫漶不清者,只得忍痛割爱。
18施和金著:《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随园文库,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439-454页。
19收入施和金著《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 (北京)中华书局, 2009年,第231-244、245-267、304-311页。
20张艳玲:《三部〈大清一统志〉比较研究》,《清史论丛》,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第257-277页。
21华林甫:《〈嘉庆重修一统志〉陕西统部的编纂过程》,《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济南)齐鲁书社, 2001年,第250-269页;华林甫:《档案所见〈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的编纂过程》,《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辑),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421-434页;华林甫:《道光年间〈一统志〉各省定稿进奏时间》,《历史地理》(第20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22侯德仁:《〈大清一统志〉之西域新疆统部的纂修及其学术价值》,《中国地方志》, 2006年第12期,第43-46页。
23牛润珍等:《〈大清一统志〉纂修考述》,《清史研究》, 2008年第1期,第136-148页。
24华林甫:《关于〈皇朝地理志〉的几点初步认识》,台北故宫《学术季刊》, 2007年(第24卷第3期)。
25华林甫:《二十世纪正史地理志研究述评》,《中国地方志》, 2006年第2期,第41-49页。
26谭其骧撰写的该丛刊前言,发表在《中国地方志》1991年第2期。
27均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28侯甬坚著:《历史地理学探索》,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第223-247页。
29李新峰《试释〈汉书·地理志〉郡国排序》,《北京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第57-62页。
30徐少华主编:《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湖人民出版社, 2009年,第510-521页。
31《〈宋书(州郡志)〉献疑》,《历史地理》(第19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362-377页;《〈书〉卷三十七〈州郡三〉献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年第3辑;《〈宋书〉卷三十八〈州郡四〉献疑》,《历地理》(第20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95-402页;《〈宋书(州郡志)〉补正》,《古典文献研究》总第6辑,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年,第157-172页;《中华本〈宋书·州郡志〉校点献疑》,《文史》, 2004年第2辑, (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第237-243页。
32郭黎安:《〈隋书·地理志〉所载旧置郡县考》(豫兖部分),《历史地理》(第18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2-352页;又载于《北朝研究》新版第4辑,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
33载《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 2009年,第178-186页。
34载《文史》, 2004年第3辑, (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
35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年。
36载《历史地理》(第17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387-397页。
37载《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378-387页。
38孔祥军:《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谬误举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8年第1辑,第105-109页;
39胡运宏:《清儒补三国地理志成就探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9年第1辑,第143-156页。
40胡恒:《〈清史稿·地理志〉巡检司项校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3辑,第109-119页,中华书局, 2008年。
41可参见华林甫《新修〈清史(地理志)〉的学术理论与编纂实践》,《清史研究》, 2008年第3期,第117-136页。
42在《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的十个小类中,总志与都会郡县是其中的两小类。这种分法是正确的。学界有将总志与方志混为一谈的说法,例如陈光贻著《中国方志学史》,第1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年)等。
43王毓蔺:《魏晋南北朝方志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年第4辑,第136-146页。
44华林甫:《隋唐〈图经〉辑考》(上、下), (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7期(2007年出版)和第28期(2007年出版)。
45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
46潘晟:《谁的叙述:明代方志地图绘制人员身份初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年第1辑,第74-81页;潘晟《明代方志地图编绘意向的初步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年第4辑,第115-124页;刘廷祥著:《我国方志地图研究:以明代方志地图为例》, (台北)花木兰文化工作坊, 2005年。
47中华书局, 2009年。
48马斗全:《〈康熙顺天府志〉卷七校点差错举例》,《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11期,第80-84页;刘宗永:《读阎崇年校注本〈康熙顺天府志〉》,《北京日报》, 2010年3月29日。
49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年。
50《西域图志校注》,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年。
51《历史地理》(第19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388-397页。
52党宝海:《元〈河南志〉质疑》,《历史地理》(第17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398-407页。
53吕志毅:《范成大〈吴郡志〉:吴地定型方志的界碑》,《黑龙江史志》, 2003年第6期,第18-22页。
54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55原为1994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的英文《地图学史》巨著中《传统东亚和东南亚的地图学史》的一部分,作者为华裔汉学家余定国(Cordell D. K. Yee)。中译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8月出版,译者姜道章为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地理学系教授。
56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年。
57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年。
58《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文古旧地图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年。
59参见邹爱莲《关于清宫舆图》,《明清论丛》第2辑,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1年。邹爱莲《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宫舆图》,收入《清代档案整理与馆际合作会议论文》(内部印制),第三届清代档案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故宫博物院, 2006年11月2-3日。
60天津图书馆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61北京大学图书馆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62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4年。
63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年。
64澳门、广州两种书籍,名为历史地图,实则古地图。
65卢良志:《中国古地图起源探讨》,《测绘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第227-229页。
66载《九州》第4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年3月。
67韩昭庆:《制图六体新释、传承与西法的关系》,《清华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第110-115页。
68《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07年增刊。
69葛兆光:《古地图与思想史》,《中国测绘》, 2002年第5期,第30-33页。
70韩昭庆:《中国地图史研究的由今推古及由古推古———兼评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6期,第76-82页。
71参见华林甫著《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年,第474-477页。
72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年。
73王子岚:《长沙马王堆汉初地形图的测绘科技及相关科技思想》,武汉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姜生:《论马王堆出土〈地形图〉之九嶷山图及其技术传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9年第3辑。
7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2月。
75勉强可以算的,是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曹婉如研究员在1990年即已预言,“今后还将不断有(地图)实物和文字资料被发现”。
76《文博》, 2003年第5期。
77郭声波:《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源》,《四川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第114-119页。
78黄盛璋、汪前进:《最早一幅西夏地图———〈西夏地形图〉新探》,《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2年第2期。
79胡玉冰:《汉文西夏地图文献述要》,《文献》, 2005年第1期,第93-110页。
80《〈大明混一图〉绘制时间再探讨》,《明史研究》第10辑, 2007年。
81周运中:《论〈武备志〉和〈南枢志〉中的〈郑和航海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年第2辑,第145-152页。
82刘钢著:《古地图密码———中国发现世界的谜团玄机》,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83黄时鉴《〈天下全舆总图〉赝品内证》,《文汇读书周报》, 2006年4月28日第7版。周振鹤、金国平、龚缨晏等也都发表了文章。
84即《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前言。
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86姚伯岳:《论清代彩绘地图的特点和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7年第4期,第84-89页。
87李胜伍主编:《清代国人绘刻的世界地图〈万国大地全图〉》,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年。
88朱竞梅著:《北京城图史探》,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孙喆:《从两幅地图看18世纪初期清人对黑龙江流域的认识》,《中国地方志》, 2006年第6期,第55-60页;李孝聪:《黄淮运的河工舆图及其科学价值》,《水利学报》, 2008年第8期,第947-954页;曹玉凤等:《中国古地图上的黄河》,《黑龙江史志》, 2009年第19期,第28、35页;胡强等:《集成古地图与多源空间数据的清口河道演变研究》,《江西水利科技》, 2008年第3期,第157-160页;邓晓:《〈增广重庆地舆全图〉考辨》,《西南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第40-43页;段伟:《清朝舆地全图〈国朝天下舆地全图〉绘制时代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历史地理研究[3]》,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6-65页。
89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
90阙维民:《伦敦本利氏世界地图略论》,《侯仁之师九十寿辰纪念文集》,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3年。
81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年第1辑,第91-98页。
92徐宁:《国图所藏李朝朝鲜后期的圆形地图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年第4辑,第146-151页。
93陈富美:《中国地图之研究》,台湾师大《地理研究报告》第13期, 1987年,第127-150页。
94李孝聪:《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年;李孝聪著:《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4年。
95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年。
96郑永华:《广东洪兵围攻广州军事舆图初考———英国国家档案馆所藏两广洪兵起事舆图考释之一》,《清史研究》, 2006年第1期,第96-102页;郑永华:《省河之南的鏖战———英国国家档案馆所藏两广洪兵起事舆图考释之二》,《学术研究》, 2007年第7期,第95-102页;郑永华《:广东洪兵围攻广州军事舆图考释之三———关于平洲的舆图及其档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8年第4辑,第121-128页。
97据笔者孤陋寡闻,至少有赖弘文、王子岚、赵峰、薛月爱、王宁、易田慧、容天伟等7篇。
98邹振环曾想对晚清用西方新式方法绘制的地图作竭泽而渔的全面清理,但后来因单幅地图收集困难而放弃了,见其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后记。
99这个理念系笔者提出,见华林甫:《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100宋震昊:《陈桥驿〈水经注校证〉校点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0年第2辑,第99-103页。
101载《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02张忍顺、葛云健、齐德利:《徐霞客对丹霞地貌景观的考察与贡献》,《历史地理》(第20辑)。
103黄珅:《〈徐霞客游记〉的史学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第6期,第34-41页。
104王子今:《〈南都赋〉自然生态史料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年第3辑,第104-112页。
105魏华仙:《〈鸡肋编〉的生态环境史料价值》,《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年第4辑,第30-38页。
106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107台北“国立编译馆”, 1988年初版。
来源:中国生态环境史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