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在线讯(记者张清俐)9月28-29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师范大学、日照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莒文化高层论坛在山东师范大学召开。与会近百位史学研究学者就莒文化的历史源流、精神内涵与特点特色以及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关系等相关论题进行探讨。
此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纪念鲁西南的莒县凌阳河遗址发现大汶口晚期文化50周年,回顾总结50年来大汶口文化及海岱地区史前文化、我国早期陶器刻划符号以及原始文字方面的发现与研究成果。
文字产生是文明出现的重要表征,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沈长云认为,莒县陵阳河发现的陶文应当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一批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字。这一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线索和实物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考古年鉴》执行主编朱乃诚回顾了大汶口文化的研究历程。他认为,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与确认是我国史前考古学史上的一件重大事情,对它的研究工作为厘清整个华东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谱系奠定了基础。朱乃诚指出,莒县出土的凌阳河遗址出土的陶文字是中华文化远古文明的“火花”,像这样的陶器刻划符号被大量发现和深入研究,最终将破解中国文字起源这个千古之谜。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永波研究员对莒县凌阳河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两个“图像文字”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这两个符号应是大汶口文化中有虞氏部落的徽号标示。从安徽尉迟寺发现的同类遗存则表明有虞氏挺近中原时期与当地土著文化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早期华夏文明。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2012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