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个别人读书而不知书,讨论起问题来不是为了得到客观正确的答案,而是为辩论而辩论,对不利于己的资料根本视而不见,且小人竖儒习性,恨之欲之生,恶之欲之死,以一己好恶来评议历史人物,实在有些看不下去了,所以专门写帖子来谈谈秦始皇,免得学术气氛基本不错的漫谈被这类人影响了。
一、先说说秦始皇的才能
秦始皇既然能识用李斯等帮助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人才,就证明他具备英明君主的素质,秦朝虽然累世富强,但是如果君主平庸,那以秦之强也基本上只能守成,就象秦始皇之前的几代秦君;如果君主差劲,那么即使占有天下也可能失去,就象秦二世。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不仅要知人善用,而且还要善于择取臣下的建议,秦始皇在大多国策制定中还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例如“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①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髃臣,髃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觽,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②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早在秦始皇明晰认识到分封子弟的得失,而汉、明等朝代却还在犯这种错误。
当然秦始皇也有不足和失策的地方,秦始皇骄奢,统一以前一些骄奢的行为还能有所克制,统一后就无所顾忌了,象修阿房宫、大造陵墓等;筑长城,客观说来修筑长城是列国的习惯使然,不过,一来虽然修筑必要的防御设施是对的,但是只依靠防御设施来阻挡游牧民族的认识却是错误的,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长城的防御作用有限得很;二来,秦朝才通过征战统一了周朝衰落以来长久分裂的天下,正确的措施是应该稳固成果,休养生息,而不是接着劳民伤财。秦法苟酷,后世儒生评议是秦乱的原因之一,这是不完全对的,我看主要是没能使六国民众有适应秦法的过程,具体实施时候也没有适应地域等因素的变化,当命令有考虑不周到的时候,不是反省命令本身的失误,而是用严苟的律法来惩罚不能执行命令的民众,陈胜的起义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功,就是秦建国初期的政策失误造成的,在政权还没有稳固的情况下,就以严苟的律法来维护横征暴敛的措施,是很容易激起因长期征战积累起的六国民众的仇恨和反抗的,也为其他敌对因素提供了机会,象秦国本土,这些变乱的因素就小得多。没有保证皇权的正确且顺利的交接,秦始皇对继承人的选择是正确的,太子尽管有不合自己心意的地方,也没有被废除,不过他没有确保太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顺利继承皇位确实是失误,中国自古以来社会的一大缺陷就是皇权过于大,使得社会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一个人,导致皇权-皇族的更替往往要波及到整个社会。
二、谈谈秦始皇的功过
首先是统一天下,虽然秦朝的富强是历代努力的成果,但是在秦始皇以前秦朝还没有灭过一个大国,六国是在秦始皇手里灭掉的,这样就结束了中国经历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有的人说秦朝不过继承了周朝的底子,但是周朝控制过长江以南吗?论语曰“太者,善大之称;伯者,长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太伯”。
称仲雍﹑季历,皆以字配名,则伯亦是字,又是爵,但其名史籍先阙耳。正义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注②索隐伯﹑仲﹑季是兄弟次第之字。若表德之字,意义与名相符,则系本曰“吴孰哉居蕃离”,宋忠曰“孰哉,仲雍字。蕃离,今吴之余暨也”。解者云雍是孰食,故曰雍字孰哉也。注③集解应劭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正义江熙云:“太伯少弟季历生文王昌,有圣德,太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传国于季历。以太王病,托采药于吴越,不反。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让也。又释云:太王病,托采药,生不事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历主祭祀,不祭之以礼,三让也。” 注④集解宋忠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颜师古注汉书,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于越”耳。此言“号句吴”,当如颜解。而注引宋忠以为地名者,系本居篇曰“孰哉居蕃离,孰姑徙句吴”,宋氏见史记有“太伯自号句吴”之文,遂弥缝解彼云是太伯始所居地名。裴氏引之,恐非其义。蕃离既有其地,句吴何总不知真实?吴人不闻别有城邑曾名句吴,则系本之文或难依信。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太伯卒,①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②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③是为虞仲,④列为诸侯。(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 第一)史料始终见不到句吴与周王朝直接的臣属关系与往来,虽然吴太伯和周王有亲戚关系,和楚地一样,最多也就是接受了周朝封号的蛮夷,如果把这个也算是周王朝的地方,那中国丢的土地就多了,因为现在的周边国家大多臣服过中国,呵呵!象样的研究历史的人都不会闹这种笑话。秦朝的疆土有多大,大家上学学历史时候都学过,我就不赘述了。
其次是采取书同文、车同轨等措施,统一了民族文化。这种影响最为深远。中西学者都评论过,中国各地虽然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但是却具有共同的文化,尤其是文字,对中国民族的完整和文明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西方到现在都没有最后完成这种融合。
以上这些功绩当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但是他是决策者,所以功劳也是最大的。
最后谈谈他的过失,其实上面已经谈过了,这里就主要就焚书坑儒来谈谈。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①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②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③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④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⑤异取以为高,率髃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 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市。⑥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⑧以吏为师。”制曰:“可。”
侯生①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②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③不验,辄死。
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④日夜有呈,不中呈⑤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觽,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⑥今闻韩觽⑦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⑧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⑨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⑩
呵呵!所谓的焚书,不是将图书灭绝,而是将民间的图书消灭,只有“博士”之类的人才能收藏,可以指责的不过是愚民和使得秦史以外的史料缺失;所谓坑儒,也是儒生诽谤非议找的,坑他们也是秦法的严酷使然,至于说残暴什么的,好象历史上杀人杀得比秦始皇多得多的人有的是,秦始皇这么受到关注大概是因为他杀的是儒生吧。秦始皇最大的过错就是没有使经过春秋战国锤炼而成的秦制得以稳固和传承。
下面就某人的一些言论作出批驳。
某人说是思想禁锢源于秦始皇,这个有些不顾历史事实吧,秦始皇好歹还允许保留除六国史料外典籍,而据我所知,孔丘远比秦始皇做得极端,当时鲁国的少正卯讲学曾经使得孔丘的学生三盈三竭,孔丘掌握权力后就马上将人家杀害了,少的言论也因此没有流传下来。照这种做法,如果让孔丘执掌天下,他做得大概要比秦始皇绝得多吧。后世儒生尊奉的是他们祖师爷的做法,而不是秦始皇的做法。要说愚民,孔丘的“民可由使之,不可由知之”比秦制更绝,秦制好歹还让百姓将官吏作为老师呢。
再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将这种罪名安在秦始皇头上如果不是某人无知,就是存心污蔑了。秦朝以前的“士”是指“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士,与后世儒生所谓的士绅之士是有区别的。秦朝既然即使烧绝民间的其它书籍也要保留种树和医药的书籍,可见对实用的知识还是重视的,而且士人也可以学习前人典籍,那些典籍可是包括历史、外交、军事等知识的,不比后世儒生只能通过读孔丘限制的那些典籍才能做到“读书高”。希望大家看到一种言论最好能查阅一下相关资料,免得别一些人误导了。
最后说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竞争,大部分学说都是为了服务统治者,使得国家富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实践与竞争结果,就是最终消灭六国的秦国,而秦国所采用的除了法术外,还有纵横家、兵家,汉朝即使采用了儒家学说,也是奉行“王霸道杂之”的政策,汉宣帝看到太子迷醉儒术,就严肃地告戒过“汉家自有制度,王霸道杂之”,看到太子不听告戒,就长叹“乱我家者必太子也”,后来果然证明了他的预言。后世随着儒家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绝对,中国也就越来越衰弱了。而儒家呢,儒家的学说是崇尚过时的周制,所以在各国都不受欢迎,即使有孔丘治鲁,也是凭借个人才能和外王内霸的法术,而实行周制最坚决的鲁国,周公早就预言了它的衰落,后来不是让齐国灭掉了。
之所以谈这些,是希望大家不要受到不学无术或别有用心的人迷惑,当然,我自己也不免会有认识不足的地方,还希望大家指出,以求互相都有进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