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学者中,栾梅健是较早用现代语汇诠释百年文学史的一人。在他从事十几年的研究专业领域,乃至更广泛的思想学术园地,都曾经显示了他的学术开拓和组织创意的能力。他师从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范伯群教授,从攻读硕士学位起,到从事大学教学工作和攻读博士学位,一直都有优异的表现。他在内地和台湾先后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和《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等学术专著发表后,引起思想学术界广泛瞩目,并由此成为大陆学界的“焦点学人”。栾梅健的治学特色,在于它贯穿着一种难得的思想创见和活力,而其前提却是深厚的知识背景和学养工夫,以及他对诸多人文学科知识理论的透彻把握和理解。
栾梅健近著《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也是一部避开习见的超越之作。该书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饶有新意的研究课题。回首这数十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很少有人能够从宏观上去考察社会经济基础与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的关系,更少有人从新的视角去探讨社会经济对文学及文化的潜在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反映出研究者对文学圈外的社会经济、哲学文化等知识理论比较隔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个课题本身理论艰深,内在意涵盘根错节,难以说清。但栾梅健堪称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他偏偏选择研究领域的“荒原”独辟蹊径,从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作为切入点探索现代中国文学。全书始终回响着这么一个论证旋律: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型过渡到现代型的进程中,工业文明这一重大因素作为“不出场的人物”,是如何在幕后操纵文学的命运?又究竟起了多大的潜能作用?这个追问,的确能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著作正是围绕这个诘问式的起点,从百年文学的“格局”、“情感”、“艺术”等方面,展开充满激情的思辩和论述。
栾梅健先生根据中国在这一“时段”的具体的国情,为“工业文明”举行了“加冕典礼”,冠以一个“前”字,则又体现了他的思辩的精确性和论证的科学性。他的论著从文学总体格局、观念情感更迭、创作方法特征等三个方面高屋建瓴地纵览前工业文明在中国文学领域中所镌铭的深刻印记。在论证过程中,新意迭出,如关于小说内容与形式的现代化进程,过去总是在文学观念或美学意识的更新上去做文章,而栾梅健先生却突出地注意到了小说所构成的物质材料——如造纸工业的现代化、印刷条件的机械化与小说形质的演进关系。他将文学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与知识背景上,从而更能说明某些特定的文学史现象;又如,他能以世界水准去衡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代文学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在前工业文明时期,文学并非是当时众多知识精英所要选择的主要职业。这个观点与以往文学研究所说的大批知识分子弃理工而就文学的看法相对立,然而又有相当的启发性和说服力。
范伯群先生的评价基本上概括了栾著的面貌和特色。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该书虽是一本纯正的学术著作,却很少有一般理论著作所常有的艰深晦涩感,而是充满了叙述的激情、美妙的语言和联想的空间。它会带你进入文学的缤纷世界,领略智性与感性相交织的精神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