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王景山的《画坛名家》已经出版了第二部。第一部中他从民间选中的95岁翁尤无曲,随着他的介绍,很快得到画界的认同。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都收藏了尤老的画卷。仿佛一夜间,尤无曲突然成了名家。其实,凡从事艺术的人都懂得,任何的成功的后面,都是千锤百炼的硬功夫。尤其对于画作来说,不仅要求有扎实的基本技法,还要有广博的学识。而在这些之后,还有更重要的就是高尚的品格。王景山在遴选画家人物时,所遵循的就是这一原则。
景山与我相交多年,彼此见面机会不多。也就是逢年过节彼此电话问候一下。也正应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古训。他在写作《画坛名家》第一卷时曾电话告诉过我,我并不以为然。他的文笔在记者同行中少有的漂亮,他写画家自然可为名家增色添彩。但是,当《画坛名家》第一卷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震惊了。我发现景山在对画家的选择和作品的要求上确实独到。这是一部当今寂寞文坛上勾勒时代与人物关系的品位极高的好书:画品与人品二者兼得。画家的经历,画家的个性,画家的眼睛……一一跃然纸上。几乎没有一位画家没有沉浮跌宕的经历,没有一位画家没有对艺术的感悟和理解,像尤无曲,像张仃,像黄苗子,像刘继瑛,像韩美林……。只有经历了苦难的人生,才能悟出生活的营养在哪里,才能尊重生命并会使用生命。巴尔扎克所说的“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道理也正在于此。
尤无曲老人说过“我认为山水画是通过画家的灵性把握自然灵性的一种艺术实践。一个画家想在艺术上达到一个相当的境界,他必须先从塑造自己的性灵开始,这就是中国画的隐逸情怀,淡薄内涵,其实质就是与自然之道暗合,因为天公造物自然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无法速成。”
确实,中国山水画是作者跃动的灵性的表达,是作者品格的自然流露。读画就是读人。在今年9月刚出版的《画坛名家》第二部中,作者撷取了7位当今堪称大师的画家。如曾竹韶、如秦岭云、如穆家麒、如戴泽和韦启美……这些人几乎一致地鲜为人知,但景山独具慧眼,他以自己对画家作品的理解,对画家经历的体味,从成百上千的画家中选出7位代表人物,加以刻画和描述,完成了中国画史上重要一笔。
当今商品社会,许多人擅长炒做自己。丢掉作画的基本功,做人更谈不上,一味推销“画作”挣钱。这些人不知为谁而画,为谁而歌,成为画坛上一股歪风邪气。有人发表“去国声明”又回来了;有人整天不务正业在画界中飞短流长……景山对此深恶痛绝。他以“抢救心态”所遴选的画坛名家,恰是不擅炒做自己的大家。他们有极高的学养,有高尚的情怀,有精到的技法,与人为善,淡薄名利,读者可从其传记中汲取深厚的人生营养。
娄师白老人这些年一直深陷是非争议之中。景山去采访他,他是想通过自己的采访,认识师白老人。对于娄师白他认为,有人说娄先生“文革”中写过齐白石大字报,说他为表示与老师齐白石划清界限,“文革”中改名,“文革”后才把名又改回来……这些纯属子虚乌有,已经得到法律认证,某出版社并为此向先生致歉。况且,即使“文革”中真正发生过这样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是别有用心,这件事是闹不起来的。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娄师白老人的捐资助学的善举,平易近人的处世作风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景山认为四卷本的《齐白石绘画艺术》才是娄先生艺术上最重要的贡献。正是这四卷书,娄先生再现了白石老人的水族水墨,花卉蔬菜,草虫走兽,山水人物的技法,系统地阐述了其对齐白石的创作的透彻的理解,成为对齐白石创作艺术及规律最具权威性的总结。
景山在写作过程中,不仅写画家的画,有时更多的笔墨给了鲜为读者所知的画家个性化的经历。他认为,人与画,画与人是密不可分的。咫尺之间对画法画意的掌控,完全来自画外的生活,即所谓的“功夫在诗外”。
1966年“文革”中,留欧归来的油画家、美术史论家王重年,为逃避红卫兵的追杀,一家四口面临山穷水尽,王重年找到老友、北宗画派传人孙天牧,想躲到山东老家避风头。孙天牧出主意要他从天津走水路到烟台。天津有孙的老岳父卢之美接待安排。他写了一封火急的信给岳父,哪料岳父收到信就火了。“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敢引火烧身?”孙天牧旋即再写一长信给岳父。信中的一句话,使岳父深受感动“我不能眼看着自己的朋友一家四口被活活打死在这里呀!”
这就是孙天牧的品格,这品格表现在画坛上,自然而然形成了笔力坚卓,风云自在胸中的画风。凡画家,风格的形成自非一朝一夕之功,但画风最后的定型,人品第一。因为高尚的人品,让画家可以积淀,可以沉稳,摈浮躁,凝神气。面对描摹对象,立意高远,一扫混沌,绝无商业气息。正如孙天牧的老师陈少梅曾向他说过的一句话“你要是以卖画赚钱的话,画的格调就再也上不去了,我也不再教你了!”
《画坛名家》虽然刚刚出版了两卷,收录了共20位画家。但读者不仅可以从书中记述的人物中,读到感人的人生经历,读到几种画派的演变过程。从广义上说,本书记述的是中国百年画坛的风云画史。这也正是景山以“抢救心态”写作的初衷。《画坛名家》还要继续出版第三卷、第四卷……相信所有读过本书的人,和我一样都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