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具有两千余年连续发展的历史,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历史文化。而所谓“国学”,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学术思想属于理论思维活动范畴,历代思想家思想深刻、理论建树和学术著述浩瀚,构建了我国独特的理论传统和思维模式,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不断升温;国内也出现了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潮,国学经典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关注。然而,浩如烟海的经典古籍,即令“皓首”也不能“穷经”,更难以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传统思想文化的精粹,而多卷本的著作又很难为广大读者接受。社会需要一本将传统学术文化与读者拉近距离的著作,人们需要一本科学简明、系统完整的国学读本。由步近智、张安奇研撰,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编》(以下简称《史稿》)正是这样的一本著作。
熔历史哲学等学术文化与一炉
《史稿》所述内容,贯穿自史前至近代的中国历史时期。从《原始思维》起,学术思想史列九章:《孔子儒学的创建与诸子百家的争鸣》、《儒学的独尊与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与儒佛道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多元化与汇合趋势的出现》、《理学思潮与蓬勃发展的学术流派》、《理学北传与朱陆“和会”》、《心学的广泛传播和对理学、心学的批评或修正》、《实学思潮与乾嘉汉学》、《近代“新学”思潮与孙中山前期的学术思想》。
《史稿》将整个历史时期分为四编。即:先秦编、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编(封建前期)、宋元明清编(至清前期、封建社会后期)和近代编。每编之首,分撰各代“社会与思想概述”。由此,将历代学术思想的发展阶段与其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社会政治、经济、民族、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状况,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历史和学术文化概貌。撰著以唯物史观为思想指导,运用以思想史和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更由于主要作者步近智在毕生的学术研究中,对每一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均有高质量的学术论评,故能实现融合和贯通的阐述,而他与张安奇合作研究也历20余年。
学术研究的综合与创新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的步近智,师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庐。沿着梁启超、侯外庐等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前辈大家的学术轨迹,博览群书、潜心苦学,以科学严谨态度治学,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并有所发展创新。择其要者而言:
一、对学术思想、思潮发展阶段的界定。此前,学术界沿袭的提法是: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至近代的维新之学。
在本书中,基于将“思潮”解为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想,即居于主流地位的思潮。故认为:先秦时期为诸子百家之争鸣时期——春秋孔子创建儒学,而儒、墨同为“显学”,战国时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均有较大发展。秦以法家为主,至汉代董仲舒才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遂有经学思潮。隋唐时佛学虽兴盛,而儒佛道并重。宋明理学思潮之后,继而为明清实学思潮。这是学术思想史研究中首次将“实学思潮”明确列入。最后是进入近代的“新学”思潮。
二、对自孔子创建原始儒学以来在封建社会中儒学长期成为主流学术的历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孔子思想中最为积极的、鼓舞着历代志士仁人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经世致用”思想,其“仁”学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学发展中不断形成的“人格”、“国格”观念,知行关系的发展等等富有哲理的学术思想,均有详明的阐述。对儒学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的开放、融合、吸取和不断创新的历史也有平实和合理的肯定。
三、对历史伟人孔子和孙中山作为大思想家而重点阐述。对宋代大学问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也作了客观的评价。
四、对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作了合理的阐述。从体现思辨哲理的程朱理学的出现,到冲破理学教条桎梏的阳明心学,从张扬人心的王学衰变而走向虚空,实学思潮应运而生。对这一学术演变作出了可信的、合乎历史和逻辑的诠释。
五、为明清实学思潮的产生、发展和终结作了合理的阐述,对这一学术思潮作了精确的理论建构。
六、对晚期以来中国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出现,从经济生活、政治格局、哲学思想、自然科学乃至各文化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特别对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和自然科学中近代因素的萌发,尤为精到。
七、在对屈辱的一百年近代历史的概述中,饱含着沉痛的反思。从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探索富国强兵之道和开展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斗争中,从伟人孙中山的伟大思想和革命实践中,以辛亥革命的胜利为结束。著者又以爱国主义的高昂精神,展示了现代中国历史近百年的巨大变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
学养、学风和文风
《史稿》展现了研撰者较为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而平实的学风和明畅清新的文风。
学术研究要求学者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学术著作要求研撰者符合学术规范,本书著者符合以上要求。书中所用资料规范,引文正确。在学术综合时,尊重前人研究成果,一一加以注明。对他人的开创性成果,不仅注明出处,还表示感谢。
以流畅的文字和清新的文风平实地表述深邃的学术理论,是本书的又一重要特点。这也正是研撰者力求将学术实现普及,努力争取为广大学人和为更广泛读者所接受的良苦用心。
历代思想家在其著作中用古汉语所表述的思想理论和哲学概念,往往艰涩难懂,而重要的论断又不能回避。在引用时,著者不但采取了以现代汉语加以解读的方法,还常用按语予以注解说明。对古汉语中的通假字,亦相应地用现代汉语注明,有的还注汉语拼音。
最后,在此录载本书全书《结束语》中的一段,因为它充分表露了研撰者的宗旨: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思想,博大深邃。中华民族,团结自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不被中断的灿烂文化。
以史为训,可以辨是非;
以史为励,可以知进退;
以史为鉴,可以明荣辱。
以对待历史的科学精神,批评继承前人的思想文化遗产,必将鼓舞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前进!
(注:本书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国内专家严格评审后,列为2006年后期资助项目。)
《中国文化报》2007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