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友赵庆元教授逝世四周年临近之际,《赵庆元学术文存》即将出版了。我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庆元历任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多年来,他一直刻苦治学,奋发工作,精勤为师,为中文系、文学院、图书馆的发展,为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他一直关心学会工作,注意团结同仁;2000年5月,又具体负责组织了全国第十三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并主编会议论文集《皖江侧畔论三国》,为推动《三国演义》研究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谁知病魔过早地损害了他的健康,他竟于2005年5月10日溘然长逝,享年未及花甲!
四年过去了,人们一直怀念着庆元,于是有了这部《赵庆元学术文存》。
综观这部《文存》,我感到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宽广的学术视野。全书所收30篇文章,以古代小说研究为主,同时兼及古代戏曲、诗文两大部类。就古代小说而言,其笔触又遍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几大长篇名著,以及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三言》和文言短篇的高峰《聊斋》。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元明清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我自己就十分佩服。
第二,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探索精神。庆元为人谦和,不事张扬,但在学术研究中却锐气十足,勇于开拓。试以《三国演义》研究为例。早在1978年,他就发表了《试谈诸葛亮形象的意义》一文(载《安徽师大学报》1978年第4期)。这是“文革”结束后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关于诸葛亮艺术形象的专题论文。尽管其论述尚未完全脱去“陈言”的痕迹,但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罗贯中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主要正面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既反映了全书的主要思想倾向,又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并以此肯定“《三国演义》思想倾向的进步性”,却是破除极“左”思想对《三国》的污蔑和对诸葛亮形象的歪曲的一篇力作。1981年,他又发表《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一文(载《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文章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角是诸葛亮,他是罗贯中“按照自己的美学理想塑造出来的一个‘志’、‘德’、‘才’三者齐备的封建贤士的形象”。罗贯中“以高昂饱满的热情歌颂他,赞美他”,“还塑造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并且程度不同地予以赞美和颂扬”。因此,“《三国演义》的主题不在于宣扬封建正统思想,也不在于鼓吹‘王道’、‘仁政’,而是要为真正的贤才呐喊,歌唱。整部《三国演义》就是一曲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这不仅是最早探讨《三国》主题的论文之一,而且是有关主题的学术论争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我称之为“讴歌封建贤才”说。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三国演义》研究由沉寂走向兴旺的过程中,庆元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收入《文存》的7篇《三国》论文,每一篇都自出机杼,自有新意。如《〈三国演义〉札记三则》,所谈的三个题目“重学意识”、“造境艺术”、“用语技巧”,均为以往人们很少谈及者。这充分反映了他勤于思索、善于发现的创新意识,促使我们不断打开《三国》研究的新天地。在当代《三国演义》研究史上,他写下了很有份量的一笔。
庆元的开拓创新精神,不仅表现在小说本体的研究,而且表现在应用角度的研究。《谈〈三国演义〉的生态观》、《〈三国演义〉与领导心理学》、《古代小说中的管理思想及其应用价值》几篇论文,视角新颖,论述深刻,每每给人有益的启示。
第三,敏锐的艺术感觉和优长的鉴赏能力。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而言,有无敏锐而细腻的艺术感觉,是否具备知音鉴赏的能力,写出的鉴赏文章是否能够感染读者,乃是衡量研究者自身学养、才情和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庆元也是一个佼佼者。《文存》下编《作品鉴赏篇》,收文11篇,其篇目数量足足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写作这些鉴赏文章时,庆元深入作品,含英咀华,然后挥洒才情,巧妙构思,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解说作品的妙处,剖析作者的文心,使读者如行山阴道上,在阅读的愉悦中打开一扇又一扇艺术之窗,从而提高鉴赏水准。在这些鉴赏文章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曲终始有双星会——“刘玄德三顾草庐”简析》一文。1994年,为配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出,我们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与江苏古籍出版社主办的《古典文学知识》编辑部合作,编辑《三国》专号(1994年第4期),由我具体负责组稿和编辑。在“名作欣赏”专栏,我约请了四位学者,就《三国》中最脍炙人口的四个名段各写一篇鉴赏文章,其中就有庆元的这一篇。文章以《曲终始有双星会》为题,简洁醒目,抓住了“三顾茅庐”纡徐曲折、曲终奏雅的特点;构思细密,文笔灵动,语言流畅,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他读下去。试看这样几句:
刘备的三顾,一顾有一顾的特色,一顾比一顾写得深刻。一顾,作者以简略素淡之笔,侧重写景造境,颇具由景生情,意在境中之妙。二顾,采用曲笔浓抹之法,着力写人,在复杂多彩的人际关系中,突出刘备主要的性格内容;同时,创造出群星灿烂、初月偏挂的空阔意境,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艺术享受。三顾,犹如一个大特写,集中笔墨写刘备,理想的成分滋润着他的生命,忧去喜来,卓有成效走一回。
这样的鉴赏,深情绵邈,文采斐然,本身就是一篇美文,自然也会打动读者。
我从重点研究《三国演义》之初,就注意到庆元的论著。1983年4月,在成都举行的首届《三国演义》研讨会上,我们初次见面,便一见如故。二十多年来,我在多次撰写的综述文章中,在《三国演义大辞典》的《研究情况》部分,一次又一次地介绍他的重要论文和学术观点,从中获益颇多。在互通信息,互相切磋的过程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以他为挚友,他视我为兄长。每当想到他,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当他病逝的噩耗传来,我不禁悲从中来,热泪盈眶,当即致函安徽师大文学院、图书馆,表示沉痛哀悼;并拜托俞晓红教授替我敬献花圈。而这些,又岂能充分表达乍失挚友的锥心之痛?
四年来,我时时想到庆元,时时与朋友谈到庆元。因此,当其众多弟子通力合作,编成这本《文存》,嘱我写序时,我慨然允诺,把这视为纪念亡友的一个难得的机会。
作为学者,庆元在为人方面有两个令人称道的优点:
其一,尊师重道,笃情守义。与师友相处,他一向坦诚相待,宽容厚道。他本有活泼诙谐的一面,而当朋友们与他开玩笑时,他常常眯着眼睛,一笑而过,在欢快轻松中共享友情。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更是他做事的准则之一。因此,在古代小说界,特别是在《三国》研究界,他的人缘相当好。
其二,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庆元培养了多届本科生、硕士生,对每一届学生,他都充满挚爱之心。只要有机会,他总是带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帮助他们开阔眼界,结识学者,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为了学生的成长,他耗费了大量心血。因此,他与历届学生的关系都很融洽。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他确实无愧于“学为人师,行为士范”的标准。正因为这样,学生们尊重他,热爱他,怀念他。尽管许多弟子后来卓有成就,有的后来又攻读了博士学位,成了教授,有的与他年龄相近,谊兼师友,但都不忘他对自己的培养。正是由于这些弟子的共同努力,才有了这部《赵庆元学术文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有这样一批争气而又贴心的弟子,此生足矣!
此刻,我身在锦水岸边,心却飞向皖江侧畔,黄山之巅,飞向那曾经洒下庆元汗水的桃李丛中。
此刻,夜色茫茫,我却似乎已经看到熹微晨曦,看到庆元奉献了一生的安徽师大校园。
呵,庆元,庆元,你没有离开我们。你的学术成果,借助这部《文存》,将化身千万,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你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存于我们的心中……
2009年3月30日凌晨草就 于锦里诚恒斋
(载《赵庆元学术文存》卷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