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堂人文课》赵利剑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定价:28.00元
人文教育、人文情怀、人文修养、人文精神等字眼儿,对我们这些中国的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某地的考生家长因担心池塘中青蛙鸣叫影响考生复习,遂将池塘里的青蛙全部毒死,可以想见,在一段时间里,这里的居民不能再体会“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了。这使我想起了2011年去访问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科学高中时的情景,这是一所一个班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那天,校长在她的办公室里接待了我们。交谈中,我们问她,为什么在办公室里摆放着这么多青蛙物件,有文具,还有各种卡通玩具。她回答说,我是一名生物科学家,许多青蛙为人类科学献出了生命,我用这种方式来纪念它们。这两件事都与青蛙的生命有关,却透射出两种对生命截然不同的态度。
人文精神首先体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博爱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这是北京四中历史教师赵利剑曾对学生说的话。有一次我参加一个班会,班会主题是“敬畏生命”。学生列举了许多保护和尊重生命的事例,其中提到弘一法师圆寂前曾留下遗嘱,告诫别人在焚化时不要误伤蚂蚁。后来班会上的一个问题引起了争议:如果所有的生命都要尊重,那我们还要不要吃肉,还要不要杀死蚊子苍蝇蟑螂?学生们最终用目光要我表态。我对学生讲,一切生命都应得到尊重,这毫无疑问。但尊重生命不仅包括维护生的权力,还包括选择死的方式——使死的过程少有痛苦,使死的形式更有尊严。我们人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宰杀动物,我们必须剥夺它们的生命,但我们可以减少它们在死亡过程中的痛苦,这就是对它们生命的尊重。如果一个人出于变态而残害某个生命,施尽手段折磨,故意增加痛苦,以欣赏死亡前的痛苦挣扎为乐趣,那只能暴露他人性的残忍与扭曲。尽管我们都有生的愿望,但死是我们每个人无法规避的结局。如何面对生命和死亡,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修养。
人文精神还体现为对人的关注与关怀。也许人们会问,一个人掌握了知识可以考取大学,掌握了一技之长可以谋得生计,有无人文修养或人文精神又有何妨?它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有何影响?人文修养能值多少钱?道德修养又能值多少钱?的确,今天的学校招生没有这方面的考查,多数情况下,一个人也难以据此谋得职业。也许这正是今天有些学校忽视人文教育的原因所在。然而我认为这是一种浅薄与短视。人文修养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我始终怀疑物质充裕而缺少关怀的生活还是否算得上是幸福。其实,即使是在今天的商品经济中,从纯粹赚钱的角度讲,一件商品能否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而占有市场,恐怕除了产品的科技含量,更取决于设计者对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心灵与精神的追求倾向、消费心理需求的洞察与研究。没有对人的关怀就没有成功的市场,甚至可以说,赢得市场的前提是赢得人的心灵。影响一个电冰箱购买者最终决定的因素,往往不是电冰箱的制冷原理,而是冰箱的容积总量、藏室结构设计、使用是否便捷,甚至是外观形状与颜色,等等。当然,品牌信誉也是重要因素。品牌信誉归根到底是生产者团队的职业素养、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讲,道德修养是可以兑现成财富和价值的。购买时装的消费者也许更为典型。款式、品牌对消费者的选择具有更大的影响。这说明,我们不仅需要发明新衣料的科学技术,还需要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在商品中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以此来满足消费者超越物质需求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人们所关注的已不仅是商品本身,而是拓展到了更多的领域和更深的层面,如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工作条件是否得到改善、环境是否遭到破坏,等等。如果我们认为这只是商贸壁垒和利益之争的话,那正说明在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上,我们与世界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就是巨大的。中国学生在国际学业测评中成绩骄人,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是我们的优势。然而我们的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长期以来,我们为如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而费尽心机,然而无法否认的是,我们的全部努力所得到的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反思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道德教育的认识,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差不多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在这一阶段,我们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态度来代替道德教育,而对人的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重视不够。今天我们已经充分认识了这种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第二个阶段,差不多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思想认识多元的大形势下,学校通过严格的管理而使学生在行为上整齐划一。学校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度重视,这些成为这个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明显特征。应当说这样的管理模式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业成绩,但可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我认为,我国学生学业成绩整体优异但缺少拔尖学生,跟这样的学校管理模式不无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整体成绩优异也许是专制教育模式的产物,个性鲜明的拔尖学生也许是民主教育模式的产物。迫使学生从事重复性训练目前仍是获得考试高分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这也许就是处于东方文化圈中的国家的学生普遍学业测评成绩优秀的原因,因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具有更明显的权威。然而,知识经济时代对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个体工作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学校普遍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关注学生性格、心理、青春期和人格的发展过程,学校教育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当然,学校并不是要废止严格的、统一的管理,但是个体发展越来越得到关注。许多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能够科学地将学生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例如今天,我们不会简单地认为男孩女孩交往甚至早恋是道德问题。这无疑是教育观念的巨大进步。
在肯定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时,还必须反思我们教育的不足。我们告诉学生要努力拼搏,但他们不一定有坚定的信仰;我们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但他们不一定热爱知识;我们让学生努力学习,但他们不一定养成了酷爱读书的习惯;我们严格地约束学生的行为,但他们不一定能恪守道德底线;我们教育学生追求美好,但他们不一定具有价值判断的能力;我们希望学生获得幸福,但他们不一定懂得什么才是高雅的和有尊严的生活;我们教育学生追求成功,但他们不一定懂得怎样去实现自身价值和回报社会;我们强调集体主义教育,但他们不一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和生命;我们号召学生学雷锋做好事,但他们不一定懂得同情弱者和如何去帮助他人;我们培养学生聪明,但是他们不一定懂得如何去造福社会;我们让学生掌握了技术,但他们不一定懂得如何运用技术改善我们的生活和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甚至他们可能运用这些技能来危害社会。想想那些被发明出来危害我们生命的技术,三聚氰胺苏丹红也好,瘦肉精地沟油也罢,哪一项不是出自经过训练的大脑?这一切折射出了我们学校里人文教育的不足甚至缺失,反映出我们的社会中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缺失。如果将社会的发展比喻成一台汽车的话,那么科技就是驱动力,人文就是方向盘。只有在一个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社会里,每个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因此,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道德行为习惯与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未来的学校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为前提。
如果说,我们的学校中长期缺少人文精神的教育的话,那就是说,今天学校里要开展人文教育,教师必须重新学习,因为我们的许多教师过去是在缺少人文精神的教育环境中受教育的。教育的效果是一种“获得性遗传”,教师首先要具有人文精神的基因,才能期望学生的身上具有。这里,教师是否具有坚定的信仰,是否具有道德底线,是否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是否热爱知识,是否养成了酷爱读书的习惯,等等,总而言之,教师行为的影响力以及由教师群体行为所构成的教育文化环境,是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社会媒体披露的学校教育中的极端事件,以及因学校教育价值观迷失或扭曲所产生的种种现象,都说明了我们的教师本身就缺少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当今教师的教学方式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他过去受教育的痕迹,因此我们在重新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改变。如果我们不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些,那么其结果很可能就是海涅用诗句发出的感叹:“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