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2月出版
1927年,鲁迅把记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十篇散文结集成册,取名为《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名篇皆在其中。日前,鲁迅研究专家、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应邀向记者讲述了他对这本散文集的理解。
对于“朝花夕拾”这个冷郁、凄美的书名,黄乔生认为可能与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或《红楼梦》“黛玉葬花”的意境有关,“带露折花,固然新鲜;朝花夕拾,却别有一番意境风味。”
“在写作此书之前,鲁迅虽然已经发表过《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成为新文学的杰出代表,但此时鲁迅的生活并不幸福。”黄乔生说,文学革命营垒的溃散,令鲁迅的“呐喊”无人响应;此前两年,弟弟周作人与他彻底决裂,使鲁迅又失去了一位精神盟友。现实喧嚣,心绪杂乱,只有到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中才能找到“闲静”。于是,久存于记忆中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一个个出现在他的笔下,就有了这本《朝花夕拾》。
黄乔生建议,读者可以把《朝花夕拾》和鲁迅的短篇小说对比阅读,就会发现不少人物、情节都有相似之处。“《呐喊》和《彷徨》中的大多数小说都是以‘鲁镇’‘未庄’或‘S城’为背景的,《朝花夕拾》写的正是这里的真人真事。”
在黄乔生看来,《朝花夕拾》不仅有助于理解鲁迅的小说,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鲁迅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轨迹。“《阿长与〈山海经〉》讲的是幼年鲁迅渴望插画书,终于在长妈妈的帮助下如愿的事,这可以解释鲁迅终生喜爱图画书的原因,他自己编印的书籍都要精心地配以插图。从《父亲的病》一文我们可以得知,鲁迅认为父亲是被中医害死的,文中对几位庸医的玄虚姿态描写传神,读来十分可笑,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鲁迅反对中医的态度如此决绝,并由此产生去日本学西医的志愿。鲁迅给人的一贯印象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在这本书里我们自然也能找到‘战士’的影子,如在《二十四孝图》中诅咒旧教育方式的害人。但本书更多的是温情和留恋,温情是主基调。书中的鲁迅形象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欢乐与痛苦,希望与绝望,复杂曲折,丰富多彩。”
“书中的鲁迅既是一个活泼的青少年,却又不时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加几句旁白。他一面记叙人和事,一面发些议论,不是长篇大论,也不多争辩,而是画龙点睛,要言不烦。”谈到《五猖会》中少年鲁迅要去邻村看赛会的场景,黄乔生感触颇深:“鲁迅跳着笑着准备上船,忽然觉得父亲站在背后了。‘去拿你的书来。’父亲慢慢地说,随后划定二三十行《鉴略》,对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这的确让人扫兴,但却是那个时代的常景,也很有象征性。读《朝花夕拾》这本书,读者不可能总是跳着笑着,一路欢歌,痛快淋漓;在欢乐背后,总会有些冷冷的声音,让人警醒,发人深思。这就是现实,也正是《朝花夕拾》的魅力所在。”(本报记者 杜 羽 本报通讯员 王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