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李準
谢晋
启功
吴作人
韩瀚
莫测
浩然(中)
《大师的背影》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了一批绝非普通人的一段珍贵生活史实。
20世纪70年代,我还是一个“回乡知青”,因为会画画,还发表了一篇小说,便成了县里的名人,有了“画家”“作家”的名头。我所在的辉县,是当时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典型。于是,上级交付了一项任务,接待、管理一批刚刚走出“五七干校”的大人物,到辉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或是到治山治水工地参观学习的。这批人当中许多是当时第一流的,也是当世第一流的文艺界人士。
当时的县委书记郑永和坚持在第一线,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坚守着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优秀本色。他对我说:这些人都是大人物,他们有什么问题,咱们管不了,来了都是客。你的任务就是把他们照顾好,然后平平安安把他们送走。我就这样懵懵懂懂接受了任务。
那时,满世界狂风暴雨。
他们伤痕累累,终于来到了一个安静的角落。他们饱经磨难,心力交瘁,早已褪去头顶的光环,如同陨石一般掉落在太行山的山沟里,和我这块石头滚做一处。他们需要抚慰和温暖,我便掏出心坎,用真诚对待他们。县里供给他们每天一日三餐,四菜一汤,八毛钱伙食费和一斤二两全国粮票也免了;县里把两辆吉普车也让出来,供他们使用,到学大寨工地体验生活。
在太行山下的辉县,我与他们相识,相知,和许多人成为朋友;之后,他们走了,重新变成耀眼的星座,我们依旧交游很多年。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险恶的人生,凄绝的爱情,还有不灭的真诚。从中,我明白了艺术的真谛。
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他们尽管经历了炼狱般的生活,却依旧怀着赤子之心,对祖国,对亲人,有着深沉的爱;他们决绝地攀登着艺术的高峰,在苦难中修炼成为大师。
不幸的岁月里,我有幸记录下了这些历史的片断。
有人说,太震撼了!填补了艺术史和文学史的重要空白。也有人说,我有那般丑陋吗?让孩子们看见了笑话……我想:这是真实的记录,大山作证!今天看来丑陋,那是历史作弄出来的。我必须真诚地记录,如果不写出来,便是对那段岁月的负疚。
尽管时光流逝,岁月掩不住,他们熠熠生辉。
其实,这本书我在1982年就写成了,交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我拿到书稿校样时,偶然遇到邵燕祥先生。他听我讲了情况,非常严肃地说:这是一段珍贵的历史,很难得,很重要。你现在的写法很荒唐,人物的真名真姓都不敢写,不是在糟蹋史料吗?我建议你读读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他在二战时期偷偷拜访了斯大林,并写下遗嘱,文稿50年后开封。你要写出真实的历史,在适当的时候再拿出去。
我听从邵燕祥的建议,把文稿撤了。经过多年的修改,就成了现在《大师的背影》。为此,我应该向邵先生深深鞠一躬,道一声真诚的感谢!
我所接触到的人物,除了诗人郭小川、大学问家启功、诗人韩瀚、作家李準,还有画家黄永玉、吴作人、范曾、许麟庐、王明明,版画家莫测,演员赵丹,导演崔嵬、水华,当时的当红作家浩然,等等。在书中,我按照与他们接触的先后为序,将与他们相处的点滴,倾囊呈现。
其中,恳请作者千里送一瓶热水的诗人郭小川,在夜色如磐中娓娓道出大学问的学者启功,言语泼辣行为放诞的诗人韩瀚,狡黠却宽厚、聪慧却肯付出真情谊的作家李準,虽遭监视摒弃被判为“黑画家”、却从容豁达不改初心的大画家黄永玉,桀骜不驯不肯轻易亲近人、当时还年轻无名、生活拮据的画家范曾,夜以继日地忘我追求艺术臻境、为人质朴亲切的版画家莫测,夏日树下扇着大蒲扇一点一滴教作者写剧本的大导演崔嵬,貌似走红内心却充满矛盾和危机的大作家浩然,等等。对这些大人物,我努力还原当时的情景,使他们一个个都个性鲜明,如同当年那样跟他们相处亲近,聆听他们的教诲,观看他们的生活。
在那段特殊的时代里,书中绝大多数的“他们”都被置于时代边缘,或生活拮据,或生存艰难,或屡遭伤害,或几乎没有办法看到些微的希望,但是他们在那个盐腌水泡的“革命”岁月里,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艰难的时代,终于成为他们的人生财富,让他们得以把自己和自己的艺术锻造得更加完美。
许多朋友评说:这本书,填补了艺术史、文学史的某些空白,是对一段历史的还原。全书得一“真”字,语言洗练,不生发,不妄议,不先入为主,让经历自己发言。在书中,作为一个亲历者,一个关键人物,作者几乎从不在高谈阔论的人群中发言,他只是认真审慎地将故事中出现的人物的言行,诚实地以自己画家的工笔,细细地、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真实的生活,自有其动人心扉的力量。
该书经过三十年的积淀和冰藏,一朝喷发,看到的是珠玑、霓虹,也不乏酸楚和血泪……(侯钰鑫,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大师的背影》,侯钰鑫著,河南文艺出版社)